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逍遥城:电影(1966-74)中的纽约(第一部分)(作者: J. Hoberman)

文章题目:Fun City: New York in the Movies 1966-74 (pt. 1)
作者: J. Hoberman
来源:http://www.movingimagesource.us/articles/fun-city-new-york-in-the-20130805
翻译:雪成溪/校对:Jun

这是J.霍伯曼所写的关于系列电影《逍遥城:电影(1966-1974)中的纽约》的系列文章介绍篇。该系列电影是他在2013年8月10日到9月1日为活动影像博物馆所策划的。关于该系列中所有电影的文章将会在未来几周内在网上发表。《逍遥城:电影(1966-1974)中的纽约》的时间表可以点击查看。

点此阅读以下作品简介:《如今你已长大》,《运往哈莱姆的棉花》,《诺曼·梅勒与逍遥城》,《再见了勇敢的人》和《冲突2》

点此阅读以下电影简介:《魔鬼圣婴》,《小小谋杀案》,《地主》和《秋霜泪3》

“《法国贩毒网》的很多地方让我觉得它是献给纽约市的一首粗旷的诗。”
—威廉·弗莱德金

1965年11月,纽约选出了一位有着影星外貌的年轻市长。在迁入格雷西大厦后(纽约市市长府邸)不到半年,约翰·V.林赛签署了一项将把纽约变成电影拍摄基地的行政命令。

新成立的市长影视广播办公室削减了现有的繁文缛节,脚本审批集中在一个单一的机构。对于一部作品,现在所需要的只是一个在城市街道上拍片的许可,但在剧组转移拍摄地时,会有一支特殊警察部队跟随工作人员。在20世纪60年代晚期和70年代早期,硬汉警匪片,悲凉的社会喜剧和逼真的城市寓言抓住了城市的精髓,而林赛政府则为这些电影的制作创造了必要的环境。
即使在变革开始之前,这位新市长就参与支持了两部电影的制作。“一些小城市官员原本要阻止今夏两部重要故事片——七艺公司《如今你已长大》和华纳兄弟《桃李满门》的制作,但在过去几周内,林赛市长推翻了这些否决。”文森特·坎比在1966年5月中旬的《纽约时报》上报道。此前一天的市政厅仪式上,《如今你已长大》的制片人,导演和演员把一本皮面剧本副本送给了林赛。“新闻摄像机记录下了这次仪式。市长翻阅着剧本,询问哪里是他出演的部分,抢了所有在场电影专业人士的镜头。”

林赛的角色不过还是市长而已——至少在市长影视广播办公室成立后的前几年,他有些像蹩脚演员,在几乎每部纽约制作的电影中抓住机会以个人身份露面,自然也被拍下了照片。(他还主持了1967年在萨尔迪饭店举办的纽约影评人协会颁奖典礼,也是菲奥雷洛·拉瓜迪亚之后第一位主持该典礼的市长。)

自20世纪50年代早期,独立电影人就已经开始制作纽约电影。在林赛的领导下,好莱坞引起了人们的注意。1966年夏天,坎比就当时正在拍摄的各种影片写了一篇周日特刊,并指出尽管像西德尼·吕美特和罗伯特·马利根这样的导演都渴望能与纽约演员合作,“把电影工作者吸引到纽约——这座肮脏,拥挤,炎热,狂乱,什么都在飞涨,到处都是涂鸦的城市的明星——正是纽约市本身。”
1968年有超过20部故事片全部或部分在纽约制作。在林赛改选的1969年,有45部影片,其中17部(包括《老公出差》,《地主》,《相逢何必曾相识》,《乐队男孩》,《运往哈莱姆的棉花》,《求婚妙术》和《秋霜泪》)完全是在纽约制作。那时坎比已经完成了1966年的文章《日落大道曼哈顿》,其中引用了一位业内激进者的话,说他会相信在意大利制片人迪诺·德·劳伦蒂斯到第十大道拍摄一部西部大片那天,纽约就成为了“东部好莱坞”。
对德·劳伦蒂斯的作品《冲突》和其他63部戏剧作品和电视剧所做的必要修正开始于1973年12月本地影片产量高峰的结点,也是林赛执政的最后一年。就这样,一个无论如何不切实际但最初依然充满无限希望的时代终结了。
上东区国会议员约翰·林赛作为一个改革者和反正统的局外人,走的是共和党和自由党的路线。他以43.3%的得票总数打败了那时的民主党领导,也是后来的市审计长亚伯拉罕·比姆,和代表新保守党的《国家评论》创始编辑威廉·F.巴克利。

