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FF2014】从《木十字架》到《悲惨世界》

从《木十字架》到《悲惨世界》

作者: Michael Koresky 


《木十字架》(WOODEN CROSSES):雷霆之声

很难想到比雷蒙·贝尔纳(Raymond Bernard)更能代表电影史中潮起潮落的艺术家了。这位曾经令影评人、艺术同行、观众和制片公司老板无比钦佩的导演,如今却已几乎被完全遗忘,即便是在电影学者和法国电影爱好者中。或许,这是由于他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同一场电影运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这场运动在出现后不久便失去了进一步发展的可能,迅速消失了。

贝尔纳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晚期和三十年代早期,以擅长拍摄场面恢宏的大片而确立了自己的地位。他的作品受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影响很大,有些直接改编自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他所拍摄的电影都是阵容强大的鸿片巨制,意在同好莱坞大片一决高下。他既是一名签约导演,又是一位不知疲倦的艺术家。在法国电影昙花一现的雄心勃勃的时代,他曾大展拳脚,接连拍出一系列令人难忘的影片。可惜在经济的压力和紧迫的政治风向之下,这样一个时代很快便告凋零。随着诗意现实主义运动抬头,贝尔纳在全盛时期拍摄的才华横溢的作品,在之后长达几十年的岁月中,始终被蒙上了阴影。

贝尔纳的父亲一战前是一名剧作家。贝尔纳与电影结缘,始于演电影,他22岁初登银幕之作,就是与默片女王莎拉·伯恩哈特(Sarah Bernhardt)一起拍摄的《Jeanne Doré》 (1915),这部影片改编自贝尔纳父亲的同名舞台剧。

一战期间,雷蒙·贝尔纳因健康原因未上前线。1916年,他加入父亲所在的高蒙电影公司。老贝尔纳其时正为默片大师雅克·费戴尔(Jacques Feyder)的导演处女撰写剧本。很快,雷蒙由助理导演晋升为导演,并根据合约,拍摄了一批颇受观众亲睐的电影。

1923年,雷蒙·贝尔纳迎来了导演生涯的重大突破:当时高蒙公司在拍一部关于法兰西国土统一的奠基人路易十一的古装片《狼的奇迹》(The Miracle of the Wolves),贝尔纳接替Robert Boudrioz执导该片。他以精湛的导演技巧,将这部场面宏大的影片打造得不同凡响。该片于1924年上映,被认为是法国的第一部史诗大片,比阿贝尔·冈斯(Abel Gance)导演的《拿破仑》(Napoléon,1927)还要早了三年。

不过,与好莱坞惊人的电影产量相比,法国并不具备竞争力。那时,有声片已开始出现在大银幕,电影工业面临新的挑战。1930年,雷内·克莱尔(René Clair)拍出了法国第一部有声片《巴黎屋檐下》(Under the Roofs of Paris),令法国有声片进入了世界观众的视线。要有进一步的作为,法国制片公司必须再接再厉,勇担风险。对此,百代-纳坦(Pathé-Natan )公司的老板贝尔纳·纳坦(Bernard Natan)自有答案。他买下罗兰·多热莱斯(Roland Dorgelès)的自传体战争畅销小说《木十字架》(Wooden Crosses),计划将这部小说搬上银幕,与维克多·雨果小说《悲惨世界》(Les misérables)的电影重拍版一起,令遭受经济大萧条重创的法国电影工业重振雄风。贝尔纳自1931年起,已转投百代公司。贝尔纳·纳坦认为,《木十字架》的导演非雷蒙·贝尔纳莫属。

1930年,好莱坞诞生了《西线无战事》(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这部影片改编自雷马克的同名小说,由刘易斯·迈尔斯通(Lewis Milestone)导演,为环球影片公司收获了其第一个奥斯卡最佳影片奖。而1932年问世、雷蒙·贝尔纳导演的影片《木十字架》,是法国对《西线无战事》的有力回应。影片以开创新的戏剧性手法,表现了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体现出贝尔纳在导演技法上的进一步成熟,亦成为了他的代表作之一。影片在法国香槟区实景拍摄, 以惊人的写实主义手法和深度悲哀,描写了法国兵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硝烟下的惨痛经历以及军人们的觉醒(全体演员均为一战退伍军人)。影片一开始,蒙太奇手法将无数士兵的躯体叠化、融入墓碑,从这一刻起,观众就领悟到,这将是一部忧郁的和平主义作品。很明显,雷蒙·贝尔纳通过该片的摄制,发掘出一些在银幕上表现战争创伤的全新手段。尽管全片没有一句英雄的豪言壮语,亦不带任何宣传意味,但它取得了极大的票房成功,标志着贝尔纳导演正式登上了有声片的舞台。


