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Reviews | 评论

【译】科幻片要打奥斯卡翻身仗?全看《地心引力》!(作者:Adam B. Vary)

Sandra Bullock in Gravity. Warner Bros. Pictures

文章题目:How “Gravity” Could Finally Redeem Science Fiction At The Oscars
作者:Adam B. Vary
来源:http://www.buzzfeed.com/adambvary/how-gravity-could-finally-redeem-sci-fi-at-the-oscars
翻译:雪成溪 校对:Moondance

基本所有类型的电影都获得过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包括历史剧情片(《逃离德黑兰》)、黑白无声浪漫爱情片(《艺术家》)、战争片(《拆弹部队》)、惊悚片(《沉默的羔羊》)、奇幻史诗片(《指环王:王者归来》)、音乐歌舞片(《芝加哥》)、现代剧情片(《美国丽人》)、具有时代特色的西部片(《不可饶恕》)、非传统喜剧(《安妮•霍尔》)、犯罪惊悚片(《无间道风云》)、莎士比亚作品改编电影(《哈姆雷特》)、体育片(《洛奇》)、悬疑片(《炎热的夜晚》)、通俗片(《母女情深》)、更有关于马戏团的家庭片(《戏王之王》)。

也就是说,涵盖了基本所有的电影类型,除了科幻片——这不免令人震惊,因为科幻片几乎是最受欢迎的电影类型。科幻片占了美国电影史上最卖座电影前10部中的7部(如果将超级英雄电影《复仇者联盟》、《蝙蝠侠前传2:黑暗骑士》、《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也算作科幻片的话)。然而,在奥斯卡86年的历史中,只有8部科幻片曾提名奥斯卡最高奖项,且无一获奖。

然而,今年有一部科幻电影将真正有机会打破此类电影在奥斯卡的连败记录,它就是《地心引力》。

Gravity. Warner Bros. Pictures / Via skinthiscat.tumblr.com

作为有史以来奖项竞争最激烈的一年,多数奥斯卡预测者把竞争锁定在今年的3部影片中:《地心引力》、《为奴十二载》和《美国骗局》。但与此前被提名最佳影片的其他科幻片不同的是,《地心引力》已经获得了作为奥斯卡小金人风向标的两个关键奖项:美国导演工会奖(阿方索•卡隆)和美国制片人工会奖(破天荒地和《为奴十二载》双双获奖)。在同时获得美国制片人工会和美国导演工会最高奖项的影片中,只有《断背山》、《拯救大兵瑞恩》和《阿波罗13号》这3部没有顺势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更不用说其中两部还不是其当年提名最多的影片。但《地心引力》却获得了10项提名(和《美国骗局》并列第一)。所有这些都表明了业内对《地心引力》的巨大支持和热情。与之前的科幻电影相比,《地心引力》更有实力获得最佳影片奖。

需要明确的是,《地心引力》描述了一个经验不足的宇航员在太空灾难事故后被滞留的故事,蕴含着现实主义的悲痛感,但科学家会告诉你,这部电影对物理定律和太空飞行规则的处理大大超出了公认事实的界限——因此卡隆可以对影片进行大胆的幻想。他的兴趣在于借用科学的外衣来讲述伟大的故事,科幻电影的含义大致就是如此。

但科幻电影迄今为止的奥斯卡之路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上个世纪以来我们对科幻电影的态度。我们对这类电影的看法从缺少内涵——部分原因是因为根深蒂固的文化优越感排斥热忱的科幻粉丝并视其为脱离主流的“极客”和“呆子”——转变为认为科幻电影具有真正艺术性,关联性和重要性。如今,科幻电影已不仅只是最受欢迎的电影类型,它也许正指明了电影本身的未来发展方向。

20th Century Fox / Everett Collection
Mary Evans / George Pal Productions / Ronald Grant / Everett Collection

《五十年后之世界》(1930)中的莫琳•奥沙利文(Maureen O’Sullivan)和约翰•加里克(John Garrick),乔治•佩尔(George Pal)的《登陆月球》(1950)

