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Reviews | 评论

【Cannes 2014】《廷巴克图》:征服的背后

《廷巴克图》剧照|©️AP

不知道为什么这部电影的法文名字会和鸟有关,也因此有了一个莫名其妙的中文译名《群鸟之悲》,但是为了纪念这个即将消失的城市廷巴克图,当然不是指地理意义上的,而是指文化意义上的,我还是直接采用这个地方名作为电影的名字,正如一个喜欢天南地北旅游的影评人张海律提到的,这个地方上过纪录片《Lonely Planet》的西非篇版封面,而更为重要的是,它曾经是西非文明的诞生地之一,如今从2012年之后,它落在了原教旨主义的反叛分子手中,已然被笼罩电影中的以阿拉名义自居的叛军征服。

正如电影在开头就直接用叛军士兵射击代表传统文化的非洲木雕来暗示了这场征服背后对文化的毁灭性打击,出生于马里的导演阿伯德拉马纳·希萨柯毫不掩饰自己对所谓代表真主阿拉意志却又愚昧无知的武装分子的嘲讽。导演在电影中采用了众多黑色幽默的场景进行讽刺,比如让一个投诚的前摇滚歌手在摄影机前的说教,还有武装分子在谈论法国足球,以及在解释强制婚姻的合理性时。但是这种嘲讽却让电影同时具有强烈的悲剧色彩,可想而知,当一帮愚昧无知的人掌握权力的时候,毁灭的不是人的肉体生命,也不是音乐艺术,而是人类的未来。

电影中,最为令人心酸的场景是一帮青少年以空气为足球,凭借单纯的想像进行一场球赛,他们奔跑着,传球失误的遗憾,破门而入的欢呼,如此真实,却又显得的如此荒诞。而对于电影中武装分子头目的虚伪,导演更多采用了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段,明令禁烟自己偷偷吸烟却又是路人皆知,发令禁止音乐自己却闻鸡起舞。而在对于女人的性幻想中,导演的隐喻如此迷人却又如此强烈,不管是宗教还是文化所限,这个隐喻堪称是这部影片中的一个亮点。

阿伯德拉马纳·希萨柯不仅仅使用了独到而又有强烈效果的嘲讽场景,同时在影片的叙事上同样别具一格。他没有采用线性的叙事方式,也不存在多线并举的兼容并蓄,而是发散性的,看似随意的几个片段穿插,只要为了这个电影的主题服务,他都随手拈来。在这个文化即将消失,未来已经不再存在的小镇,音乐的禁令,律法的儿戏,信仰的曲解,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莫须有的罪名,最终导致的互相残杀夫妻殉情的悲剧,都让这部看似随性而做的电影具有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影响力。和他之前的作品《芭玛戈》(2006年)一样,《廷巴克图》是导演将视觉艺术和政治诉求再一次的完美结合。

tati

旅居丹麦,深度影迷分子。

Recent Posts

在她的时间中:香特尔·阿克曼(CHANTAL AKERMAN)访谈

在我这里,你会看到时间流逝。并…

2 天 ago

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一个摄影记者

斯坦利·库布里克不断制作出一部…

4 天 ago

艰难的归途:阿克曼的影像之旅与情感探索

“当别人用我的名字和姓氏谈论我…

1 周 ago

《让娜·迪尔曼》,世界上最好的电影

这个令人惊讶且备受争议的评选激…

2 周 ago

从《学徒》里找到特朗普成功的秘诀

影片的结尾旨在显示,到1980…

2 周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