木卫二:★★★☆☆
一提李小龙,大家能想到的除了打,估计还是打,不时来几声标志性的嚎叫,搓下鼻子。这么说起来,拍他似乎很简单,可事情往往如此,越简单的拍起来就越难。人人都会模仿李小龙,电影里时常可以见到致敬李小龙,可真要拍一部合格的传记性质的电影,那就不是说说而已了。太多的先入为主,太多的亲属责难,也难怪此番《李小龙》会在片头打出几行大字来说明。简单来讲,《李小龙》讲的是20岁以前的一代巨星。对一般观众来说,李小龙的这段经历确实知者寥寥,值得补习。
其实我倒觉得创作者思路很明确,李小龙活了32岁,大家只看重后来的赴美闯荡和几部电影,那么他另一大半的人生是怎么度过的?对照履历,编导选取了几个重要的节点,像出演电影成为小明星、拜叶问为师学习咏春拳、跳恰恰舞赢得冠军,有超越常人的一面,也有平常凡俗的一面。
大半段时间内,我非常肯定这是一部文艺片,尤其中间的片场时光,情怀依旧,美好如故。冯峰、高鲁泉、曹达华、石坚、吴楚帆……,这些名字一般影迷见了恐怕都会陌生,然而《李小龙》还是把他们一一放了进去,戏份还不少。影片不仅有经典桥段的模拟重现,更有对电影本身唱出的赞歌,这些一般是不大会出现在李小龙的辉煌经历里头——原来他还拍了那么多的文艺片!
不知是不是顺着了这股文艺调调,扮演青少年阶段的李治廷染上了初恋毒瘾,无可救药,岂不料爱兄弟胜过爱女人,终以无奈收场。那些柔和的色调、发黄的光晕,不会表达爱意的懵懂男女,那洒脱无拘的友情岁月,哥哥弟弟恰恰恰,这分明就是《岁月神偷》附体。怀旧真是一种病,少年在片场里沉沉睡去又突然醒来,这大概是整部电影里最抒情的一段了。我甚至幻想出如何替导演收尾,年少的弟弟会在海边说:在幻变的生命里,岁月原是最大的小偷,他带走了二哥。镜头注视着海,转一圈回来,他已是一名苍苍老者。所以,《李小龙》它既是一封情真意切的家书,又是一部恍如隔世的“老照片”电影。
至于后半段的打洋人和救朋友,《李小龙》确实显得过于拖沓冗长,处处落中俗套,包括汉奸等几处就好似《叶问》系列。一到需要动真格、上功夫的时候,李治廷的模样就跟李小龙的角色产生偏离,终究还是一副文艺小生的戏路,赶鸭子上架,要不得。因此,《李小龙》之所以能让我感到满足,恰恰因为它像或者就是一部文艺片。
上世纪50年代开始,文艺片这种有点模糊的类型电影在香港延续了下去,一直到60年代中期被邵氏片压制,方兴未已。这段时间恰好对应了李小龙在港时候的青少年时光,也就是片场的幻梦时光。如果想到这一点,《李小龙》表现得那么像一部港产文艺片就说得过去了。想想看,里头的传统伦理和家族故事,李小龙有反叛心理,又打又闹,但最后还是听从了父亲所劝,出国远走,终于闯出一片天地。有礼有节,有情有义,有家更有自我,太符合传统路数了。
『原文發表於《羊城晚报》 见报有删改』
ps.magasa对此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