《悲惨世界》:一个时代的终结

《木十字架》的空前卖座和如潮好评,促使百代-纳坦电影公司开足马力,开拍雷蒙·贝尔纳导演的第三部大制作《悲惨世界》。其实在七年前,已诞生过一部广受欢迎的默片版《悲惨世界》,导演是 昂利·费斯古尔(Henri Fescourt),但公司老板贝尔纳·纳坦觉得:既然上一次的改编如此成功,那么重新拍成有声版,既能在大萧条时代中引发观众的共鸣,又可出口到海外市场,为法兰西争光。

这一次,雷蒙·贝尔纳又成功了。不过今日回顾,他的这一次成功伴随着辛酸。因为《悲惨世界》诞生的1934年,正是法国电影的极盛时代,一大批以历史事件为主题的史诗巨作统领着法国电影,所谓史诗为王。但是与此同时,《悲惨世界》又是一次华丽的告别。它气势磅礴,强劲有力,既感情细腻又包罗万象。可以说,这部影片,是贝尔纳的导演功力最神奇辉煌的呈现。

雷蒙·贝尔纳提议,将雨果的这本大部头著作改编成三部分,分别是《脑海中的风暴》、《德纳第一家》和《自由,美好的自由》,并以三部独立的剧情长片发行。他认为只有用三部电影的篇幅来表现,才能最大限度地忠实于原著的叙事、人物和细节。由于此前贝尔纳拍摄的影片无不取得巨大成功,因此百代-纳坦公司给予了这位42岁的导演将近五小时的总体片长,还为他配备了足够的人员和设备。他挑选了影评人兼剧作家安德烈·朗与自己共同撰写剧本。富有影响力的瑞士作曲家阿瑟·奥纳格(Arthur Honegger)为影片谱写了神奇的配乐,这些音乐后受到Miklos Rozs和Charles Koechlin 的高度推崇,其原声CD至今仍可在美国和欧洲买到。担任《悲惨世界》摄影的是阿尔萨斯出生的儒勒·克鲁格,他不仅拍摄过《木十字架》,还担任过冈斯导演的史诗默片《拿破仑》的摄影。 克鲁格深受德国表现主义影响,喜好风格独特的倾斜构图,他与贝尔纳的御用制作设计师让·皮埃尔合作可谓相得益彰,收到了完美效果。让·皮埃尔搭建的布景在法国东南度假胜地昂蒂布附近,完全重现了十九世纪巴黎地貌,加上大量绘景和令人叫绝的缩微人与物,逼真地呈现出了后拿破仑时代的法国,在视觉影像上有着奇特的倾斜,从舞厅和贵族(摄影角度戏剧性地倾斜,有一段场景中舞者们似乎快要滑出画面),到黑暗中小偷、妓女出没的的穷街陋巷(充满衰老和痛苦),再到1832年青年暴动中学生们设置的层层路障(有时通过令人叫绝的手持方式进行摄影,以体现出愤怒)。

沙威的扮演者是像变色龙般变化多端的查尔斯·文恩(Charles Vanel),他还曾出演过《木十字架》,后在第六届戛纳电影节上,以主演昂利-乔治·克鲁佐(Henri-Georges Clouzot)导演的《恐惧的代价》(The Wages of Fear,1952)获得最佳男演员奖。扮演珂赛特的是Gaby Triquet(幼年)和Josselyne Gal(成年),艾潘妮由Orane Demazis饰演,马吕斯由Jean Servais饰演,当然哈里·鲍尔(Harry Baur)扮演的冉阿让从不让人觉得他的转变有任何突兀指出——这非常接近原著慢慢揭示这一转变的手法,而这正是原著令人无尽愉悦的一大元素。才华横溢的鲍尔的加盟,是影片成功的一大保障。他所塑造的冉阿让是最不动感情的一个。他具有丰富舞台表演经验,并经常与电影导演朱利恩·杜维威尔(Julien Duvivier)合作。他拳击手一样的脸颊潜藏着令人惊讶的灵性与真诚,他用粗壮厚实的肩膀撑起了整部影片,面孔则由被关押时的落魄相,逐渐露出慈父的笑容。十年后,鲍尔本人遭遇不幸。他携犹太裔妻子去柏林拍一部电影(他生命中的最后一部),结果妻子被控间谍罪而遭逮捕。为救妻子,鲍尔也不幸逮捕并遭受酷刑的折磨。尽管盖世太保军官最终释放了鲍尔,他却于数日后在家中死亡。

