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Books 图书

【试读】《观照电影:艺术、评论和产业的观察》大卫•波德维尔和克里斯汀•汤普森的前言


【著者】:(美) 大卫•波德维尔、克里斯汀•汤普森
【翻译】:何超

【内容简介】:
犀利独特的视角,关注电影最热、最具争议的话题,大卫•波德维尔和克里斯汀•汤普森夫妇用清晰风趣的语言,严谨的思考态度,从电影产业、电影写作、电影艺术、电影叙事与风格、电影评鉴和展望未来六个部分展开激烈地讨论。

好莱坞大片不行了?电影续集太多了?超级英雄电影为何受欢迎?票房数据怎么看才客观?网络宣传如何才能成功?大片就意味着高票房吗?影评人这样才能说得有分量!格里菲斯不是电影之父!电影是一门怎样的艺术?电影悬念为何次次都吊你胃口?动作片的叙事有哪些规则?转折点有哪几种类型?有前传,那是因为有“钱赚”!死亡档期也出好电影!动画片中的技术亮点需要仔细看!DVD会改变我们的观影习惯吗?

【试读内容】:

我们的博客电影艺术观察(Observations on Film Art)属于无心插柳之举。当时我们正在为教科书《电影艺术》的再版做修订工作,出版社的朋友收集了一大堆读者评论发给我们参考。而在这些评论之中便有读者建议我们尝试网络博客写作。

我们对这一建议颇感兴趣。这样一来,我们也可以将博客作为《电影艺术》一书的网络增补资料库,并在其中就当前的一些影片和潮流趋势进行讨论。因此这个博客最初主要是为了使用《电影艺术》一书的教师可以获得更新的资料而开设,当然我们也希望其中的文章能为普通读者所喜爱。

我们的博客在2006年9月底正式开启,第一篇文章是大卫在温哥华国际电影节现场所发回的报道。没过多久我们便意识到网上的博客写作根本就不可能依照教科书的结构来展开。持续的博客写作意味着你必须要抓住随处闪现的灵感:一部引人思索的新影片,某个业内人士所做的草率预测,或是值得电影爱好者关注的某部经典影片DVD的发行,这些林林总总的事情都给了我们写作的灵感。我们只有随兴所致才能让博客写作变得乐趣横生。

这一写作形式让我们可以从事以往在其他写作平台上无法开展的工作。无论是学术性或是主流界的印刷媒体都不可能给予我们如此之大的写作空间。在纸质媒体上我们不可能对电影评论本身展开长篇大论,不可能细论默片的妙处,不可能细数好演技的要素,不可能对华纳经典卡通电影进行逐帧定格的品评,当然也不可能细谈闪回手法的原理。影评人必须要对当下的许多新片品头论足,而这种呆板的写作定式却抹杀了电影写作应有的知识内涵。而博客则让我们成为了精神贵族,我们可以在上面畅所欲言并将我们的想法快速地传达给读者。从实际效果上看,这个博客分明已成为了我们自编自撰的网络杂志。在开博后不久,我们便开始写作许多不拘一格的随笔式文章,这些文章不少都超出了正常博客文章的长度,而且其中有各种五花八门的配图。

我们由此也跻身于网络写作领域的一个小众群体。其中一些优秀的博客评论家,如罗杰•艾伯特(Roger Ebert),吉姆•埃默森(Jim Emerson),马特•佐勒•塞茨(Matt Zoller Seitz)以及迈克•巴瑞尔(Mike Barrier)都已名声在外,但即便是这些优秀的网络知识分子也没有对我们所感兴趣的领域有所开拓。我们夫妻是学界中人,名下著有几本学术书籍,而我们期望这个博客不光面向莘莘学子,同时也能被乐于思考的电影爱好者们看到。这样的一群爱好电影,且乐于思考的读者,他们应该会现身当地的电影节,他们会在Netflix搜寻一些生僻影片,他们也会在IMDB(网络电影资料库)上查找经典影片的相关信息。而在观影之余,他们还会广泛阅读各类非虚构类的优秀读物,内容涵盖政治、历史及艺术。这样读者自然也希望将电影放到一个知识性的框架中来进行思考。

在这样的一种思考框架之下,我们将电影视为一门艺术。当然,这并不是对电影进行思考的唯一方法,但这却是让我们感到最具启发性的思考途径。对于这门尚显年轻的艺术形式,我们并非事事了然于心,相反,我们能提出许多值得思索的问题。电影媒体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是怎样为人所用的?叙事及其他的形式性原则是怎样在某些影片中体现运用的?我们眼中的一些惯常的电影准则都有哪些,而某些电影制作者或某一批电影制作者又是怎样重塑这些准则的?影片的风格和形式是怎样影响观众的观影体验的?而我们对于这些问题又该怎样做出历史性的全面考量,即我们该怎样结合各种经济、技术以及社会背景来对影片进行理解?

