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Books 图书

【试读】《剪辑的语法》剪辑的时机及原因


【著者】:(美)罗伊·汤普森(Roy Thompson)、(美)克里斯托弗·J·鲍恩(Christopher J. Bowen)
【翻译】:梁丽华、罗振宁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简明直观的基础剪辑教程,涵盖剪辑工作所需的各方面信息。作者从介绍最基本的镜头类别开始,分析怎样选择剪辑点和转场时机,总结出四十六条常用的剪辑原则,帮助读者快速掌握各类剪辑技巧和方法并最终用于实战。全书图文并茂、案例丰富,深入浅出地展开每一个剪辑话题,便于翻查、容易上手,是每位电影爱好者、剪辑初学者和从业者的书橱必备手册。

 

 
接上两期内容:
《剪辑的语法》剪辑基础
《剪辑的语法》认识镜头

【本期试读】:
提问:剪辑是否有一种正确或错误的方式?
回答:可以说有,也可以说没有。

电影剪辑不仅仅是一堆镜头一个挨一个的排列组合,它更需要创造性地排列各种影像和声音元素,以达到向观众传递信息、吸引观众兴趣和启迪观众的效果。最后一句突出强调了所有电影(无论是电影、电视广告、情景喜剧,还是音乐视频等等)的一个基本特点。剪辑的最终目的是将成片呈现给观众。因此,剪辑师的任务就是千方百计以制片人预想的方式来感染观众。

撰写材料时,脑海中想着观众,拍摄镜头时,脑海中想着观众,最后剪辑时,脑海中还要想着观众。这里的观众并非随便什么观众,而是项目所针对的特定观众。喜欢看北美十九世纪晚期纺织厂纪录片的观众想必不会对高校联谊会恶作剧题材感兴趣。了解观众的期待以及他们对节目的参与度是一种亟待提高的剪辑技巧。预见观众的需求,是一盏指引你如何剪辑好素材的长明灯。

当然,不同的电影类型和电视节目类型需要不同的剪辑方法。不同的内容和目标受众是选择剪辑风格、剪辑技术、剪辑效果等的前提。当你踏上电影行业,走上剪辑的道路时,首先应该看一些成品,看它们是如何被剪辑在一起的,运用的共同方法是什么,使用了哪些元素,或是哪些元素缺失了,等等。假以时日,你将会对其中一种节目类型(商业广告、纪录片、剧情片、新闻等)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相应技能也得到大大提高,剪辑重点也自然而然集中于该节目类型。

在涉足未来工作的具体细节之前,我们还是来讨论本书的重点,剪辑的基本语法。不同的剪辑工作需要不同的剪辑技巧,尽管此言不虚,但大多数剪辑类型还是存在一些共同特点。这些共同特点就是观众在观看电影时(包括你自己)寻求的一些元素。人们极少会意识到这些元素,但随着越来越丰富的观影体验,人们的潜意识会明白如何“解读”某些剪辑,并能够轻而易举地解析屏幕上不断变换的画面所表达的含义。因此,正如基本的镜头类型在电影语言中被赋予独特的内涵一样,剪辑师如何在一场电影中将这些镜头串在一起,对观众而言也具有不同的含义。这就是剪辑的语法。

3.1 好剪辑六要素
在第一章中,我们介绍了在一场电影某一剪辑点所使用的四种主要转场类型,即切、叠化、划变和淡入淡出。剪辑师可通过以上剪切类型转换镜头。在下一章中我们将讨论剪辑师会根据什么因素选择某一类剪切类型。现在,让我们共同发掘一些更为基本的东西。这就是什么因素迫使剪辑师将剪辑工作放在首位?为什么要在那一时刻及时地从一个镜头切到另一个特定镜头?

以下列出的几个要点
将带我们找到答案。这些标准是在处理大多数素材时考虑剪切的一些主要原因,但是,随着电影制作过程的不断深入,这里不会提及的其他一些因素也会产生作用。以下要点可帮助你做出明智的剪辑决策:
信息
动机
镜头
构图
摄影机
角度
连贯
声音

信  息
新的镜头应该给观众呈现新的信息。在电影中,这种信息主要体现为视觉信息(例如,一个新角色登场,一个不同的地点展现,一个扑朔迷离的事件上演,等等),但也可以表现为听觉信息(旁白、马蹄声、讲话声,等等)。一位聪明的剪辑师会自问:接下来观众希望看到什么?接下来观众应该看到什么?接下来观众不能看到什么?接下来我希望观众看到什么?

