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nezia 2014·译】地平线单元《旁路》编剧兼导演杜安•霍普金斯自述


译者:herman 校对:Doctor
简介

蒂姆(Tim)是个好孩子,蒂姆同时也是一名罪犯。他没有工作,靠贩卖赃物赚点小钱。他关心身边的人,知道自己对他们所负的责任,即使是在最艰难的时刻,在经历丧母之痛的时候,他也没有忽视他们,忘记他们。他的女友莉莉(Lilly)很爱他。蒂姆对也对爱着莉莉,信任着莉莉。她是唯一能为他提供庇护与希望的人。

蒂姆尽力对还未成年的妹妹海伦(Helen)保持耐心,但她撒谎不去上学并且拒绝他作为合法照管人的管教。蒂姆希望他的祖父能不住在护理院里。住在那让骄傲的老人颇感不自在,他可曾经为工业奉献了一生,虽然到了孙子这一代已经辉煌不再。刚刚出狱的大哥格雷戈(Creg)的日子似乎开始渐渐有了起色,地痞莱斯特(Lester)却寻衅嘲笑他所做清洁的工作,并以“高收益”利诱他参与抢劫,于是格雷戈决意避开莱斯特。随着生活的经济压力越来越大,蒂姆也变得越来越紧张。他的健康亮起红灯,但他却迟迟不愿前去求医。当他的“上家”受到重创,他的世界面临的危机也进一步地加深了。接下来,蒂姆必须面对可能会被卷进更严重的犯罪、和更危险的人物来往的险境。

编剧兼导演杜安•霍普金斯(Duane Hopkins)的评论

这部现代惊悚片之背景

我们曾经耳熟能详的“工人阶级”已经被淘汰了。他们不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再有工作供他们养活自己,他们的人数也不再有优势。重工业的时代已经过去。服务业主导的新型经济兴起。曾经的工人阶级找不到稳定的工作。债务堆积如山。如今唯一的价值标准就是市场价值。社会变化留下了真空地带——一种新的阶级、新的身份在其中滋长,还有相应的新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对于那些具备特定心理素质的人,这里也有遍布着新的“机会”。 正是在这种环境中——经济紧缩的背景下,我要讲述的是一个个体的情感经历。讲述一个家庭的过去和未来。我想用这些当代的主题搭建成一个舞台,在上面上演一出地地道道的现代的惊悚片。一部有良知未泯的惊悚片。

现实增强版

《旁路》的拍摄经历几乎可以算是在电影叙事和表达主题的前提限定下进行的一次类型实验。这部片子是展现增强版的现实。我一直对电影中的暴力很有兴趣–尤其那种发生和结束得很突然的暴力场景–不是对暴力本身的兴趣,而是因为这样的场景让我们有机会看到一些我们自己可能永远不会经历的东西。
《旁路》中的追车戏实际上是一场速度很快的文戏。只是碰巧发生在行驶中,而警察又正在追逐他们。这一幕真正的内容是讲格雷戈教蒂姆甩掉警察的技巧。我做了很多关于偷车偷驾的研究,很有意思。那些或为刺激或为生计而精于此道的孩子们都可能面对被追逐的情况,我研究他们如何反应,如何设法摆脱追逐。

旁路的涵义

我喜欢这个词,以及它会勾起的意象、它的关联词。混凝土、上世纪五、六、七十年代。新城镇规划。现代风格的战后住房。新的社会项目。高就业率。建立新社会的希望。这个词让人想到如今随着曾经理想的坍塌而已变得摇摇欲坠的建筑。它带给人边缘感、边界感、那种在郊区游走的感觉。这个词的地理意义和影片发生的那种小城有关。可能也有与故事情节相关的双重含义,可能是医学方面,也可能是,比如,一代人被绕过了——错失了机会。

世界性现象

影片大部分拍摄于我曾经住过的地方附近几英里内,那是一个小城市,曾经因制造业而闻名。那些激发了《旁路》的创作的经历和研究在任何一个失去了曾经的支柱产业、还没有找到新的经济发展方向的城市身上都能找到影子。这些支柱产业曾经是自我认同感和男子气慨的支撑,男人们曾经能够供养他们的家庭。这些产业同时也带给人们在世间有一席之地的安全感。我喜欢选择特性不特别突出的外景地,我对口音也没有执念。因为我希望影片展现的是一种观念,而不是某个特定地理位置的风土。我希望《旁路》描写的不是一个特定地域、地区。这部电影的背景是全球性的现象–为了节约成本而造成的制造业外包运动。