弗里茨•朗(Fritz Lang)开创性的电影《大都会》被普遍视为第一部长篇科幻电影。该片于1927年1月在导演的故乡德国发行,几个月后在美国放映。这是一部真正的永恒的杰作,它对科幻电影的影响一直到《星球大战》和《黑客帝国》以及后来的科幻片。但在评选范围涵盖1927年和1928年的第一届奥斯卡中,《大都会》连一个提名都没有拿到。奥斯卡才刚刚开始,他们就已经在无视一部后来被证明比任何当届得奖影片都更具生命力的电影。

四年后,一部拙劣模仿《大都会》的电影——1930年的《五十年后之世界》,是第一部获得奥斯卡提名的科幻电影。影片就像一场愚蠢的闹剧,大部分情景发生在1980年。那时人们的名字被编号取代(J-21 遇上 LN-18),食物被药丸取代,汽车被私人飞机取代。(现代科技复活了一个来自1930年的人,通过他向观众介绍这个绚丽崭新的未来。)作为一部剧情片,故事实在愚蠢,其老套而缺乏深度的角色没有真正探讨到社会讽刺的内在含义。(你可以在YouTube上观看全片。)但影片的视觉场景令人惊叹——被提名1931年第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艺术指导也是理所当然的。

虽然其他类型的电影,如1931年的《化身博士》、1941年的《太虚道人》和《黑夜煞星》(当年发行时的片名是《金钱所能》)、1945年的《道林•格雷的画像》都把奥斯卡捧了回家,但直到1950年科幻电影才获得了奥斯卡。不同于《五十年后之世界》,《登陆月球》严肃地对待了“人类怎样才能去往月球”的主题。(好吧,啄木鸟伍迪现身解释了太空旅行,并非完全严肃。)其中甚至有一段戏预示了《地心引力》的情节:一位经验不足的宇航员发现自己漂浮在太空中,他的同伴用氧气瓶救了他并把他带回太空船。该片的图像在今天是不太可能得奖,但当年获得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还是绰绰有余(影片也被提名最佳艺术指导和最佳色彩奖)。

但科幻电影几乎专门作为低成本B级电影发行——字面意思是指两片连映中的第二部,你也知道,在电影业中它们只是促销爆米花的平民故事,而不是艺术——在此后的20年里,最佳视觉效果奖成为科幻电影获得奥斯卡最好且常常是唯一的机会。得奖的影片包括1953年的《地球争霸战》,1960年的《时空大挪移》,两部都出自《登陆月球》的制片人乔治•佩尔(George Pal)之手。虽然这些电影如今依然令人震撼,但如果电影公司都不严肃地对待它们,那么奥斯卡也会采取同样态度。

作为好莱坞最严肃的电影人之一,是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让电影行业充分了解科幻片的潜质。

今天1968年的《2001太空漫游》已是公认的伟大的电影之一,它极大地开拓和挑战了电影的创造性。即使45年后,它的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仍经得起推敲。然而,虽然库布里克被提名最佳导演——这对科幻电影来说还是第一次——与作家亚瑟•克拉克共同创作的剧本也被提名最佳改编剧本,但《2001太空漫游》在第41届奥斯卡上还是没有赚到一个最佳影片提名。相反,学院把荣誉授予了名副其实的《滑稽女郎》和《冬狮》,由佛朗哥•泽费雷里(Franco Zeffirelli)导演、奢华但毫无新意的莎士比亚改编电影《罗密欧与朱丽叶》,早已被遗忘的《巧妇怨》(保罗•纽曼(Paul Newman)的导演处女作),和有史以来最弱的最佳影片,即过火的歌舞片《雾都孤儿》。因此库布里克只能用下一部电影来打破最佳影片对科幻电影的偏见。

Everett Collection
Lucasfilm / Ronald Grant Archive / Mary Evans
Universal Pictures / Amblin Entertainment / Ronald Grant Archive / Mary Evans

