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Reviews | 评论

《扫毒》:江湖一种


香港的警匪片拍得越来越聪明。这种聪明无疑有受到好莱坞的故事至上的准则的影响,因此,过去的那种基于简单故事的人物至上的电影正在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类似《跟踪》、《意外》这类精巧的故事片。人物重不重要?说不重要也不对,但在这样的悬疑片中,人物并不是不可替换的,换成另一种人物,故事依然好看成立。《英雄本色》那种个人英雄主义的时代正在消失。

仔细想,与其说香港的警匪片拍得越来越聪明,不如说它拍得越来越理智。风格化的个人特征正在向写实化的共同认识做转变。这种妥协,一方面有社会和市场变化的外部现实因素,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导演们越来越狡猾了,他们越来越知道如何以四两拨千斤的功夫拍出一部中规中矩不出差错的电影。这是一个风险市场,喜欢冒险的人毕竟只是少数。所以,并非是英雄在消失,而是香港电影所创造出的最重要的文化,“江湖”,正在消失。

以前的警匪片,往往是江湖片,观众们不太关心谁抓谁,比较关心的是这样一个熟悉的世界,就像《指环王》系列创造出的中土世界,在这里,有规则,有潜规则,黑道有黑道的规则,白道有白道的规则。有人,有规则,这就是江湖。现在的警匪片更像是真正的警匪片,花很大的心思讲猫捉老鼠。而且主要面向大陆市场,就更是要在法制社会里讲故事,警察要一板一眼地遵守法律规则,匪徒在结尾也必须死。不仅要死,还必须在法律框架下死,不能是因为警察动用私刑而死(动不动私刑也成了一个个人与集体的矛盾俗套)。所以在里面看不到江湖的规矩,只看到现实的规矩。而且,你不按现实规矩拍,观众还要拿它去作为电影逻辑挑错,警察怎么能这么乱来?

杜琪峰最近的《毒战》、《夺命金》都是远离江湖的拍法,是现实一种。陈木胜的《扫毒》,虽然也是在贴扫毒这个热门主旋律标签,但实际上拍的却是江湖。这还是很令人惊讶的。因为《扫毒》把江湖几乎完全放在了警察这个体制内,也就是说,他必须打破体制的禁锢,才能去拍江湖。这就必须要挑战现实的规矩。所谓江湖,必然是个人大于集体的。所以警匪片,往往拿警察这边的集体主义,去对比黑社会的个人主义。黑社会里,讲究的是义气,警察则必须在方圆里行事。集体、上司、法律,这些都大于个人,不能想怎么来怎么来。在警察这边,人性是被抹消的。只有在黑社会,人性才可以有极大的释放空间,才会出英雄。《英雄本色》、《纵横四海》都是这样的电影。

《扫毒》却是在用拍黑道正义的方法去讲三个警察的故事。这个片子虽然标题是扫毒,背景是扫毒,主线仿佛也是讲怎么抓毒贩,实际上主题跟扫毒一点关系都没有。现在要是大陆的风气一变,要扫黄了,它改个名字《扫黄》,立刻就能接上。什么时候要打击盗版了,也可以啊。所以它其实讲的是兄弟情、复仇、牺牲这种非常传统的江湖主题。电影一开头就拍阿天、阿秋、阿伟三个警察在一次扫毒行动前的聚餐。这个聚餐的拍法就非常的江湖。怎么江湖了?简而言之,就是屌丝。你看这三个人在一起唱歌吃盒饭(还是三个人分一份炒面、一份盒饭,怎么够吃),完全看不出来是三个警察在吃饭,倒像是三个毒贩在吃饭。实在太苦逼了。当然了,也就是港片,才能把警察也拍出江湖感,港片里的警察只要脱了制服,你就看不出来他是警察还是混混。大陆片里的警察,就是脱了制服,也还是一身正气,穿了便装也有种老干部的感觉。