幽灵之城

英格兰到处都是大城市的卫星城。这些城镇的人口随着20世纪中叶制造业的繁荣而增长,满足了当时大批工厂——汽车、船舶、航空、钢铁等——的需要,而如今这些工厂大部分都已经关闭了。正是这些社区为一些如《年少莫轻狂》(SATURDAY NIGHT AND SUNDAY MORNIN)的英国新浪潮电影提供了背景。这些城镇,现在你可能会从中或周围经过,却再也不会停留。这些地方对我一直很有吸引力,我一直想把它们作为某一出戏的背景。这些地方和经济发达地区一样,都是我们国家的组成部分。它们有丰富的历史,但却没有未来,因为新兴的经济绕过了它们。这些地方慢慢变成了废墟——幽灵之城。我想起在做研究时遇到的一些人,他们看起来确有几分像是鬼魂或者幽灵。我猜在我开始写剧本时,蒂姆患病的情节大概就是因为这样而无意识地冒了出来。同样让我震惊的是他们都和自己的父亲有些心结、几乎都有家庭问题。因为他们的成长是断裂的。他们榜样的行为前后不一致。他们受到了伤害。但他们也是幸存者。他们适应环境并创造出自己的生存机制。我非常尊重这一点。我很喜欢他们。这当然也在剧本中也有所体现。


21世纪之贫

《旁路》脱胎于我和影片中处境类似的人们的交谈和打交道的经历。每个细节都经过考据。从销赃、结伙、盗窃到追车。我和现实中做着那样营生的人当面交流过。那是整个制作过程中最享受的经历。因为生活会限制你的经历,通常状况下你会碰到的人的种类非常有限。而这样的拍摄项目却能大大丰富你与人接触、互动的经历。我愿意从现实生活汲取养分,但并不想受制于现实,我需要戏剧性和电影化。贴近、植根于生活是必须的,但《旁路》展现的是经过戏剧处理的现实。我清楚自己的主题需要包含什么样的内容和并据此对素材进行取舍。不过影片的细节并不是虚构的。21世纪的贫困与50年前比起来有很大不同。如今的贫困还包括缺乏抱负、潜力——社会理论学家称之为个体的“发展观”的东西,即他们如何看待自己。这些21的贫困者不能为自己计划将来。事实上,维持家庭、保持自尊和尊严所需的东西被系统地腐蚀了,这些本该传给下一代的东西被系统地侵蚀了。而在这些东西缺失的地方就会有其他一些东西滋长出来。

“国有化”

现实就是,在有机可乘或迫不得已的情况下,犯罪活动就会出现。而零星的犯罪活动最终会发展成为有组织的犯罪。小城市有组织的团伙从小城镇的混混们手里“接管生意”的现象被戏称为“国有化”。他们同时还会设法让别人欠他们钱,这样他们就有了不要钱的劳力–这有点类似于社会运行机制。我见过一些曾经参与这类勾当的、很有意思的人。他们参与过绑架、武装抢劫等。他们和我讲了他们如何卖东西给其他成员(主要是中等剂量的的毒品)。几番交易之后,他们就能确定这些买主是不是真正的“玩家”,被激怒了是否会反击。如果不是,那么他们就在和这伙人约好进行下次交易的时候把消息再透露给另外一伙人。这样交易之后第二伙人很快就会插手抢回那些毒品。这就原来的帮派就分崩离析了。在一个互利的体系中他们应该协作。但他们的世界是一个不可思议又杂乱无章的生物链。强弱有序却又不堪一击。

机会渺茫

我必须得为白纸黑字上的人物找到代言人。一个能把我写作时脑海中蒂姆的形象接手过去的人。这个人必须敏感、有内在的力量、有尊严和完整又复杂的道德观。但他也要有一丝脆弱,这也是只有莉莉能让的生活变得完整的原因。他自己不明白甚至感受不到自己的需要、但要有那么一丝空虚感,一丝获得更多的渴望。他还要有点儿悲伤,因为在整部影片的过程中他都在心中重新理解着他与父母的关系。他对自己的记忆进行再加工,把它们用更积极的方式记录下来,以备将来使用。这显然是以真实的心理学视角看待一个人如何面对失去原本关系不融洽的父亲或母亲时的遭受的创伤,他们之间有着痛苦的隔阂,而这样的问题没能在父母在世时得到解决。即使他的世界与他作对,但蒂姆并不自怨自艾。他不会因为时运不济、处境艰难而流泪。蒂姆敏感而富有同情心,我认为换一个环境、换一种运气,他能成为什么样的人是很明显的。他在他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尽了最大的努力。无论由谁来扮演蒂姆,这一点都很重要,一定要传达出这种感觉。这一点我和演员乔治•麦凯(George MacKay)说过很多次,尤其是在刚开始的时候。我告诉他:蒂姆是就你,只是被剥夺了机遇。