《发条橙》(1971)中的马尔科姆•麦克道威尔(Malcolm McDowell),《星球大战》(1977)中的凯丽•费雪(Carrie Fisher)和《E.T. 外星人》(1982)中的亨利•托马斯(Henry Thomas)。

根据安东尼•伯吉斯(Anthony Burgess)的小说改编,库布里克的《发条橙》并没有自动成为一部经典科幻电影,因为就其对反乌托邦未来的描述来说,它并没有刻意地炫耀前沿技术,更多地是把注意力放在探讨观众对“一点老式极端暴力”的忍耐力和兴趣。但当马尔科姆•麦克道威尔饰演的亚历克斯•德拉基(Alex Delarge)在“卢多维科技术”的影响下恢复了反社会倾向,这部1971年的影片也就利用了人们将科技奇迹作为一种社会灵药的信仰,这个经典科幻故事主题。

到了《发条橙》发行的时候,好莱坞已经经历了一些无法控制的变化。传统的电影公司运营模式瓦解,而独立电影人的崛起意在拓宽好莱坞长期遵守的传统界限。在电影业乱象丛生的情况下,《发条橙》获得了4项奥斯卡提名,即最佳剪辑、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导演、和得来不易的最佳影片。放在五年前,一部有着如此煽动性怪异和残忍暴力的影片是完全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的。尽管如此,《发条橙》实际并没有获得任何奖项。

六年后,在奥斯卡50周年之际,一部科幻电影真的突破了重围,而好莱坞和奥斯卡也不同于以往了。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借用50年代B级电影的科幻修辞手法,又灌入了严肃的用意,轻松愉悦的创造技法和格调高雅的制作理念。(科幻电影铁杆粉丝的观点是,《星球大战》更像是一部奇幻电影,而不是经典科幻电影。但对于普通大众和奥斯卡评审团来说,片中的太空飞船、镭射炸弹、外星人和机器人无不在宣示这是一部“科幻电影”。)学院也无法否定观众对《星球大战》永不熄灭的热情和惊人的票房收益。影片获得了多达10项提名,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配角(亚利克•基尼斯)、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原创配乐、最佳服装设计、最佳音响、最佳音效剪辑、最佳美术指导、最佳剪辑,当然,还有最佳视觉效果。也许更令人意外的是,《星球大战》在1978年奥斯卡上捧回了多数技术奖,包括6项奥斯卡奖,和1项由学院理事会(Academy’s Board of Governors)投票产生的特别成就奖,为了表彰小本杰明•贝尔特(Benjamin Burtt Jr)别出心裁的音效设计。

然而,《星球大战》并没有赢得任何所谓的“关键”奖项(剧本、表演、导演或最佳影片)。当届有着同样遭遇的还有史蒂芬•斯皮尔伯格的《第三类接触》,获得了8项提名,但其中不包括最佳影片。(那年大多数重要奖项都给了伍迪•艾伦的《安妮•霍尔》。这部影片在某种程度上是喜剧片在奥斯卡的历史性成就。)5年后,史蒂芬的《E.T. 外星人》是另一部商业和文化双赢的重磅影片,该片巨大的感情冲击力让观众数次落泪,这在之前的科幻电影中还不多见。这部影片获得了10项奥斯卡提名,其中包括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搁其他任何一年,它都很可能会是夺冠的最大热门。

但1982年可是非同寻常的一年——就像2013年一样。事实上这一年佳片汇集,有西德尼•波拉克(Sydney Pollack)近乎完美的喜剧片《窈窕淑男》,顽强地追求真相的的律政片《大审判》(保罗•纽曼(Paul Newman)贡献了从影以来最精彩的演出),有着同性恋暗示、女扮男装的歌舞片《雌雄莫辩》,理查•基尔(Richard Gere)和德博拉•温格(Debra Winger)主演的军事浪漫爱情片《军官与绅士》,讲述一艘德国二战潜艇的悲惨故事的惊险片《从海底出击》,以及雷德利•斯科特的(Ridley Scott)视觉盛宴,科幻悬疑片《银翼杀手》。该片影响重大,可惜票房惨败,只获得了两项奥斯卡提名——最佳美术指导和最佳视觉效果——这也意味着商业成功是科幻电影赢得奥斯卡青睐的关键。