“别人筋疲力尽,而他精力充沛”是林赛的口号。这场竞选有些像是无谓的嬉戏,但选举一周后的集体大停电,运输工人用大罢工“欢迎”新市长清晨的就职,都预示着将要发生的事。具有讽刺意味的新造词“逍遥城”首次出现是在迪克·沙普的专栏中。专栏回应了新市长在记者招待会上所说的“即使正在受到罢工的打击,这仍然是一座有趣而且令人兴奋的城市。”“逍遥城”是其中一种叫法。
“逍遥城”诞生于破坏性罢工中,充斥着地盘争夺战,并且在为1973年石油禁运后失去的对天然气管道的社会调控而斗争。这是一座危机不断的城市,但危机中并非毫无乐趣:像外景戏剧《如今你已长大》和《运往哈莱姆的棉花》都把纽约看成一座实实在在的游乐园,同样的还有《法国贩毒网》,甚至是《小小谋杀案》。(相比《柳巷芳草》和《超飞》,《血洒110街》则是反娱乐“逍遥城”电影一个很好的例子。)
从示威行动,意外事件,罢工的地点,和各式各样的街头剧院(官方和非官方的)以及电影中可以看出,林赛执政的纽约极具戏剧性,而且依然饱受异议。工作岗位消失,社福救济金的名单愈来愈长,犯罪率上升,海洛因在城市中泛滥。因为这位市长与环卫工人,教师,特别是警察局进行着不同形式的斗争,社会服务行业也处于衰退。林赛在首次竞选演说中提出,要建立平民审查委员会以解决和革除警方的滥用职权。1971年10月,腐败事件迫使他任命独立纳普委员会对纽约警察局全局贪污的指控进行调查。
对于关注纪录片《诺曼·梅勒与逍遥城》中争论的人们,很明确的一件事是,林赛执政的几年使得工人阶级和穷人,贫民窟居民和警方,反战分子和主张暴力的保守分子,曼哈顿区和其他自治区,纽约和所有城市对立起来。林赛早期对越南战争的反对使他进一步疏远了白种人,甚至是他对黑人聚居区的认同和在那些地方高调的现身,也被认为是在把纽约普遍的种族暴力不遗余力地扩大至美国其他大城市。
虽然林赛个人并不富裕,但他仍被视为典型的“富有的自由主义者”。他把1971年早期电视上出现的心怀不满的皇后区居民亚奇·邦克称为现实存在的人物。近似罪犯的侦探波沛·道尔是另一个反林赛者。(很多电影中塑造了亲林赛的警察,其中最接近幻想而不是现实生活的角色是《冲突》中理想化的主人公。)波沛·道尔“既不是为了崛起,也不是为了堕落存在——而是为了发挥作用,”罗杰·格林斯潘写道。“在纽约市发挥作用是其英雄气概的自身表现。”而这点同样适用于《午夜牛郎》,《毒海鸳鸯》和《天生大赢家》中未能发挥作用的主角。
“这座不夜城中有800万个故事,这只是其中之一。”朱尔斯·达辛1948年的黑色电影以这句话作结。但是一些值得关注的“逍遥城”影片,如《法国贩毒网》,《冲突》,尤其是《热天午后》,都引用了真实事件。其中大多数对另一种形式的真实性更感兴趣——尽管在东127街(就在第2和第3大道间的罗斯福路上)的Filmways电影公司周围,那些饱受蹂躏,垃圾散落的街道还在代表着布鲁克林或布朗克斯或仅仅是“纽约”。
像电影《再见了勇敢的人》,《运往哈莱姆的棉花》和《地主》都与故事发生地有关。《魔鬼圣婴》和《秋霜泪》利用地点来构建一个虚构的曼哈顿,使其片中超自然的故事得以成行;《独行铁金刚》和《小小谋杀案》用同样的方式创造了一个切合各自观点的抽象纽约。揭下纽约表面化的面具,《骑劫地下铁》试图体现这座城市的内在节奏。
制作于20世纪65至70年代间,“逍遥城”电影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演变:好莱坞新浪潮,好莱坞犹太人浪潮,黑人剥削电影,尼克松时代侦探片的法律和秩序,和灾难电影。一些像西德尼·吕美特和杰瑞·沙兹堡的导演是土生土长的纽约人;更多的则是欧洲导演拍摄他们的首部美国电影(罗曼·波兰斯基,约翰·施莱辛格,3位捷克流亡导演)。唐·希格尔是为数不多的执导“逍遥城”电影的专业人士之一,而他对此似乎并不引以为荣。