不断琢磨与讲究细节

和乔治•麦凯一起工作绝对是让人开心的神奇经历。他的表演是如此为影片添彩又如此讲求细节,他不断琢磨他说话、动作、思考、反应、渴望、感受、期待的各个细节。你能感受到他在特定时刻的焦虑。他在一场戏当中的思想过程。乔治也参与到蒂姆的造型中,他的衣服、他的包、他作为工具的自行车。乔治希望能和蒂姆的周围的物质环境建立起一种联系。我也尽可能地帮他准备。这个角色对他来说是身体和精神的上的双重挑战。他要减重很多。他总是很累,因为你在屏幕上看到的形象不是乔治本来的样子–他总保持着一种饥饿的状态,不过不会到影响他注意力的程度,他只是用这种方法来帮助表演。他减掉了太多的重量,他的腿上几乎都没有肌肉了。我是在拍摄他在黑夜中躲避警察的追赶那场戏时才意识到这一点的,他向我老实交代了自己跑起来有多费劲以及为什么会这样。之前他自己一直隐瞒着。看乔治创造出这个鲜活的人物是一种享受。我欣赏他的专注和责任感。以他的年纪来说,他太睿智了。他只有21岁,但说起话来却像个成熟得多的人,这也是我选他出演的原因。

和莉莉的爱情

本质上,莉莉比蒂姆更强势,在他们的关系中占主导地位,但并不是特别明显。我们能感觉到,她会成为一位坚强的母亲并帮助蒂姆发挥自己的潜能。夏洛特•斯宾塞(Charlotte Spencer)的诠释带给人艰难中的希望。扮演这个角色的重点在于在莉莉对蒂姆的同情与爱情以及莉莉自己对他们的未来的渴望之间找到平衡。莉莉,像蒂姆一样,是有尊严的。诚实的。这让他们互相吸引、把他们联结到一起,而他们身处的环境却想要把这个特点从他们身上抽走。莉莉是位战士,生活磨砺了她。我相信她能征服任何以她为目标的攻击。她也不会允许别人伤害她的男人。就这么简单。这让人欣慰也很为老派儿。当莉莉最后露出微笑的时,我总是在和她一起笑着。对蒂姆来说莉莉代表的积极一面极为重要,但莉莉也有自己的计划,自己的精神世界。我想给那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女孩一种更加积极的定义。莉莉坚强聪颖,无所畏惧又女人味十足。她充满热情、意志坚决。

大哥

格雷戈这个角色,我要找一个强大的演员,在精神和体格两方面都是如此。他伤痕累累却依旧强硬。他威严、精悍、但又值得信赖,总能让人感到安心、安全。当你身处暴力升级的险境时,你知道他不会抛下你自己逃走。他会照看你。他是你一直想要的那种大哥哥。他是强悍难搞的恶棍,低调,但很真实。真实到无法对自身的压力和损失免疫。这些都是很难从文字转化成画面的东西。但是我一到本•迪罗威(Ben Dilloway)的剧团,马上就知道他能传达这种融合魅力和轻蔑的复杂性。电影开始时格雷戈很疲惫,他知道失去了什么。他个人成为足球教练的梦想破灭了,从更广的意义上说,他父辈以及他自己这一代人的社会积极认同感消失殆尽了。他的祖父能和朋友畅饮欢笑。格雷戈却没有这样的机会。他的祖父那一代人通过工作的获得了积极的自我认可。相反格雷戈现在却为自己赚钱的方式感到羞愧。这就是为什么他停下来不再逃跑,而是转身直面警察的警棍。他要弥补据说他对社会的亏欠。格雷戈提醒我们牺牲了什么。他的命运不难猜测,但他临近片尾的选择让我们知道他觉得他必须为蒂姆创造机会。最终他会做他需要做的事。

父母

影片中的父母以缺席的形式存在着。我们感觉到他们的存在正是因为他们不在那。在某种意义上他们是工业没落的隐喻。没有了稳定感、失去了立足之本。如果没有人教导你会怎么样?没有人或事情给你介绍生活的基本常识。没有人引导你。你就被那样抛下、自生自灭。没有爱、体贴和方向。但是蒂姆不愿意把父母当作负能量的代表。他坚定地认为连接他和父母关系的是爱。他会积极地看待这一切。他的父母是那个时代真正的牺牲品。他们曾被许诺的一切都被夺走了。对他的父亲来说,这一切包括他的工作、他的身份。而对于他的母亲来说,是她的丈夫,和做丈夫的对她和家庭的责任感。我需要他们以这种符号化的形式出现。他们是独立的人物,但他们既是真实的个人又在广义上是某种代表。

