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Reviews | 评论

《白日焰火》:欢呼之后 更感通透

柏林电影节上的《白日焰火》就像是92年欧洲足球锦标赛替补南斯拉夫参赛却神奇夺冠的丹麦队,作为主竞赛单元相对名气最小的一部华语电影,她却几乎带走了盛宴上所有的蛋糕。随着这部“神秘”之作3月21日的公映,人们心中的疑问都可以在影片中找到答案。

她真是一部个性独特的作品。

当你翻阅她的剧情简介,几乎要随着“悬案”、“诱惑”这些刺激的字眼把自己调节到爱情悬疑类型的观赏模式时,影像却抓起一把片中刚刚溜完野冰的冰刀,从你的后颈轻轻划过,一下子让你打了个激灵,还来不及感叹“太刺激”,就被这既不舒服但又迷人的感觉一把拽进片中那个幽远深邃的世界。直到看完,才发现手心不知何时已经默默捏出一把细汗,原来这电影就像茫茫冰原中的一星篝火,虽寒彻刺骨,但却仍可感知创作者那一抹不忍割舍的温暖。

这就是影片的特别之处。她说了一个高度类型化的故事,有情爱,有罪恶,有怀疑,但却是以一种非常规反类型的方式。一般说来,国内引进的美国电影都是典型的类型片,如同一台机器一样,每个环节都经过细细算计和度量,长短轻重都针对特定市场量身定做,精致而可复制。国产商业片往往还达不到这种工业化的精准,有类型的壳,具备一些类型元素,但更多时候则是明星主创、时兴话题等市场元素的拼凑。而《白日焰火》则是另一重境界:在熟谙了类型手法后,创作者反弹琵琶,甚至故意反其道而行之,带着对类型传统的戏谑,将受众已经习以为常的观影期待打碎。但解构之后更有建构,她将这满地碎片拾起,寥寥几笔,刚才还是妄为的孩童,刹那间竟有了大师气度。其实,万变不离其宗,在舍弃了表面的完满和谐后,她坚守的,仍是一切伟大人类艺术永恒的主题——对复杂人性的探寻。而这却恰恰是当下国产电影中所稀缺的。

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看上去兴盛繁荣,票房纪录不断被刷新。然而,在“形势一片大好”的冰层下,无可否认的是国产影片平均水准不高、高度同质化的现状。曾经在八九十年代推出过《黄土地》、《本命年》、《背靠背,脸对脸》、《过年》等大批优秀影片的中国影坛,在《白日焰火》之前已有七年与三大电影节最高奖无缘。当然,奖项也只是过于简单化和带有偶然性的衡量标准,而八九十年代也有着相对特殊的文化氛围。完全不顾市场一味艺术当然不好,可是在“市场化”的名义下将雷同、跟风的题材类型翻来覆去炒,就真的能够长盛不衰吗?一个成熟的市场在量产符合工业标准的商业类型片的同时,也应有足够的容量去接纳一些与众不同的作品。像近年来产业化相当成功的韩国电影,不仅在商业片上从模仿香港、好莱坞到现在做出自己的特色,而且也常有《诗》、《北村方向》这样的艺术电影。即便大鱼大肉再好,吃多了还是会腻的。无论是电影业内,还是观众,都需要一些新鲜空气,换换口味不说,也能反哺产业,保持创作的生命力。《白日焰火》的意义便在于此,她像一股北国清风,并非迅猛,却让整个华语影坛都顿感通透。

除了创作者,对于《白日焰火》这样特立独行的作品,投资方的勇气与远见也非常值得赞赏。这让笔者想起了米拉麦克斯,这家公司专注挖掘小众电影作者,不仅奉献出《性,谎言,录像带》、《低俗小说》等影史杰作,捧红了昆汀•塔伦蒂诺、史蒂文•索德伯格等影坛巨匠,而且还成功地将小众文化融入大众市场,自身也屡获奥斯卡。中国电影市场不仅需要自己的昆汀,更需要自己的米拉麦克斯。

说实在的,《白日焰火》在柏林的摘金夺银,有实力的底气也有偶然因素,但奖项的意义不只是一阵欢呼,而在于推动小众电影进入大众视野,从而激励华语电影展示自身多样性,使更多人从模式化创作中跳出来。

作者:曾德镭

【原载于《光明日报》 (有改动)】

Cinephilia

迷影网(Cinephilia.net)创立于2010年,聚焦于创作和搜集最好的华语电影文字内容,翻译传播海外电影学术界和评论界的声音,用更为生活化的方式解读电影,结合所有愿意分享个体电影体验的影迷们,共同创造出中文世界里独具特色、质量兼备的电影网站。

Recent Posts

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一个摄影记者

斯坦利·库布里克不断制作出一部…

1 天 ago

艰难的归途:阿克曼的影像之旅与情感探索

“当别人用我的名字和姓氏谈论我…

4 天 ago

《让娜·迪尔曼》,世界上最好的电影

这个令人惊讶且备受争议的评选激…

1 周 ago

从《学徒》里找到特朗普成功的秘诀

影片的结尾旨在显示,到1980…

2 周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