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Books 图书

【试读】《编剧心理学》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恋母情结


【作者】:威廉·尹迪克(William Indick)
【翻译】:井迎兆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剧本创作原理的编剧教程。书中分别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埃里克·埃里克森、卡尔·荣格、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等心理学名家的理论出发,对人物塑造、故事构建和冲突发展进行了全面分析与讲解。每章章末皆配有相关习题,加强读者对知识点的理解,激发崭新的创作灵感。你将从本书中学习到如何创造有说服力的动机和令人信服的认同发展,以及塑造拥有真实情感的人物原型。

【本期试读】:
弗洛伊德式分析的中心理论是他对于恋母情结的构想,这一构想来自于俄狄浦斯神话。在这个原始的范例中,承载了许多构建弗洛伊德最伟大思想的根基,例如他的结构性心理模型、冲动理论、阉割焦虑,以及许多其他的理论。恋母情结的主题在电影中是无处不在的,因为它描绘了角色发展的两个最基本要素:道德与智慧的整合和成年人浪漫关系的形成。当你写剧本的时候,会产生许多不同的情节要素和角色发展,但故事里的核心议题却很少与这两个要素产生严重的分歧。不管影片中发生了什么事,主要角色通常都会企图获得某种道德上的胜利,或者仅仅是在试图获取他所爱之人的芳心。许多电影情节都具备了这两种要素。所以,彻底了解恋母情结是编剧要讲好一个故事的重要基础,而这个故事是具有角色发展的基本心理议题的。

恋母情结可以用具体的或象征的方式来诠释。在弗洛伊德的“性心理”观点中,男婴有在性上与母亲结合的欲念。弗洛伊德在他的“婴儿期性心理”理论中直言不讳地解释过,婴儿与小孩如成人一样,有强烈的性欲。根据这个说法,吸吮乳房、拥抱、洗澡、亲吻和所有其他婴儿与母亲间的亲密行为,本质上就是一种性的经验。有一种不那么直接的解释将恋母情结视作一种隐喻,即儿子对母亲的爱与情感的欲求,而非一种性结合的欲望。对于弗洛伊德理论的全面了解,需要从一种整体性的角度来理解儿子对母亲的欲望,即一种对爱和情感的需求,而这种需求也充满了性的欲望。儿子会长大成人,最终爱与性的欲望将会投射到另一个女人的身上,因此,恋母情结的解决就成了浪漫关系形成的关键元素。

1.1  恋父情结
弗洛伊德的观点已经由于他的男性中心主义而饱受攻击,但是弗洛伊德并不对自己从本质上将男性议题解释为普遍心理议题的倾向而感到歉意。尽管他的临床工作多数是针对女性病人展开的,弗洛伊德仍然承认:“我从事了三十年的研究,但仍然无法回答那些从未被解答过的重大问题:到底女人要的是什么?”当然,恋母情结只是弗洛伊德男性中心主义的一个案例,而弗洛伊德理论的修正者也提出了恋父情结,作为恋母情结的女性观点的对位。在这一观点中,幼女对她的父亲发展出一种热烈的欲望。

1.2  厄洛斯与桑纳托斯
儿子对母亲充满矛盾的迷恋只是恋母情结中的一面,他不可避免地将会明白,父亲是他获得母亲的爱与注意的对手,而且这位对手的能力是远远强过自己的。这个对抗导致儿子对父亲产生侵略感与敌意。像俄狄浦斯一样,杀死他的父亲拉伊俄斯,然后娶了母亲伊俄卡斯忒。儿子希望能彻底打败他的对手,以获得母亲的爱,并将母亲完全据为己有。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男孩对父母产生的分裂的感情(对母亲的爱与对父亲的敌意),反映了两种基本的冲动──性爱与死亡。正如恋母情结的神话主题一样,厄洛斯(性爱)与桑纳托斯(死亡)也是两个神话人物。厄洛斯作为母亲阿佛洛狄特(爱与美的女神)的随从,代表了爱与性之神,也是希腊语“性爱的”(erotic)的词根。桑纳托斯身为夜之女神尼克斯的儿子,成为了死神的化身。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厄洛斯代表了创造与抚育生命的冲动(爱与性),而桑纳托斯则代表了死亡的冲动(恨与侵略)。厄洛斯与桑纳托斯两者蕴藏着绝佳的戏剧创造力,能为任何一部影片增添趣味。如果你能把爱、恨、性与暴力等元素混合在诸如内在冲突、嫉妒和对抗的经典主题之中,你就拥有了能让人兴奋的情节应具备的所有元素。