然而在大量优秀影片中,学院淘汰了大多数,几乎把所有奖项都给了理查德•阿滕伯勒(Richard Attenborough)充满野心,冷静内敛的史诗性传记片《甘地传》。《E.T. 外星人》只能满足于获得最佳原创配乐、最佳音效剪辑和最佳音响,和又一次不出所料的最佳视觉效果。科幻电影在商业和文化中取得的双重胜利虽然让好莱坞对其投入更多的关注,但是在之后的27年里,学院却因此心满意足,不愿再提名科幻片为最佳影片。

20th Century Fox Licensing & Merchandising / Everett Collection
Sony Pictures / Everett Collection
Warner Bros / Everett Collection

《阿凡达》(2009)中的萨姆•沃辛顿(Sam Worthington扮演一个纳美人),《第九区》(2009)中的沙尔托•科普雷,和《盗梦空间》(2010)中的约瑟夫•高登-莱维特。

在80到90年代间,科幻电影持续着在奥斯卡的强劲势头。作为《2001太空漫游》的续集,《2010》(虽有库布里克的祝福,但他并未参与其中)出乎意料得老套,却也在1984年拿到了5项提名;《回到未来》的确优秀,在1985年拿到了4项提名,包括最佳原创剧本;凭借在詹姆斯•卡梅隆的《异形》中的强大表演,西格妮•韦弗(Sigourney Weaver)罕见地以科幻电影获得了最佳女主角提名,影片则在1986年的奥斯卡上摘取了7项提名和2项大奖。很快,一种新模式出现了——一部科幻电影,尤其是一部成功的科幻电影,大致上确保了至少两项声效类奖项提名的其中之一,也有可能获得最佳艺术指导和最佳化妆提名,几乎一定能获得最佳视觉效果提名。如果这部影片特别成功而且/或者是由詹姆斯•卡梅隆导演——像《深渊》和《终结者2》——就可能同时获得最佳剪辑、最佳摄影和最佳原创音乐提名。可到了1993年,虽然斯皮尔伯格的《侏罗纪公园》再次票房大卖,但仅凭票房已经不足以赢得学院的芳心,因此它仅仅收获了3项提名——并赢得了最佳声效、最佳视觉效果奖和最佳声效剪辑。(尽管如此,对于斯皮尔伯格来说这仍是大丰收的一年;《辛德勒的名单》获得7项奥斯卡,其中包括他的第一个最佳导演和最佳影片奖。)

随后的一段时期对优秀科幻电影的爱好者来说有些暗淡。很明显,学院只想从技术层面粗略地颂扬科幻电影,因而好莱坞便专注于给观众带来更大制作、更震撼、更昂贵的科幻娱乐。90年代中期的电影,如《独立日》和《黑衣人》,也许可供娱乐消遣甚至振奋人心,但它们刻意平庸,目的在于趣味性,永远无法发人深省。无论如何,它们还是比迈克尔•贝(Michael Bay)的《世界末日》这类的科幻电影强。后者让人感觉像是对科幻电影内核和电影本身的一种侮辱。 然而,它仍获得了4项奥斯卡提名。

幸运的是1999年出现了《黑客帝国》。影片的票房也许只能说是一般,但其惊人的视觉和创新的叙事方法以类似《星球大战》的方式点燃了科幻电影粉丝的热情,也给电影业带来了希望。讽刺的是,卢卡斯也在这一年推出了《星球大战》系列的前传《星球大战前传1:幽灵的威胁》。但在那年奥斯卡上,《黑客帝国》捧走了4项大奖——最佳剪辑、最佳音效剪辑、最佳音响和最佳视觉效果——《幽灵的威胁》最终空手而归。虽然《黑客帝国》到手的只是过去20年科幻电影所获的同类奖项,但行业也只好默默地看着科幻电影接力棒的传递——《黑客帝国》得到的奖项几乎和当年的最佳影片《美国丽人》一样多。