记住,剪辑师承担的诸多任务之一就是调动观众的情绪(让他们笑,让他们哭,让他们发出惊恐的喊叫)和思维(让他们思考、猜测和期待)。通过提问上面的问题我们可以将同样的故事情节以一种巧妙的、较为隐晦的方式呈现给观众。悬疑片有时故意提供一些误导观众的信息,而爱情剧可能会提供给观众一些连剧中人物也不知晓的信息。不管提供什么样的信息,目的无非就是调动观众,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故事中来,令他们不断思考从而对整个影片兴致盎然。当观众完全沉浸在故事中,而忽略了剪辑本身,说明影片具有良好的表现力和流畅性。这说明剪辑师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工作。

我们必须明白一个事实,那就是新的信息是所有剪辑选择的基础。不管一个镜头什么时候转换到另一个镜头,我们都必须清楚一点,被剪切的这个镜头中是否还存在新的信息?这个镜头为什么被剪切?还有没有更好的选择?同一个场景还有没有另外一个镜头可以提供新的信息并能够满足剧情的需要?无论镜头多么华美、多么酷、多么造价不菲,只要不能为故事情节的发展提供新的信息,这个镜头就不应该出现在最终剪辑版中。

动 机
剪切的新镜头应为观众提供新的信息,但切出的镜头呢?为什么要切出那个镜头?何时是切出那个镜头的最佳时机?从一个镜头转换到另一个镜头总有动机,这种动机可以是视觉动机,也可以是听觉动机。

就电影而言,动机因素通常是当前镜头中由主体或客体发出的一种动作,大到汽车跨越河流,也可以简单到面部的一个细微动作。或许是特写镜头中一个角色眼睛稍微地向左移动,好像看向屏幕外的某个东西(见图3.2A—B)。剪辑的逻辑就是切出之前的特写,并迅速切入角色感兴趣的客体。切出的动机来自演员眼部的动作。切入下一个特定镜头的原因,比如因为一只猫,是为了提供给观众新的信息,也就是告诉观众影片中的人物在看什么。

如果你想把声音作为一个动机因素,就需要在靠近转场的地方更加精确地处理画面和声道的剪辑。从最基础的使用层面来说,声音可以由当前屏幕镜头中可以看到的东西生成。举个例子,以中远景镜头拍摄的一个男人站在厨房中,眼睛注视着火炉上的一个茶壶。茶壶开始发出声响。从中远景镜头中茶壶的响声可以切入茶壶的特写,从壶嘴中冒出的蒸汽顺理成章地导致茶壶发出更大的声响(见图3.2C—D)。我们应该注意到,由于特写镜头放大了茶壶的大小和重要性,因此同时调高声道中茶壶发出的声响也合情合理。这个例子说明了可视物体的大小可影响该物体制造的声音的音量。

稍微改变一下当时的情景,假设用中景镜头拍摄刚才那个男人坐在客厅的餐桌旁。茶壶开始发出声响,但在镜头中看不到茶壶。接下来切入和前面例子相同的茶壶特写,同样,在新镜头的声道中茶壶发出更大的声响。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看不到茶壶,观众也会接受茶壶在房间里发出的声音。当切入茶壶本身的特写时就已经达到了既定效果并获得了新的信息。观众没有注意到从一个镜头到下一个镜头的转换,那是因为他们正在处理接收到的信息,并且信息在他们的认知领域显得合情合理。

第三个更加先进的方法就是用声音作为转场动机,这种设计更为概念化。剪辑师在利用这种方法时要打造一个所谓的“声桥”(soundbridge)。一种由观众看不到、不为观众所知的东西产生的声音出现在第一个镜头中。这种声音推动该镜头切入第二个镜头,在这里揭开了这种声音神秘的面纱。下面我们对茶壶的例子稍加改动,变成我们通过中远景镜头看到一个男人在厨房里,旁边有一只茶壶。观众开始听到茶壶发出的声响。镜头由此切入一列旧式蒸汽火车的汽笛声。火车的汽笛声促使观众离开第一个镜头,并带着他们转场到第二个镜头。观众没有注意到意料之外的剪切,这是因为出现火车轰鸣的、新的视觉画面带给观众要处理的信息,并且这种剪切遵循一个众所周知的逻辑(见图3.2E—F)。