1.3  精神官能冲突作为爱的障碍
在写剧本时,你一定要记住恋母情结的核心是精神官能的冲突。孩子成长的同时,基于普遍认知的“乱伦禁忌”概念,开始意识到对母亲产生性欲是不合适的。所以男孩会压抑自己对母亲的欲望,因而在他的性格中形成了一种内在的冲突。在电影中,这种内在精神官能冲突通常以一种外在障碍来表达,它会阻碍角色去爱并追求他的欲求对象。

几乎所有的剧本都含有某种对爱的兴趣。在浪漫爱情电影里,对爱的兴趣就是主要的情节;但即使在其他类型的电影里,如果缺少了对爱的兴趣,电影也会显得空洞和匮乏。一部电影如果没有爱,也就缺少了“心”。因为父母与儿女的关系代表一个人生命中主要的爱的关系,因此恋母情结本质上是所有浪漫关系的象征。而恋母情结的解决,在人的生命中每一个随之而来的爱情关系上,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力。对恋母主题的透彻理解,是每个编剧创造具有心理共鸣的爱情故事的基石。

1.4  恋母情结的对抗
正如儿子视父亲为获得母亲之爱的对手,电影角色也常常要面对他们的爱情兴趣的对手。在影片《毕业生》(The Graduate,1967)中,当本(达斯汀•霍夫曼饰)与罗宾逊太太(安妮•班考夫特饰)发生暧昧关系后,罗宾逊先生(莫瑞•汉密尔顿饰)就成了本的对手。之后,本与罗宾逊太太的女儿伊莲(凯瑟琳•罗斯饰)产生恋情,这个对手又以不同的形式出现,他试图违背罗宾逊先生的意愿而与他的女儿私奔。首先,本因为喜欢罗宾逊先生的妻子而成为一位竞争者,然后他又因为喜欢罗宾逊先生的女儿而成为另一个竞争者。一般而言,对抗的主题并不会像本与罗宾逊先生之间的对抗那样有明显的恋母情结性质。在《乱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1939)中,斯嘉丽(费•雯丽饰)与梅勒妮(奥利维娅•德•哈维兰饰)在对阿什利(莱斯利•霍华德饰)的爱上,经历了一种更为直接的对抗。

对抗的主题并不只局限在浪漫故事里。电影角色在他们所追求的各种目标中,常常都要面对敌手。在《甜心先生》(Jerry Maguire,2000)中,杰瑞(汤姆•克鲁斯饰)被他那可恶的对手鲍伯(杰•摩尔饰)从自己的代理公司逼退。在诸如《洛奇》(Rocky,1976)和《龙威小子》(The Karate Kid,1984)这样的运动题材影片中,主角在整部影片里被一个欲望所推动,即击败可怕的对手。这种主题甚至对马也一样,《奔腾年代》(Seabiscuit,2003)中的“海饼干”被驱使着去击败那个恶名昭彰的对手“海军上将”——一匹更大、更年轻,也更强壮的马,具备更优良的品种和训练。在《锡杯》(Tin Cup,1996)中,罗伊(凯文•科斯特纳饰)与他的对手(丹•约翰森饰)是为了两项主要的目的而竞争的,其一是获取高尔夫球比赛的胜利,其二是猎取他所爱之人(蕾妮•罗素饰)的芳心。这种具有双重魔力的、处理对抗主题的手段,是一种被运用在剧本中的典型技法,借以在主角与他的对手间建立巨大的冲突。在影片结束时,主角可以在两方面战胜敌手,一方面赢得了球赛冠军,另一方面也获得了美人的芳心。