两年后的2001年,魔戒三部曲开启了在第74、75届,尤其是第76届奥斯卡金像奖的提名之路,共获得30项提名和17项大奖,包括2003年《指环王3:王者无敌》的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奖,对于奇幻电影来说是难以想象的成绩。直到那时,相比科幻电影,奇幻电影可能更不受奥斯卡青睐。本片也使人重审了这类电影获奖的可能性。然而,《指环王》系列也显示了一个好莱坞新模式,即以现有流行文学作品为基础,野心勃勃但行事鲁莽地制作预算庞大的授权电影——没给好莱坞原创科幻电影留下多少余地。电影公司纷纷将注意力投向了漫画和玩具生产,学院与好莱坞渐行渐远,把大部分荣誉授予更为严肃,且通常是独立投资的电影。即使是广受喜爱的科幻爱情电影《暖暖内含光》也只在2004年得到两项奥斯卡提名,获得最佳原创剧本奖。

然而有时,好莱坞大片和独立电影的世界却也存在交集,最好的例证便是由导演主创论者、独立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Christopher Nolan)执导的《黑暗骑士》三部曲。诺兰在2002年凭借极考验智力的倒叙惊悚片《记忆碎片》首次获得最佳原创剧本提名。尤其是在2008年的《黑暗骑士》中,诺兰的史诗意识和对智慧沉重的现实主义的追求震撼了观众。影片票房几乎飙升至国内影史第一位,并使已故的希斯•莱杰以令人难忘的转型的小丑一角获得了最佳男配角。虽然《黑暗骑士》被众多评论家列入了10佳榜单,也获得了美国制片人工会和美国导演工会提名,但影片和诺兰却都受到了学院的冷落。大多数人批评了电影相较于原著漫画呈现出的自我优越感,但缺少了超级英雄的缘起,尽管如此,无论从哪方面看这都是一部出色的科幻电影。皮克斯2008年的《机器人总动员》同样非常耀眼,却也没有获得第81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院对科幻和动画电影的偏见。(虽然动画是一个广泛的电影媒介,而不是一种具体的类型,但值得关注的是,还没有一部动画电影获得过最佳影片奖。)这些电影几乎大家都喜爱,也被认为是年度佼佼者,但学院似乎并不这么认为。

不管怎样,学院并没有不予理睬继续前行,而是认真看待了这两部被最佳影片奖冷落的电影,由此也带来了奥斯卡60 多年来最大的变化:奥斯卡最佳影片由5部增加到10部(之后便为5-10部)。这样做的目的非常明确,让《黑暗骑士》之类的影片有获最佳影片提名的机会,也暗示着学院肯定了大多数观众希望看到的影片,尽管学院成员没有给予如《阿凡达》等影片应得的荣誉。

事实上,作为有史以来最卖座的电影,2009年的《阿凡达》很有可能被提名最佳影片,詹姆斯•卡梅隆也很可能被提名最佳导演。影片的巨大成功确实不容忽视,但如果最佳影片的数量没有增加,那2009年的《第九区》——这部没有任何大牌的独立科幻电影是导演的首部剧情片,在美国收获了1.15亿票房——也就没有机会获得最佳影片提名。票房巨头《盗梦空间》即使在其国内收获了2.93亿美元的回报,也几乎没有可能获得来年的最佳影片提名。由于该奖项提名电影数量的增加,在短短两年间,由于原创科幻电影开始再次大规模地向观众和评论家彰显魅力,因此学院把提名奥斯卡最高奖项的科幻电影数量增加了一倍。

当然,所有这些科幻电影中没有一部获得过“顶级”奥斯卡奖——2009年的最佳影片给了凯瑟琳•毕格罗(Kathryn Bigelow)的《拆弹部队》,这部有关残酷伊拉克战争的惊悚片是同类别影片中票房最低的。2010年是两部影片的竞争:关于Facebook的精彩剧情片《社交网络》和具有时代特色、极为深沉的《国王的演讲》(获胜的自然是后者)。不过似乎某种形式的防线已经崩溃。除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视觉效果和娴熟的音效设计之外,学院长期以来对科幻电影的其他方面不感兴趣,但这种漠视正在消解,学院逐渐更全面地欣赏这个类型电影最杰出的作品所呈现出的方方面面的精彩。

最高的奖项毫无疑问是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因此,如果一部科幻电影赢得了这两项奥斯卡最高奖项,这将意味着什么呢?