大萧条时期的法国观众确实给予《悲惨世界》极大的关注。但影片的上映时机十分不祥。影片在1934年2月3日首映之后的第三天,法国右翼民兵就发动了反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武装起义(第三共和国是1870年在法兰西第二帝国之后建立的,第三共和国之后是维希政府当道。)很快,国内金融不稳,电影业遭受重创。1936年,百代-纳坦公司申请破产,经整合的高蒙-法国电影-欧伯公司(Gaumont-Franco-Film-Auber)亦未能逃脱破产厄运。从此以后,法国被迫不再制作好莱坞式的超级架构或大规模电影作品,而改为在更合理的预算下,拍摄由角色驱动的影片。这一变化催生了诗性现实主义,这场电影运动注重现实主义文学、扎实的脚本以及反映劳工阶级生活环境,亦是美国黑色电影运动的重要先声。

在勒紧裤带压缩开支和大力裁员的环境之下,法国电影业对如何对待《悲惨世界》这样的恢宏电影倍感困惑。 1935年5月,百代公司发行了两个半小时的《悲惨世界》压缩版;1936年在纽约,又有一个162分钟的该片版本首映。1944年,一个更长的、分上下两集的版本在法国上映。受战争影响,所有关于革命和政治起事的部分都经过剪辑。由于贝尔纳和朗(剧本合写者)都是犹太人,二战中他们尽量低调,战后他们发现了1944年的这个版本,便诉诸法律,希望影片恢复原长度。最后他们争取到将影片延长到204分钟。在之后的几十年中,这一仍然不完整的版本,是市面上唯一可见的雷蒙·贝尔纳的《悲惨世界》版。

贝尔纳的影片未经许可便遭剪裁并公开发行,《悲惨世界》并非第一次。早在1932年,福斯公司就以14万美元从百代-纳坦公司购得了《木十字架》的美国发行权,片中剧烈而流畅的战争场面,令福斯大为赞叹。但最终福斯决定不发行这部影片,而是把片中的战争和军队行进等场景移花接木到福斯公司自己的电影中,这些影片包括获得过奥斯卡最佳影片的《乱世春秋》(Cavalcade,1933)、《世界在前进》(The World Moves On,1934)、重拍版《七重天》(Seventh Heaven,1936)等。而这些画面的使用权,是用非常细微的字体出现在当初福斯与百代的合约中的。此外,《木十字架》的原小说作者罗兰·多热莱斯曾把福斯公司告上法庭,因为他和很多其他人士坚信,由霍华德·霍克斯拍摄、福斯发行的《光荣之路》(The Road to Glory)抄袭了《木十字架》的电影剧本。这些风波之后,《木十字架》被福斯公司束之高阁,从未在美国发行过。

如此一来,雷蒙·贝尔纳艺术生涯中最伟大的两部电影,几十年来完全不曾被美国观众欣赏到。贝尔纳1958年起不再拍摄电影,他拍过的最后一部影片是《七重天》(Seventh Heaven/Le septième ciel,1958),主演是达尼尔·达妮欧(Danielle Darrieux)。直到今天,他的电影在美国依然很觅踪影,只出现在一些零星的电影回顾展上。

1970年代,法国广播公司(ORTF)决定出资委托第三方,将《悲惨世界》恢复到最初的版本。此时贝尔纳虽已年过八旬,眼睛几近失明,但终于等到了将电影尽量复原到最初样貌的机会。他和剪辑师Charlotte Guilbert一起历经数月,终于获得了几近完整的《悲惨世界》版本,不过还是有一部分场景无法被复原。

这个几乎完整的1934年《悲惨世界》电影版,是目前这部影片目前最为常见的版本。它于1977年在法国电视台播出;仅仅几个月之后,贝尔纳与世长辞,享年八十六岁。百代公司最新的4K修复版,也正是基于这个版本。

(翻译:吕为民 / 校译:陈西苓)

 

《悲惨世界》4K修复版于2014第十七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展映。
具体排片信息请参考:www.siff.com

(编辑:徐明晨)

 

Cinephilia

迷影网(Cinephilia.net)创立于2010年,聚焦于创作和搜集最好的华语电影文字内容,翻译传播海外电影学术界和评论界的声音,用更为生活化的方式解读电影,结合所有愿意分享个体电影体验的影迷们,共同创造出中文世界里独具特色、质量兼备的电影网站。

Recent Posts

在她的时间中:香特尔·阿克曼(CHANTAL AKERMAN)访谈

在我这里,你会看到时间流逝。并…

4 周 ago

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一个摄影记者

斯坦利·库布里克不断制作出一部…

4 周 ago

艰难的归途:阿克曼的影像之旅与情感探索

“当别人用我的名字和姓氏谈论我…

1 月 ago

《让娜·迪尔曼》,世界上最好的电影

这个令人惊讶且备受争议的评选激…

1 月 ago

从《学徒》里找到特朗普成功的秘诀

影片的结尾旨在显示,到1980…

1 月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