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Reviews | 评论

【cinephilia月度推荐片单】2010年11月——肥內篇

Le roman d’un tricheur, 1936

法國導演Sacha Guitry作品:

  • 《騙子的故事》(Le roman d’un tricheur,1936)
  • 《戴希黑》(Désiré,1936)
  • 《皇冠上的珍珠》(Les Perles de la couronne,1937)
  • 《方塊舞》(Quadrille,1938)

法國導演Pierre Étaix作品:

  • 《悠悠》(Yoyo,1965)
  • 《祝我們都健康》(Tant qu’on a la santé,1966)、
  • 《決裂》(Rupture,1961)
  • 《結婚紀念日快樂》(Heureux Anniversaire,1962),
  • 《完滿狀態》(En pleine forme,1964,在1971發行時重剪過)

《米開朗基羅的凝視》(Lo Sguardo di Michelangelo,2004),導演: Michelangelo Antonioni,意大利,2004年


這個月無疑是一個「作者」月,在有限的時間裡,針對三位導演看了一些作品,他們分別是美國女導演Nicole Holofcener以及兩位法國導演Pierre Étaix和Sacha Guitry。

Holofcener與其說是一位作者導演,不如說是一位「劇作導演」,在低成本的規模下,她的場面調度亦相對疲乏一些;跟我在年初發現的Rebecca Miller的情況不同,後者在材料上無疑較令人注目。所以即使連看了三部Holofcener的作品,但基本上卻很難叫人特別推薦。

至於另兩位法國導演,我雖不想用「被忽略」,但他們的知名度相對低,至少是在普遍的認識度上來說,儘管我自己在開始接觸電影的初期就曉得這兩個名字(多虧我的恩師!)。

無論如何,CC的E系列推出的四部Guitry作品倘若不是他最好的一些影片,意味著對這位導演的探索還有無限可能。好比我從前在沒有字幕的情況下硬看的《毒藥》(1952)、《殺人犯與小偷》(1957)以及《老實人的一生》(1953)也都部部精彩,尤其是《毒藥》。此番有機會在不但有字幕,還是中文字幕的條件下,分別看了《戴希黑》(Désiré,1936)、《騙子的故事》(Le roman d’un tricheur,1936,這部在過去也是沒有字幕看過的)、《皇冠上的珍珠》(Les Perles de la couronne,1937)以及《方塊舞》(Quadrille,1938),幾乎每一部都在「揭示拍攝行為」並且因而經常用上了後來才被倡議的「攝影機—筆」的創作概念:這個人不愧是搞劇場出身的,他之所以後來能受到如Resnais的推崇(據說這位亞倫認為IDHEC學不到東西而離開它之後便加入了Sacha的劇團巡迴去了)也不是沒有道理,因為這兩人都用自己的系統,重新處理了素材,使創作者與影片材料的呈現之間,形成了一種「直接的」電影風貌。至於Guitry的愛演,或許跟Orson不相上下,這讓我想到,我應該回去把他的《拿破崙》(1954)找出來看,畢竟在那部片裡頭,就有Welles的演出!然而這位專擅於描寫「無賴」的作者,演出時並不是那麼電光火石,而是像特呂弗形容的那樣:「一位紳士」。

[在本月看的四部Guitry作品全數值得推薦,特別是D版DVD無法讀取的那部《騙子的故事》或是最迷人的。]

至於曾經為Tati工作過而書上曾用「師徒」關係來描述的Étaix老早就以《求愛者》(1962)以及《摯愛》(1968)獲得我高度的評價。這位後來迷上馬戲團而拋棄電影的導演兼演員,一直因為影片版權問題,而在影片數碼化的時代遲遲未見蹤影。總算,2009年的官司讓他的作品幾乎全部回到他的手上,儘管這個數量原本就很少,師徒不只在面對材料與展現人生觀這一塊頗為相像,就連創作量也在伯仲之間;唯,當Tati的影片一直在拒絕人群的同時,Étaix的電影卻經常大賣,理由很簡單,他都在做「Tati也會做但總是做得太用力」的事情。無論如何,Étaix作品的修復版不但在法國出了成套的DVD,是網路上亦有成套的視頻供影迷大快朵頤;雖然尚無字幕流通,但基本上卻不妨礙觀賞。本月就因為網路的資源,使我不但有幸重看《求愛者》與《摯愛》較佳的版本,更重要的是觀賞了另兩部久聞其名的長片以及四部可愛的短片。它們分別是《悠悠》(Yoyo,1965)、《祝我們都健康》(Tant qu’on a la santé,1966)、兩部與卡里埃爾合作的短片:《決裂》(Rupture,1961)、《結婚紀念日快樂》(Heureux Anniversaire,1962),一部原本該是要放在《祝我們都健康》中的《完滿狀態》(En pleine forme,1964,在1971發行時重剪過);以及一部向梅里葉致敬的《梅里葉的惡夢》(Le Cauchemar de Méliès,1988)。可惜「半紀錄片」的《科卡涅國度》(1971)以及舞台片《這位先生年事已高》(1989)由於沒有字幕過於妨礙觀賞所以沒看。基本上在看過皮耶的這些60年代作品,會感嘆他轉往馬戲發展而使影壇少了一些珍寶,雖然在費里尼的《小丑》裡還看到過Étaix的身影…在純肢體喜劇上,過去我以為Tati一個人獨挑大樑地接下了默片時期大師們的擔子,不過Étaix沒有更輕鬆,但影史對他卻是相對小氣的。儘管格雷戈爾的世界電影史和福特的法國電影史都給他留了一點位置,不過他被忽視的程度仍不容小覷。新浪潮導演對Tati的讚譽同樣可以用在Étaix身上:「他的影片中每一刻都是天才之作」,更甚者,這位天才是親切的,至少他讓觀眾瞭解到,傑作不見得都首先要是「高雅」的;雖然皮耶也確實非常紳士。

[在我看的兩部長片與四部短片中,除了最晚的《梅里葉的惡夢》之外,全數都無可挑剔,同步推薦!]

最後,順帶推薦Michelangelo Antonioni最後的作品,一部名為《米開朗基羅的凝視》(Lo Sguardo di Michelangelo,2004)的短片。這是由於《別想擺脫書》中的對話談到而讓我意識到米開朗基羅還有一部這樣的影片。且,這部安導的告別作確實令人動容,十七分鐘的靜默中,只有兩種形式的國寶進行著「神交」,只是活體國寶有出走的一天,僅能留下死體國寶繼續守護義大利。然而運動影像終究要紀錄下這樣的永恆,一份新生的神話。

(礙於篇幅,無法對每部作品一一點評,還待我於年終的觀影回顧中再進行逐一賞析的工作吧!)

肥内

台湾著名影评人

Recent Posts

在她的时间中:香特尔·阿克曼(CHANTAL AKERMAN)访谈

在我这里,你会看到时间流逝。并…

4 周 ago

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一个摄影记者

斯坦利·库布里克不断制作出一部…

1 月 ago

艰难的归途:阿克曼的影像之旅与情感探索

“当别人用我的名字和姓氏谈论我…

1 月 ago

《让娜·迪尔曼》,世界上最好的电影

这个令人惊讶且备受争议的评选激…

1 月 ago

从《学徒》里找到特朗普成功的秘诀

影片的结尾旨在显示,到1980…

1 月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