对这些问题感兴趣的读者在现今大部分的电影写作中并不能得到应有的启发。一方面,我们看到藏身于大学电影研究学院的一众学者,他们的交流对象主要是课堂的学生和其他院系的学者。而且让人颇感惊讶的是,在这些学者之中,有许多人并无兴趣将电影视为一种艺术形式,他们只是将电影视为体现社会态度的载体。而在另一方面,我们还有从事新闻写作的电影评论人士,他们有些每日笔耕不辍,有些人文笔优雅。这些写作者们通常是将电影视为一种艺术,但论其写作和思考的深度而言,又不及其他艺术领域的新闻评论写作。如果与主流领域的绘画评论写作、音乐评论写作以及舞蹈评论写作相互比较一番,那么即便是最为高雅的电影评论写作也会显得甚是肤浅。

比如,查尔斯•罗森(Charles Rosen)可以在《纽约书评》(New York Review of Books)杂志上让人信服地娓娓道出乐曲创作中的考究之处,而就在当期的杂志中,影评人路易斯•梅朗德(Louis Menand)却在其文中指出好莱坞动作片依靠的是:

“……某种概念,转而体现为许多爆炸的建筑物,腾空的车辆,30英尺高的壮观火球等景象。正如人们所说,汽车追逐戏在所有语言中的含义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这些场面如同闹剧一般。现在一部动作片的标准节奏是10分钟的‘动作’,接着是2分钟的对话,然后再来10分钟的‘动作’——这完全就是电视节目的节奏,其中会有暂停以插播广告,这甚至也像极了电子游戏的节奏,当你在其中用光了机会时游戏也会暂停。”

梅朗德在文中也懒得说明他是如何发现这一节奏规律的,即便《纽约书评》允许文章作者加入脚注。更重要的是,如果梅朗德确实稍微仔细地研究过一些动作片,或是电子游戏,甚至是他做评的那部影片《勇闯夺命岛》的话,他就会发现自己所言的观点并不准确,而且也不足以说明动作片的原理机制。因此我们只能被迫认为众多文艺知识分子以及专职评论人士既没有兴致,也缺乏专业知识来对电影艺术进行深入的思考,而相对于从事其他艺术领域评论写作的同行,自然也是相差甚远。

而这类(有深度的)思考正是我们想在文中体现的。我们的博客在短时间内所吸引到的读者以及受到其他网站转载的次数都是我们未敢想见的:在3年的时间里共获得了100万的访问次数。或许这些博客读者们也和我们有类似的感觉,对于现在各处难觅言之有物的影评写作而感到失望。在此要感谢芝加哥大学出版社的罗尼•鲍威尔(Rodney Powell)以及约翰•特里内斯基(John Tryneski)两位的抬爱,我们博客中的一些文章才得以集结成书,而且经过修订和更新之后,这些文章也获得了新的生命。

从300多篇博客文章中,我们挑选出了一些,希望能体现出该博客的涉猎范围,并能突出一些反复出现的主题。比如我们认为对通俗电影中的叙事常规手法进行分析是很有必要的,而书中收录的《剖析动作片》以及《时光推移,转折依旧》等文便涉及了相关的主题。或许让人颇感吃惊的是,我们还会发现其实这些叙事常规手法存在已久,比如我们在《贫民窟的前世今生》一文中便通过分析指出了这一情况。我们在写作和思考中对历史的借鉴还会以其他的方式来体现。我们不时能在别处读到一些文章预测电影将寿终正寝,或是有文章预测所有存世的影片不久后便能一一现身网络供人观赏;对这些与实情颇有偏差的观点,我们觉得有必要发表一下不同的见解,于是也有了《电影依然举足轻重》和《天国电影院》这样的文章。而有时某部影片又会引发大家众说纷纭,比如《谍影重重3》(The Bourne Ultimatum,2007)获得了一些评论的叫好之声,却又让其他一些评论人感到厌恶,从而吸引我们对该片所采用的手持快速摄制手法进行分析——《摇摆镜头编年史》。而说到电影评论,我们也在《评论危机》和《你需要的不仅仅是爱》这两篇文章中表达了对眼下影评写作现状的一些看法。