1.5  禁 果
有些电影会描写实际的恋母情结,影片中儿子真的想与母亲发生性关系。在《打猴子》(Spanking the Monkey,1994)中,一个年轻的儿子因受中年母亲的诱惑,而进入一种不道德的乱伦关系。在《诱惑我小妈》(Tadpole,2002)中,一个高中男孩意图追求他的继母。但更常见的情况是,恋母情结被放在一个与母亲毫不相干的人物身上。在《毕业生》里,本受到母亲那年长的朋友罗宾逊太太的诱惑。而在《哈洛与慕德》(Harold and Maude,1971)中,哈洛(巴德•科特饰)对慕德(露丝•戈登饰)这位比自己年长六十多岁的女人产生了“性趣”。在所有这些例子当中,男主角似乎都表现出一种情感的需求和不成熟。他们只是成长在男人身体内的小男孩,正在寻找一个母亲的角色来照顾他们的情感需求,同时寻找一位充满诱惑力的女人来满足他们的性欲。

在所有这些关于爱情的故事里,一个关键因素就是禁果。正如父母对孩子有性的欲望是被禁止的一样,与年长的女人发生性关系也是一种充满象征性的、对文化禁忌的侵犯。禁果因素在爱情故事里是相当普遍的存在,莎士比亚最著名的爱情故事《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 and Juliet)是关于两个年轻人坠入了爱河,即使他们这两个敌对家族——“蒙塔古”与“凯普莱特”——之间的婚姻是不被许可的。当我们写一个含有禁果因素的爱情故事时,请记得这些故事需要很典型地以悲剧收场。最终罗密欧与朱丽叶自杀了。当俄狄浦斯知晓他娶了自己的母亲后,挖出了自己的眼睛,而伊俄卡斯忒也自杀了。《毕业生》中,本和罗宾逊太太的关系最终以彼此相恨而收场,而《哈洛与慕德》也以慕德的自杀收场。当“爱能征服一切”这种曾经流行的结局被应用在各种情节中时,即人们在获取爱情之前会面临许多外部的拦阻,那些由禁果驱动的情节线所带来的结局,几乎全是以悲剧收场,因为这种内在冲突是由自身关系不正当的本质所导致的。为了解决冲突,这种浪漫关系必须中止,或者转换成其他的东西。

1.6  奸 情
禁果主题最常见的应用是在通奸的情节中。当爱情对象是自己好朋友的丈夫或妻子时,这种冲突将更为强烈。通奸的主题是象征性的恋母情结的表现,因为它重演了相同的基本情感。剧中人所渴求的对象是道德与社会的禁忌,他必须面对的对手是所爱对象的配偶,正如恋母情结中儿子被迫要与他的父亲对抗一样。通奸的情节线非常难以解决,因为观众虽然同情禁果的主题,但他们也尊重婚姻的神圣性。你的角色可以拥有那块蛋糕,并且吃掉它(他可以得到那个女孩,同时避免受到极大的惩罚),假如他的对手不配得到他所爱对象的爱。在《泰坦尼克号》(Titanic,1997)中,当杰克(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饰)获得罗丝(凯特•温斯莱特饰)的芳心时,观众是欣喜的,因为她的未婚夫(比利•赞恩饰)是一个卑鄙而又不体贴的势利小人。类似的,在《十一罗汉》(Ocean’s Eleven,2001)里,丹尼(乔治•克鲁尼饰)从黛丝(茱莉亚•罗伯茨饰)的未婚夫(安迪•加西亚饰)那里偷取她的芳心也是被许可的,因为她的未婚夫显然是一个有控制欲的、工于心计而且富有的蠢人,他一点都不像丹尼那样吸引人。当对手被描绘成坏人或失败者时,这个爱情故事就能以主角的胜利收场。

