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JIFF2014】《卡门》:旁观当代罗马尼亚医患现场

印象当中,从2005年克利斯提•普优(Cristi Puiu)饱受赞誉的《无医可靠》开始,罗马尼亚电影便以某种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入侵着全球电影节影迷的视野,而后到2007年克里丝蒂安•蒙吉(Cristian Mungiu)凭借《四月三周两天》登顶戛纳,擒获金棕榈。罗马尼亚新浪潮作为一种电影节现象成为全球近些年的新发现,这些片单还可以扩展到2012年蒙吉再次角逐金棕榈的《山之外》、卡林•皮特•内策尔(Calin Peter Netzer)2013年登顶柏林金熊的《孩童姿势》、2009年罗马尼亚大集锦的《黄金时代的故事》、2006年柯内流•波蓝波宇(Corneliu Porumboiu)戛纳金摄影机奖的《布加勒斯特以东12点8分》,其后费比西奖的《警察,形容词》、2007年克里斯蒂安•内梅斯古(Cristian Nemescu)戛纳一种关注单元大奖《加州梦》以及《无主孤军》、《摇摆舞》等等。国内碟商近些年也紧跟潮流,以上的碟片基本上都有出过,并且还有些许更早些年追溯罗马尼亚新浪潮的前作套碟,感兴趣的碟友或许已珍藏。

1989年的罗马尼亚革命成为不少罗马尼亚新浪潮影像的历史遗产,齐奥塞斯库政权陨落后的当代罗马尼亚症结在罗马尼亚新浪潮的作品中有过诸多深刻探讨。结合民族特性,汲取历史养分,当代现实主义背景推进下的故事线给予大多作品以广泛的阐述空间,看似极简,甚至纪录式的创作方式,隐藏着诸多的历史隐喻与当代表达诉求。医院作为一个身体革命现场,在此类作品中也是有着反复的出现,包括《无医可靠》、《四月三周两天》均以医患背景为切入点而展开。

本片导演多鲁•尼策斯库(Doru Niţescu>)某种程度上继承了新浪潮电影“医患关系”的背景地,给观众展现了一起事先悲沧的手术事件。依旧是极简的故事线条,以及纪录式的创作方式,人物的表演更加融入于现实生活图景之中。开篇的哀伤配乐某种程度上便剧透了悲剧的结局,中间的戏剧冲突和张力大多由母亲同医生之间的争议展开,面对近乎天注定的孩童命运,争执或许现实所起到的作用,是能使留存者更好地释怀。

我们当然也可以在更宽泛的隐喻空间里对此起“医患关系”进行阐释,身体的革命也即是国度的革命。山之内的卡门,等待路边驶过行车的光亮瞬间,它也赐予人物于黑暗间隙的温馨。而映照有着同样历史幽灵的我们,“医患关系”似乎更加急剧而灼热,但用于面对和描绘的作品似乎一直缺席,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一场旁观罗马尼亚医患现场的影像便也是我们自身可以期待的自画像模板。而今日该片跨入天坛奖的竞争序列,是否也可以当成对华语议题电影的某种启迪?

(编辑:吕萍)

水怪

原后窗放映联合创始人,现中国文艺院线发行放大影业创始人

Recent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