镜头构图
尽管剪辑师无法控制镜头中视觉元素的构图,但他/她却能够选择在转场时将哪两个镜头放在一起剪切。如果正确的镜头构图存在于视觉素材中,那么剪辑师可以使这些画面更加生动,让观众身临其境。剪辑师可以以最简单的形式从一个构图、声音完美的镜头开始剪辑所有的镜头——简单的、复杂的或运动的。一个漂亮、平衡的镜头就是一件展品,一旦剪切到电影中,看起来更是无懈可击。镜头充分展开后,观众可以尽情欣赏,观影体验大大提升,每个人都满意而归。

另一个简单的技巧就是挑出两个基本但却构图合理的镜头后将其逐步切入。双人对话就极好地表现了这一点。场景可以这样安排:画面首先出现两个人面对面坐在桌边谈话的远景。人物A说话时,切入人物A的中特写镜头。他坐在画面左边,视线空间穿过画面右边。现在观众开始推测,接下来会切入人物B在聆听的镜头。果然不出所料,你确实切入了相匹配的人物B的中特写镜头。B坐在画面的右边,视线空间穿过画面左边。

作为剪辑师,你不可能去亲自安排中特写镜头构图,但你却使用人物在画面的左右交替出现的方式吸引观众的兴趣,使他们持续参与到故事情节的发展当中。随着从一个中特写镜头切入另一个中特写镜头,观众经历了一次视线匹配或视线追踪。

当观众看到人物A在画面左侧讲话时,他们的注意力也在画面左侧。然而,他们意识到人物A的注意力实际上落在画面的右边。当镜头切入人物B时,观众穿过屏幕一路追踪人物A的视线,最后落在画面右侧的新面孔即人物B上。人物B应该处于这样一个位置,其视线应与人物A的视线匹配。这样,正好与观众在屏幕上的视线追踪相符。

就像一只网球在球场上来回飞舞,观众的目光也在屏幕上来回穿梭,随着一个镜头切到另一个镜头,不断从每个出场人物身上寻找新的信息。剪辑师想要抓住观众的视线追踪,但同时不会让他们太费力地寻找下一个信息。微妙的寻找有助于保持观影的趣味性,而费力的寻找只会让观众对故事情节更加困惑。精美的、多层次的镜头构图在屏幕上效果极佳,但同时也有考虑到如何切入、切出镜头,以及观众如何在更加复杂的视觉环境中捕捉到重要的新信息。

摄影机角度
在第二章中,我们介绍了如何回顾所有镜头并注意从180°动作弧线周围不足30°距离的两个机位拍摄的镜头。这是镜头的关键要素之一,有助于确定该镜头是否要紧接着另一个镜头。对“恰到好处”地剪辑在一起的两个镜头而言,拍摄时的摄影机角度必定存在合理的差异。

计划好一个场景的拍摄范围后,某些摄影机机位或摄影机角度被认为是最有利的,摄影组也会最终采纳以这种摄影机角度拍下的镜头。由于时间或资金因素,只有以某些角度拍下的某些镜头会被记录下来,拍摄团队尽力将海量信息放入数量极少、但同时最具视觉吸引力的画面中。但剪辑师在回顾所有镜头之前不会知道摄影机放在180°弧线附近的哪个位置来拍摄场景中的动作。剪辑师只能尽量在剪辑时将水平角度(相距大于30°)不同的镜头顺次排列。

本文为后浪出版咨询(北京)有限责任公司官方授权刊载的电影图书试读系列,提供影迷更多接触电影知识的机会,文中内容不代表迷影网观点

(编辑:唐冶挺)

Cinephilia

迷影网(Cinephilia.net)创立于2010年,聚焦于创作和搜集最好的华语电影文字内容,翻译传播海外电影学术界和评论界的声音,用更为生活化的方式解读电影,结合所有愿意分享个体电影体验的影迷们,共同创造出中文世界里独具特色、质量兼备的电影网站。

Share
Published by
Cinephilia

Recent Posts

在她的时间中:香特尔·阿克曼(CHANTAL AKERMAN)访谈

在我这里,你会看到时间流逝。并…

4 周 ago

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一个摄影记者

斯坦利·库布里克不断制作出一部…

1 月 ago

艰难的归途:阿克曼的影像之旅与情感探索

“当别人用我的名字和姓氏谈论我…

1 月 ago

《让娜·迪尔曼》,世界上最好的电影

这个令人惊讶且备受争议的评选激…

1 月 ago

从《学徒》里找到特朗普成功的秘诀

影片的结尾旨在显示,到1980…

1 月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