当对手没有被描写成坏人时,写一个成功的爱情故事就会变得很难。在《出轨》(Unfaithful,2002)中,康妮(黛安•莲饰)沉溺于充满激情的奸情中,即使她的先生爱德华(李察•基尔饰)是一个吸引人的、可爱的、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大好人。康妮的冲突十分激烈,因为在打破禁忌之外,她正在伤害她所爱的人。当爱德华发现了这段关系,并意识到自己处于危险的地位,即成了他妻子情人的对手时,电影发生了逆转。现在爱德华成了俄狄浦斯,他被要得到伊俄卡斯忒的爱与欲望,以及被要杀了拉伊俄斯的恨与愤怒所驱动。爱与死的双重情感完全占据了爱德华的心灵,导致他杀了康妮的情人。虽然奸情和接下来的谋杀在故事中进行得很顺畅,但是康妮未受到惩罚却成了故事的漏洞。编剧必须要知道,主要的恋母情结主题(爱、恨、性与暴力)都需要一点正当的理由,这样它们才可以说服自己。然而,越敏感的主题如惩罚和报应等,越需要更小心地编织在故事中。《出轨》本被设置成一出悲剧,但是影片制作者却在片末食言了。他们也许不忍心太严厉地处罚片中的女主角,因为她是观众所认同的对象。然而,精明的观众会下意识地识别出悲剧的结构。所以当一部影片在片尾给了他们一个情绪上的重击时,他们会感觉自己受骗了。

1.7  阉割焦虑
虽然俄狄浦斯可以自己杀死他的父亲,但是在恋母情结里痛苦挣扎的小男孩却无法抵御他那强大的对手。而且,因为儿子在内心对父亲怀有侵略性的情绪,所以他会认为父亲也对他怀有相同的侵略性情绪。这种想法会在儿子犯错后,遭到父亲处罚或责打时得到确认。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年幼的男孩对他的父亲意图以阉割的方式,来除掉这个性欲上的对手而感到恐惧。当一个小男孩面对一位处于愤怒和暴力中的父亲时,即使是最忠实的弗洛伊德信奉者,也会将“阉割焦虑”解释成无力与性无能的感受。这种早期的童年恐惧心理在《闪灵》(The Shining,1980)中被发挥到了极致,影片中有一位挥舞着斧头的父亲(杰克•尼克尔森饰),在一栋鬼气森森的旅店中追逐着他的儿子。片中的这个小男孩确实是在害怕他的父亲会把他砍成碎块。

1.8  无力感
无力感在危险逼近时是一种极为恐怖的体验,可以用来引发观众内心对恐惧的反应。恐怖电影常会运用这样的设计,让一个邪恶的人、怪物或心理变态者,去追踪一个无助的儿童或一位处于惊吓中的女士。尽管像《月光光心慌慌》(Halloween,1978)和《13 号星期五》(Friday the 13th,1980)这样的“杀人狂”电影,长久以来都在过度使用这样的技法,但是这种伎俩仍然拥有吓人的能力。恐怖电影运用了类似的方法,让一个用心险恶的人去攻击一位完全没有抵御能力的受害者。在“杀人狂”电影中,总有一个场景是受害者在床上、在浴室里、在浴缸中或在做爱时受到攻击。在这些时刻,受害者是无力抵御的。偶尔,他们还会是赤裸的,把私处暴露在危险的、不停挥舞着砍刀的杀人狂面前。这些场景中的阉割焦虑,就是角色确实在害怕他的性器官会被砍下来。