归属感

老一代似乎用同情的目光看待年轻的一代。他们有一种失落感。祖父的选角一定要能精妙地表现出这种感觉。他笃信正直的价值观,带有一望而知的尊严。眼神、气息的变化都带着对逝去年代的力量、统一和理想的哀悼。演员唐纳德•萨普特(Donald Sumpter)显然是我的不二人选。我虽然没把工业没落的主题在《旁路》中做浓墨重彩的描写,但希望观众能通过祖父这个人物和蒂姆缺席的父亲感知到这样一些信息。毋庸置疑《旁路》是关于身份认同、关于归属感的。我遇到过一些上年纪的人,他们终其一生投身于制造业。他们给我讲述他们的职业生涯,以及他们多有归属感。他们的工作为他们提供了安稳的生活。他们详细、连贯地叙述了他们的生活。他们一道上学、一起成年、在一样的地方喝酒。他们一起运动、一起工作。参加彼此的婚礼和对方家的葬礼。他们是对方孩子的教父教母。那时有专为他们的需要和利益说话的政治家和代表,而他们有一个比本能的自我需求更崇高的目标。他们生活在一个稳定有传承的群体当中。现在那一切都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不稳定性和个人主义。但即使是在那世界的中像莉莉和蒂姆一样的人也不会放弃。

未来

莉莉和蒂姆的妹妹海伦是影片中仅有的两个清楚周围发生的一切的人物。她们的情感最为连贯。男性角色有一些迷失和脆弱。莉莉是一个坚强的母性形象。她承载着其他人已经失去的力量和尊严。她将接受挑战。而海伦是她家中唯一一个不回避父母缺失的人。这两个女性角色共同代表着未来。蒂姆在某个时刻需要承担起新的责任。抚养另一代人。而在这方面他已然觉得受到了挫败。问题出在他作为儿子目睹了本该作为自己榜样的父母是如何丧失了社会身份并最终成为了失败父母的,他必须从他的经历中汲取教训,找到克服同样困境的办法。他如何才能化挫败为成功、打破这样的恶性循环、周而复始的诅咒。莉莉会帮助他迎接挑战。他们需要彼此的支持。他们需要机会和计划。工作、奉献的能力为他们提供了积极自我认同。不能说格雷戈被诅咒了,但他的命运很难改变。而蒂姆还有机会成为他真正想做的人。对海伦而言这种可能性更大。我们可以看出她的精神力量,她重感情,有智慧。她聪明、有热情又独立。她应该得到一个自我实现的机会。下一代也是如此。我们失败了,如果我们不能吸取教训,我们还将付出代价。

另一种美

我想改变我以前的电影手法。采用数码而非胶片进行拍摄,采用手提摄影,但不模仿我看过的手提摄影影片的风格。我想要一种实体感,仿佛任何时候摄影机都在为了紧跟人物而自动做出反应一样。我想让人感觉到摄影机是参与进去的,而不只是一个旁观的记录仪器。我想让它也成为一个角色,可以在需要时充满表现力和活力。我还想要达到一种通透干净又不失朴素贴近感的光线效果。这是我改变特定类型片审美习惯的出发点。我的设想是把纯净、优美的美学用到粗砺的社会题材和主题上。让非常现实的元素具有电影画面感。我想用电影的表达方式夹带上我自己关注的问题。许多变化体现在摄影构图和拍摄角度的轻微调整中,比如我们几乎没有从平视的角度拍摄的镜头,几乎都是稍稍靠上或靠下一点。取景框的型号,取景范围的选择也和以前有所不同。我对摄影机的可能很有的控制欲,但现在我觉得我和摄影指导大卫•普罗克特(David Procter)创造了一种非常视觉化的语言,我可以安心的越来越不仅凭直觉来进行判断了,可以迎接新的挑战,展现一种新的美学了。

杜安•霍普金斯(编剧-导演)
《旁路》是 杜安•霍普金斯执导的第二部长片。在他的处女作《刚好的事》(BETTER THINGS)首映于2008年戛纳电影节的国际影评人周。他拍摄的短片此前曾荣获30多项国际奖项。
霍普金斯1973年出生于在英国切尔滕纳姆。
2014旁路
2011夜晚的香烟(短片)
2008更好的事情
2003爱我或离开我(短片)
2001场(短片)

来源:威尼斯官方材料

(编辑:Vivi)

Cinephilia

迷影网(Cinephilia.net)创立于2010年,聚焦于创作和搜集最好的华语电影文字内容,翻译传播海外电影学术界和评论界的声音,用更为生活化的方式解读电影,结合所有愿意分享个体电影体验的影迷们,共同创造出中文世界里独具特色、质量兼备的电影网站。

Recent Posts

在她的时间中:香特尔·阿克曼(CHANTAL AKERMAN)访谈

在我这里,你会看到时间流逝。并…

4 周 ago

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一个摄影记者

斯坦利·库布里克不断制作出一部…

1 月 ago

艰难的归途:阿克曼的影像之旅与情感探索

“当别人用我的名字和姓氏谈论我…

1 月 ago

《让娜·迪尔曼》,世界上最好的电影

这个令人惊讶且备受争议的评选激…

1 月 ago

从《学徒》里找到特朗普成功的秘诀

影片的结尾旨在显示,到1980…

1 月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