我们在写作中所采取的策略之一便是针对一些传统观念,通过分析来揭示其中的不合理之处,而这些观念往往又被许多文思枯竭、截稿在即的新闻写作者们当成了最后的救命稻草。

作为艺术的电影不可避免地会与作为商业的电影产生冲突。这倒也不见得。这么多个世纪以来,各类艺术都惯于迎合资助人品味和市场喜好,而摄制电影需要投资这一事实只能算是一个客观条件,而非其声名败坏的标志。而像伦勃朗、海顿以及狄更斯这样的伟大艺术家们都明白,真正的问题在于艺术家在面对这种资助人/市场体制的各种限制和机遇时,自身能否有所作为。

我们理解电影最好的方法是将其视为社会现象的体现和反映。大部分的记者和学者都持有这样的观点。而我们则认为这种想法中的各种观念——时代精神思维、民族性格、集体心理以及身份政治——通常只能引出一些模糊而空洞的解释,这些社会学观念鲜有涉及对电影艺术力量的思考。

各种不断涌现的新型影像再现技术——录像带、DVD、电子游戏、3D技术,都在扼杀电影。并非如此。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电影消费也随之变化。人们可以在不同的媒体平台上欣赏电影,而今不少电子游戏也脱胎于电影。大部分的新媒体并不会取代旧媒体,各种技术创新会迫使旧媒体做出调整和改变,比如对原有技术的重组利用,或是搭上新技术的顺风车,或是开辟新的领域。


《致命魔术》(The Prestige,2006)

当然,本书所收录的文章并不能展现我们博客的全部面貌。我们在博客中的文章有一些采用了十几幅定格画面的配图来对影片的一些片段进行细致分析,但显然在本书中大篇幅收录这样的文章是不现实的。此外,我们还在博客文章中对许多优秀导演和优秀作品进行过赏析,其中包括让•吕克•戈达尔(Jean-Luc Gogard),雅克•塔蒂(Jacques Tati),清水宏,徐克,杜琪峰,刘易斯•克拉尔(Lewis Klahr),贝拉•塔尔(Béla Tarr),《致命魔术》(The Prestige,2006),黑泽明的早期作品,经典迪士尼动画片,1960年的一些重要影片,以及先锋派传统影片。而同样是因为篇幅的原因,这些文章无法在本书中得见,不过书中还是收录了另外一些相对简短的文章,其赏析对象包括大卫•柯南伯格(David Cronenberg),阿巴斯•奇亚罗斯塔米(Abbas Kiarostami),皮克斯动画,昆汀•塔伦蒂诺以及鲍勃•克兰皮特。当然,本书错过的博客内容还包括我们对电影档案的相关报道,我们对认知电影理论的一些探讨,我们对电影场面调度这门被忽略的艺术所做的考量,以及我们对不少学者和电影艺术家参与的一些引人思索的讲座所作的报道。如果要了解上述的主题和其他的内容,读者可以访问我们的博客。

在博客和本书所收录的文章中,我们对电影这门灵活多变的艺术形式进行了长时间的细致观察,以期能提出一些富有新意的见解,也能从容不迫地对各种想法进行探索。如果你也认为对电影的思考应持有认真严谨的态度,但同时又不至于太过煞有介事,请继续阅读本书后面的文章。无论如何,我们保证绝对不会用推特来骚扰你。

大卫•波德维尔和克里斯汀•汤普森
于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
2010年2月

本文为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官方授权刊载的电影图书试读系列,提供影迷更多接触电影知识的机会,文中内容不代表迷影网观点

(编辑:唐冶挺)

Cinephilia

迷影网(Cinephilia.net)创立于2010年,聚焦于创作和搜集最好的华语电影文字内容,翻译传播海外电影学术界和评论界的声音,用更为生活化的方式解读电影,结合所有愿意分享个体电影体验的影迷们,共同创造出中文世界里独具特色、质量兼备的电影网站。

Share
Published by
Cinephilia
Tags: 世界图书

Recent Posts

在她的时间中:香特尔·阿克曼(CHANTAL AKERMAN)访谈

在我这里,你会看到时间流逝。并…

4 周 ago

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一个摄影记者

斯坦利·库布里克不断制作出一部…

1 月 ago

艰难的归途:阿克曼的影像之旅与情感探索

“当别人用我的名字和姓氏谈论我…

1 月 ago

《让娜·迪尔曼》,世界上最好的电影

这个令人惊讶且备受争议的评选激…

1 月 ago

从《学徒》里找到特朗普成功的秘诀

影片的结尾旨在显示,到1980…

1 月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