1.9  角色对调
角色对调是指一位护理人转变成了一个危险的人物,这是非常吓人的事。正经历恋母情结的小男孩盼望父亲能爱他和照顾他。当他怀疑父亲想杀死他时,他无法抵抗也无处可逃。在《猎人之夜》(The Night of the Hunter,1955)中,那位可怕的人物(罗伯特•米彻姆饰)变得极其恐怖,因为他正在追捕的无助小孩是他的继子。在《阁楼里的花》(Flowers in the Attic,1987)和《亲爱的妈咪》(Mommie Dearest,1981)中,危险人物正是小孩的母亲。而在《罗丝玛丽的婴儿》(Rosemary’s Baby,1968)、《深闺疑云》(Suspicion,1941)和《煤气灯下》(Gaslight,1944)中,脆弱并受到惊吓的女人怀疑她们可怕的丈夫正打算谋害自己。《危情十日》(Misery,1990)是一部特别吓人的影片,因为一个女人(凯西•贝茨饰)最初以一位有爱心的护士形象出场,但她逐渐演变成一位有施虐癖的、残忍的心理变态者。同时,那位无力反抗的受害者(詹姆斯•卡安饰)则被限制在一个虚弱的境地,即病床和轮椅上。在角色对调中,一个充满爱心的人突然变成一个有威胁的人会引发恐惧,因为它违反了观众的预期,同时也创造了一种感觉,即受害者被困在无人可求、无处可逃的境地里。在潜意识的层面上,角色对调唤起了某种童年对于父母施予惩罚的恐惧。

1.10  身份替换
一些电影利用“身份替换”的故事,来制造现实的父母与儿女角色对调的情节,这通常是为了制造喜剧的效果。在《疯狂星期五》(Freaky Friday,1976、2003)中,母亲和女儿很神奇地作了身份的交换。类似的男性版本也应用在了《有其父必有其子》(Like Father,Like Son,1987)一片中。在每个例子里,当儿童突然从他们只被当做小孩的次等地位被提升为成人,并能享受所有成人的特权时,他们都体验了一种自由感和解脱感。当《长大》(Big,1988)中的约什(汤姆•汉克斯饰),利用一个狂欢节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时,他最初陶醉于这个新获得的独立,之后在一夜之间变得成熟起来。而《小鬼当家》(Home Alone,1990)中的凯文(麦考利•金饰)在摆脱了年长亲戚们的束缚后,突然独自在一个大屋子里成了一家之主,开始享受着他的自由。

父母也能经历一种心理的释放,当他们作为责任在身的父母与工作者的成人角色被解除时,他们就能享受无忧无虑的孩童生活。这样的电影很容易成功,因为它们切入了两个层面的观众的心理。父母与儿女借着对这些角色交换的认同,都能经历一种仿佛身临其境的乐趣。然而,因为情节的单纯,导致故事结局缺乏变化的空间。最后,父母与儿女都必须回到他们最初的状态,并且都从他们处于另一个身份的时间里学习到宝贵的经验。他们对彼此的奋斗产生了一种敬重感(例如: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并学着互相合作来矫正他们正在面对的、难以捉摸的困境。

1.11  有支配欲的父母
电影中角色对调和身份替换的主题,讨论了父母与儿女关系里一个真实的心理需求。父母与儿女通常无法面对面地看清很多关键的问题。虽然父母与儿女在很多问题上意见不一,但归根究底,这些冲突通常可以归纳在“独立”这个基本的问题之上。子女想要有决定他们自己生活的自由,而父母想要保护他们的子女远离成人世界的危险,有时可能会以占有欲来表现他们的关心,那是一种想要全面控制子女生活的欲望。这个基本的冲突本质上就是恋母情结,因为它唤起了父母想要独占儿女情感的欲望,以及子女想要逃离恋母情结的关系里那幽闭的、爱与恐惧所组成的空间。与父母占有欲的冲突没有比女儿违背父母意愿,想要和她的恋人结婚的故事更强的了。在这种情况下,年轻的追求者和有占有欲的父母便成了真正的敌人,女儿此时正被父母那呵护婴儿般的爱与追求者火热的爱撕扯着。

在《屋顶上的小提琴手》(Fiddler on the Roof,1971)中,泰维(托波尔饰)无法接受女儿选择了一位非犹太人的男友,这使得他开始斥责女儿,并永远失去了她的爱。这一冲突也可以成为一种恐怖的来源。在《精神病患者》(Psycho,1960)中,诺曼•贝兹(安东尼•柏金斯饰)的母亲是一个相当有权力欲和占有欲的人,她完全剥夺了诺曼的身份,并控制了他的精神,甚至在她死后仍然如此。当你写剧本时,请记得,由对抗与占有组成的恋母情结主题,是内在冲突、暴力与戏剧的极佳题材。原创性并不需要新的冲突来源,它只需要用独特的、有创意的表达方式,来呈现这些古代神话主题。

