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题材影片扎堆 《马孔多》差距立现

不知是否因为去年《孩童之姿》柏林爆冷摘金,今年竞赛单元儿童或青少年题材的片子竟有四部之多——《杰克》《河流的第三边》《少年时代》和最后一天放映的《马孔多》。巧合的是,这四部影片不约而同表现了四个所处环境不太一般的男孩的成长历史,将镜头对准他们对自身和外部世界的懵懂认识与选择。然而有《少年时代》珠玉在前,相距一天放映的《马孔多》就差距立现。

女导演苏达贝·莫特扎父母是伊朗人,在维也纳和德黑兰长大的她后来在美国学习传媒和电影,之前其作品都是纪录片,《马孔多》则是她首部剧情长片。

首次执导剧情片,导演在想法和电影技巧上都显出生涩。作为一个从车臣逃难背井离乡的孩子,Ramasan的地域、文化、信仰、家庭背景相当复杂,那种无所归属和心底的迷惘本该是深刻尖锐的,可导演挖掘的特别浅显,对问题认识简单、表达手段也很单一。Ramasan的心理动作被用皱眉、故作困惑或愤怒的表情外化,而引起孩子心理变化、影响其成长的事件,都是Ramasan经意或不经意间用眼睛(主观镜头)看到的,电影语言单一乏味。

除了《少年时代》,另外三部作品包括《马孔多》中,男孩都试图让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扮演家中“父亲”的角色。他们都有一个不幸的母亲和需要照顾的兄弟姐妹,而“父亲”角色是缺席或者不完整的。可见不论哪个国家,哪种文化,导演不论性别不管风格,都认同“父亲”对一个孩子成长的重要性。Ramasan的父亲一直是他心目中的英雄。因为如此,他曾对自己有强大的心理建设,并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建立了假想的道德标准,也因为如此,他不允许任何人损害父亲在他心目中的形象,也拒绝任何一个男人取代“父亲”的可能。直到有一天,Ramasan亲耳听到母亲讲述当年父亲如何粗蛮的强迫这段婚姻,“父亲”的高大形象开始崩塌,他一直坚守的那个世界也开始动摇。随之而来的,是价值观摇摆和道德底线的失守,这股颓势无论是一直想引其向善的Isa,还是宗教信仰都无力挽回。

导演的态度是真诚的,但这只能为影片加一点情感分。《马孔多》是难得的好题材,家庭伦理、种族歧视、地域文化差异与融合、道德信仰、宗教、成长心理学……按理说,一个擅长观察的纪录片导演,即便在电影技巧上不那么完善,对问题的挖掘也该是深入的 。《马孔多》在苏达贝·莫特扎手里,却变成了只剩下主题和态度的学生作品,不免让人失望。

剧情提要:奥地利Simmering地区多瑙河畔有一片特别的区域,这里生活着来自二十多个不同国家地区几千难民。和母亲及两个妹妹从车臣逃来避难的Ramasan就生活在这片由破旧板房、简易游乐场、数不清的垃圾堆和工地组成的临时避难所。始终相信父亲是“民族英雄”,在和俄罗斯人的冲突中丧命的Ramasan竭力承担起家里唯一一个男人的责任,照顾妹妹、安慰母亲,努力扮演着“父亲”的角色。然而一个自称是父亲老朋友的男人Isa的出现,打乱了他的生活,并对Ramasan的成长产生了极大影响。

发自腾讯娱乐

帼杰

旅法影评人,曾经应邀为国内多家门户网站担任国际三大电影节特邀影评人。

Recent Posts

在她的时间中:香特尔·阿克曼(CHANTAL AKERMAN)访谈

在我这里,你会看到时间流逝。并…

4 周 ago

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一个摄影记者

斯坦利·库布里克不断制作出一部…

4 周 ago

艰难的归途:阿克曼的影像之旅与情感探索

“当别人用我的名字和姓氏谈论我…

1 月 ago

《让娜·迪尔曼》,世界上最好的电影

这个令人惊讶且备受争议的评选激…

1 月 ago

从《学徒》里找到特朗普成功的秘诀

影片的结尾旨在显示,到1980…

1 月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