正如坎比所记录的,纽约市像明星一样耀眼,尤其是那些本土演员——戈德弗雷·坎布里奇,罗伯特·德尼罗,赫克托·埃里仲杜,埃利奥特·古尔德,沃尔特·马修,泽罗·莫斯苔,乔治·席格,芭芭拉·史翠珊,还有其他很多。其中最为瞩目的是阿尔·帕西诺。他出生于东哈莱姆,在布朗克斯由西西里的祖父母抚养长大。他在高中辍学,后成为演员工作室的学员。他获得过奥比奖,之后在一系列纽约电影中的一连串出色的角色使他荣登好莱坞新贵。帕西诺在《热天午后》中所扮演的狂躁主角桑尼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纽约的化身,直到两年后这一角色被罗伯特·德尼罗所扮演的更为乖戾的越战退伍军人特拉维斯·比克尔所取代。
《热天午后》是“逍遥城”时期的第一部电影,坎比将其描述为“一部俗气的街头狂欢电影”。1972年夏天,约翰·林赛的总统大志瓦解后不久,一切工作就绪。电影拍摄于林赛离任后,上映的一个月后,《纽约每日新闻》出现了具有传奇色彩的头条:“福特对纽约市说:见鬼去吧!”。《热天午后》像是这一系列事件的补笔,但最能体现林赛离任后的几年纽约陷落程度的《出租车司机》却超越了其权限。可怕的20世纪70年代晚期到20世纪80年代早期期间,纽约电影《虎口巡航》,《要塞风云:布朗克斯》,《寻找顾巴先生》,《四五口径女郎》和《城市王子》承接了《出租车司机》的愤怒,造成了一个不太愉快的结果——纽约被称为“罪恶之城”。
科赫时代电影中的状态是幻灭。在之前制作于65至70年代间伟大社会瓦解和“实话实说”时期的电影中,当尼克斯队还是老大且纽约棒球队还不是洋基队而是大都会队时,幻灭成为了一个过程。百老汇每束灯光后都有一颗破碎的心,林赛的便是其中之一。
无论这位市长的意图如何,他任期内拍摄的电影少有美化纽约的。确切地说,它们创造并仍然展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混乱的,甚是悲观的景象,包括社会动荡和城市衰败,种族关系紧张,市井肆无忌惮,以此歌颂美国最伟大的城市的所有荣耀和绝望。

Cinephilia

迷影网(Cinephilia.net)创立于2010年,聚焦于创作和搜集最好的华语电影文字内容,翻译传播海外电影学术界和评论界的声音,用更为生活化的方式解读电影,结合所有愿意分享个体电影体验的影迷们,共同创造出中文世界里独具特色、质量兼备的电影网站。

Share
Published by
Cinephilia

Recent Posts

在她的时间中:香特尔·阿克曼(CHANTAL AKERMAN)访谈

在我这里,你会看到时间流逝。并…

4 周 ago

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一个摄影记者

斯坦利·库布里克不断制作出一部…

1 月 ago

艰难的归途:阿克曼的影像之旅与情感探索

“当别人用我的名字和姓氏谈论我…

1 月 ago

《让娜·迪尔曼》,世界上最好的电影

这个令人惊讶且备受争议的评选激…

1 月 ago

从《学徒》里找到特朗普成功的秘诀

影片的结尾旨在显示,到1980…

1 月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