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国际一线大导演,也并非部部作品质量上承。土尔其名导努里-比吉-锡兰算不上多产导演,平均两三年一部作品,却是罕见的少有失手的导演,这一方面要得益于他扎实的剧本,同时指导演员、对叙事和镜头的掌控能力,也进一步让品质得到保证。
锡兰也是忠诚的戛纳系导演,1993年第一部短片参赛金摄像机单元,2003年第一次参赛戛纳主竞赛单元的《远方》就获得评审团大奖和最佳影帝,2008 《三只猴子》获最佳导演奖,2011《阿纳托利亚往事》再得评委团大奖,2009年还在这里担任主竞赛单元评委,《气候》也曾在这里参赛。
三年前的《安纳托利亚往事》仿佛一部午夜公路片,一个寻找尸体的车队盘绕在土耳其的山间夜色中,大多数时候是沉默,镜头画面是最有力的叙事工具。这也是此前锡兰作品中的一贯风格,惜言如金,更多的是用微妙的画面和人物表情来传达。
69届角逐金棕榈的《冬眠》,却出乎人们意料的大转弯,成为锡兰的第一部话痨作品。长达3个多小时的片子,一大半时间,剧中主人公仿佛走到了侯麦电影中,静静地坐在室内,用极度文学化的对白谈论宗教、社会、人生和哲学,还有爱情。始终精致艺术化的镜头,加上文艺的对白,让原本就知识分子气十足的作品面对大众显得更加晦涩。
影片中一个年老退休的演员,回到小山村,经营父亲留下的小旅馆。同在这里生活的还有他离婚不久的妹妹,以及年轻美貌的妻子。地处安纳托尼亚中心,一场大雪下来,这里的世界白了,外面一片寒冷,旅馆成为他们的栖息之处,也成为彼此争论彼此伤害和呈现世界万象之地。
依山而傍的山石屋里温暖的灯火,白芒芒大雪一片,千斤压顶的黑云,挺拔伫立的石林⋯⋯摄像出身、对画面一向考究的锡兰,新片中依旧保持了影像的精致,每一个镜头的移动和调度依旧分毫不差。不过,比起被一些人认为沉闷的诸多前作,《冬眠》要求观众拥有更多的注意力和耐力,以及大脑活跃的思维。因为,长达196分钟的电影中,一大半的时间,观众需要陪伴主人公们的辩论,困惑、争议,对人生诸多层面作一个知识分子的深入思考。
从来就被锡兰刻意省略的对白,新片中成为最大特色和力量根基所在。犀利而细腻的对白像把双刃刀,喜欢的人视做珍宝,从中获得哲学思辨和人生省悟,不喜欢的人感受到枯燥说教,坐立不安,或者干脆在戛纳的鲁米埃尔大厅里呼呼大睡。
锡兰舍得下时间来铺垫,不紧不慢的生活,主人公们不经意的懒散讨论、一点点开始浸透到他们的内心世界中。就在观众以为影片就会这样平淡枯燥的结束、开始失望、烦躁、昏昏欲睡,所有的累积沉淀却开始爆发,人性与人性在足够尖锐的对白中猛烈对撞,人间万象也在言语间缤纷呈现,爱、爱的结束、罪恶、财富、宗教、社会等级、人与人的关系,《冬眠》借助安纳托利亚背景,优雅的音乐和布景、节奏、景框和画面,把这个层次丰富多样,复杂的世界人生浓缩到他的小旅馆。
影片中最为出彩的,还有男主角阿伊顿的扮演者哈卢克-比尔吉内(Haluk Bilginer )的表演,且不说影片中大段大段有关哲学、社会、宗教的对白,单是将一个阅尽风霜、年轻时渡过艰难,如今小有财富的落魄知识分子演绎生动,就已经不容易。其间和周围人的一次次碰撞,尤其是和产生隔阂的年轻妻子间的爱、无奈和距离,一个已经走到人生末端,却还有诸多不满渴望改变却面临更多失望的男人,在举手投足间,在一笑一叹间,被哈卢克演绎得如木三分,让今年的戛纳影帝人选,又添一员猛将。
锡兰拍片的绝招在新闻发布会上也被演员暴露。演员们在镜头前会多次排练,而这些排练全被锡兰的摄像镜头录下,其中包括遵照剧本的表演和临场发挥的镜头,三个小时的影片,素材多达200多个小时,既给导演留下选择余地,也给演员足够的表达空间。
拷问人性是锡兰的擅长。新闻发布会上,面对记者提问影片是否有对土耳其当下政治局面的折射(不久前罕见的矿难死亡和社会抗议暴乱),锡兰讲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个人观点,“一个导演的任务和一个记者的任务是不同的。导演是面向观众的灵魂。如果在我的影片中,我可以向观众的灵魂投射进哪怕几个生丁,这就是一种成功。如果他们可以由此对某些行为感到耻辱,这也是一种成功。我对拍摄时事电影不感兴趣,更倾向探索人类精神。”这段话,可以看成导演作品的一贯精神指导。
锡兰《冬眠》就是一部包容人生万象、拷问每个人内心面对世界的看法和做法的大师级经典,它以坚实的厚度和智慧直指人性、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电影刚看完,我已经幻想找个安静的时间和地点,再重头细细品味一遍这部值得无数遍回味的作品了。
(编辑:王韵之)
View Comments
宽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