这种三人戏,在电影里有非常多的展示,有些甚至都炫的过头了。比如阿伟五年后的“死而复活”,三人在废弃集装箱码头的一场撞车戏,用了不下五分钟去拍三个人怎么玩碰碰车。当然是一种三人关系的间接拍法,可实在是奢侈了一些。再比如说三个人的文戏,有一场三人在医院共同看望阿伟母亲的戏,阿伟母亲由于老年痴呆,已经无法辨认三人,把每个人都当做另外一人,正好把三个人都错置开来。因此,三个人都有了设身处地的机会,去体谅那个自己原本无法原谅的兄弟。当他们正确地说出另一个人的心情,这种和解也就得到戏里戏外的确认。这种拍法固然是太明显而笨拙了一些,有很大程度上照顾观众的因素在内,却还是企图靠强化兄弟情在体制外创造一种三人江湖的存在。

三个人的故事有一种常见套路:一开始是纯洁的兄弟情,经过个人的成熟和复杂的利益冲突后,发生了异化,反目成仇。《投名状》就是如此,但《投名状》是渐行渐远,初心已忘。《扫毒》里的三个人却不是如此。这三个人从未偏离一开始的轨道,真是彻底的志趣相同。实际上一个人当卧底,两个人是警察,无论是生活水平还是职业地位上,都是有高下的。但电影始终在刻意强调三人的平等。除了令阿天在阿伟和阿秋两人中选一个活下去这样故意设置的刁难外,就只有阿秋想结束卧底这份工作与阿天想抓到毒贩这个矛盾。而这个矛盾甚至都算不上什么矛盾,因为你看他们三个人一唱歌,阿秋就立刻动摇了。就算是阿伟被抛弃,死过一次,回来也没有真的反目成仇,一互诉衷肠,就原谅了。真是天真地可以。所以《投名状》是政治片,《扫毒》却还是江湖片,只有江湖才会有义气大过天这么天真的东西存在。

电影太长了,大概有两个半小时。整个结构和节奏也是很奇怪的,峰回路转的地方太晚,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基本没有层次上的升华。前半部分讲三个好兄弟一起缉拿大毒贩,后半部分也是如此。整个是什么故事呢?就是三个好兄弟,有天一个人被迫牺牲了,回来小闹了一下别扭就又和好了这种感觉。不得不认为,导演花这么长的时间去讲这么样一个故事,实在也有些天真。而且如上文所说,其中还有很多奢侈而不必要的场面戏。最大的奢侈恐怕还是最后,三人完全冲破了警察这一身份的限制,单刀匹马地去抓大Boss。抓的过程也很可笑,为了博取Boss的信任,一个人不得不先砍掉自己的一只手,事后证明这还是个圈套。最后三人还扮了又是五分钟的酷,编剧特意安排Boss给他们留出五分钟的扮酷时间,让他们在冷艳高贵的饭店里抽根烟,唱首歌,说说笑话,再冲进去大开杀戒。很像热血日漫对不对。其实现在这么幼稚地塑造英雄的方式已经很少见到了。像发哥那种拿钞票点烟,登场狂风大作鸽子乱飞,吴宇森式的英雄技法,已经不再流行了。有点做作。观众现在会这么想。所以《扫毒》的很多设计,包括最后警察里的长官故意放跑下属,让他们犯规去复仇,都是上世纪的做法。现在看就很天真。但不天真怎么能拍得出江湖呢?

大头马

Recent Posts

在她的时间中:香特尔·阿克曼(CHANTAL AKERMAN)访谈

在我这里,你会看到时间流逝。并…

4 周 ago

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一个摄影记者

斯坦利·库布里克不断制作出一部…

1 月 ago

艰难的归途:阿克曼的影像之旅与情感探索

“当别人用我的名字和姓氏谈论我…

1 月 ago

《让娜·迪尔曼》,世界上最好的电影

这个令人惊讶且备受争议的评选激…

1 月 ago

从《学徒》里找到特朗普成功的秘诀

影片的结尾旨在显示,到1980…

1 月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