要 点
■ 恋母情结指的是男孩对母亲有精神性欲上的爱情需求,而对父亲则有忌妒性的侵略倾向,这提供了一种基本精神官能冲突的样板。当剧中人想要得到他们不应得到的东西时,即令人恐惧的权力、急躁的爱、充满痛恨的暴虐、对性经验的渴求或表现暴力的侵犯,精神官能的冲突便可以在剧本中以外在冲突的方式来表现。
■ 恋父情结可以被解释为女性版本的恋母情结,即女孩经历对父亲精神性欲上的爱情需求,而对母亲有忌妒性的侵略倾向。
■ 厄洛斯与桑纳托斯分别是生命与死亡的主要驱力,厄洛斯代表对爱、性和联合的需求;而桑纳托斯代表了侵略、暴力与毁灭的冲动。
■ 精神官能冲突在恋母情结中来自“乱伦的禁忌”,即对母亲的不正当欲望。这个主题在电影中普遍存在于“禁果”故事线里,通常代表着爱情的障碍。
■ 通奸是流行的“禁果”情节里的一个例子,在其中,已婚男女的不伦之恋,再现了男孩对母亲的不正当的性欲。
■ 男孩与父亲夺取母亲的爱与注意力的恋母情结式的竞争,也在电影中借助男主角与另一个角色之间争夺爱人的故事被重现。
■ 阉割焦虑是男孩对父亲的一种畏惧。
■ 无力感使男孩的阉割焦虑更加强烈,因为他在作为成人的父亲面前是如此的无能为力与无法抵抗。
■ 电影中的角色对调,比如一位护理人突然变成一个可怕的人,会唤起我们幼年的恐惧,孩子会感觉到与他同性别的父母意图加害于他。
■ 电影中的身份替换是一个流行的主题,因为它满足了两方面的幻想。首先,孩子能想象成为有能力的、独立的大人;其次,大人也能想象变成孩子的状态,如此他们就几乎不需要担负任何义务与责任了。
■ 占有欲强的父母在电影中是极普遍的人物形态。父母爱他们的子女,因此就想要控制他们的生活,同时子女们却想要争取自由与独立。

习 题
1. 请就下列影片,分析其恋母情结的主题:《欲海情魔》(Mildred Pierce,1960)、《歼匪喋血战》(White Heat,1949)、《精神病患者》、《毕业生》和《唐人街》(Chinatown,1974)。
2. 请找出至少五部影片,在其中要有恋母情结各主要层面的象征性呈现。
3. 请找出五部影片,其中要有恋父情结的象征性呈现。
4. 请找出五部影片,其中主角必须通过克服无力感来获取成功。

本文为后浪出版咨询(北京)有限责任公司官方授权刊载的电影图书试读系列,提供影迷更多接触电影知识的机会,文中内容不代表迷影网观点

(编辑:唐冶挺)

Cinephilia

迷影网(Cinephilia.net)创立于2010年,聚焦于创作和搜集最好的华语电影文字内容,翻译传播海外电影学术界和评论界的声音,用更为生活化的方式解读电影,结合所有愿意分享个体电影体验的影迷们,共同创造出中文世界里独具特色、质量兼备的电影网站。

Share
Published by
Cinephilia

Recent Posts

在她的时间中:香特尔·阿克曼(CHANTAL AKERMAN)访谈

在我这里,你会看到时间流逝。并…

4 周 ago

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一个摄影记者

斯坦利·库布里克不断制作出一部…

1 月 ago

艰难的归途:阿克曼的影像之旅与情感探索

“当别人用我的名字和姓氏谈论我…

1 月 ago

《让娜·迪尔曼》,世界上最好的电影

这个令人惊讶且备受争议的评选激…

1 月 ago

从《学徒》里找到特朗普成功的秘诀

影片的结尾旨在显示,到1980…

1 月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