Warner Bros.

《她》(2013)中的杰昆•菲尼克斯(Joaquin Phoenix)和奥利维亚•王尔德(Olivia Wilde)。

Warner Bros.

《地心引力》(2013)中的桑德拉•布洛克(Sandra Bullock)和乔治•克鲁尼(George Clooney)

如果有预测指出《地心引力》将获得某个奥斯卡奖——当然是颁给除了回荡耳际的音效设计和和令人瞠目的视觉效果之外的奖项——那么这个奖就对卡隆执导这部电影所作出的突破性的贡献的认可。。事实上,影片的制作过程也体现了科幻电影的开创精神:他和他的团队真的是要自己发明拍摄所需的技术来完成这部影片。正如他的上一部道德上更为复杂(也更传统)的科幻电影《人类之子》,卡隆讲故事的首要原则似乎便是怀着不变的渴望,带给观众从未有过的观影体验。这种渴望也是优秀科幻电影的核心——热衷于发掘人类能力之外的世界。

今年另一部提名最佳影片的科幻电影斯派克•琼斯(Spike Jonze)的《她》,也以明显相似的方式表达了对人类能力之外世界的好奇。和卡隆一样,琼斯不仅运用科幻的外衣探究了这个本质为关于个人成长的情感故事,也指明了电影的发展方向。我们从未见过一个闷闷不乐的人(由强大而敏感的杰昆•菲尼克斯扮演)明显毫无保留地爱上一个没有实体的人工智能系统,也没有经历过这种关系最终如何修成正果。观看这样的故事是一种非常怪异的体验,它足够贴近现实中我们与科技的纷扰纠葛使得这样的故事看上去可能真的会发生,但是却也足够异常,让我们又怀疑这是否真的是未来世界的发展方向。

这就是未来电影的发展方向。当然,2013年也有一些大家都记忆深刻的非科幻电影——从具有历史紧迫感的《为奴十二载》到简单话唠的《爱在午夜降临前》,等等。就算《地心引力》和《她》分别错失最佳影片和最佳原创剧本(《她》刚获得美国作家协会奖),它们也只是输给同样值得我们赞誉和关注的影片。但即使如此,电影业也会觉得,多注意《地心引力》和《她》这样的科幻影片,及其充分且巧妙地延续了的取悦大众和挑战极限的传统,将会对电影工业的发展有益。

Cinephilia

迷影网(Cinephilia.net)创立于2010年,聚焦于创作和搜集最好的华语电影文字内容,翻译传播海外电影学术界和评论界的声音,用更为生活化的方式解读电影,结合所有愿意分享个体电影体验的影迷们,共同创造出中文世界里独具特色、质量兼备的电影网站。

View Comments

  • 有些电影术语没有公认的好译名,这是翻译的一块绊脚石。

    第一段里的"通俗剧“,原文是melodrama,就是一个例子。大悲大喜,情感变化很激烈的电影在中文里该怎么叫呢?

Recent Posts

在她的时间中:香特尔·阿克曼(CHANTAL AKERMAN)访谈

在我这里,你会看到时间流逝。并…

4 周 ago

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一个摄影记者

斯坦利·库布里克不断制作出一部…

1 月 ago

艰难的归途:阿克曼的影像之旅与情感探索

“当别人用我的名字和姓氏谈论我…

1 月 ago

《让娜·迪尔曼》,世界上最好的电影

这个令人惊讶且备受争议的评选激…

1 月 ago

从《学徒》里找到特朗普成功的秘诀

影片的结尾旨在显示,到1980…

1 月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