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2007年英国导演迈克尔•温特伯顿(Michael Winterbottom)的《坚强的心》(A Mighty Heart)中,安吉丽娜•朱莉(Angelina Jolie)扮演了一个倾力挽救被绑架丈夫的妻子一角。在有着相似故事情节的丹麦最新影片《绑架》(Kidnappet)中,女导演维贝克•穆莎(Vibeke Muasya)让闯荡好莱坞多年的同乡、知名女演员康妮•尼尔森(Connie Nielsen)扮演了一个相似的母亲角色,而她收养多年的12岁的儿子西蒙消失在观众依旧印象清晰的一如《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中的非洲贫民窟中。两部为人熟知的电影内容的嫁接原本有着一个令人惊心动魄的故事,但很可惜,之前只拍摄过纪录片的维贝克•穆莎难以就此挖掘故事本身的戏剧性,让电影停留在一种貌似道德说教的空洞表面。尽管有着“年度丹麦儿童动作片”的宣传噱头,《绑架》还是无法就此扭转票房颓势,在秋假之前提前一周上映的市场推广策略也注定回天乏力。
维贝克•穆莎在《绑架》中暴露出来最大的弱点就是情节戏剧化营造上的拿捏把握不到位,选材不当,节奏感失调。导演对于情节的操控和观众对于故事的感受犹如两个高手过招。导演如何把握正确时机,找准故事里激荡观众的情绪点是个关键。导演就是凭借此功开始忽悠观众,拿捏点掐,招招扣准观众穴位,或是笑点、或是泪腺、或是惊恐、或是担忧,情节的一波三折由此营造,让观众陷入戏中欲罢不能。电影讲述了自小被丹麦家庭收养的12岁黑人小孩西蒙多年后重归故土却险地求生的故事。导演将故事叙述的侧重点放在了西蒙迷失在贫民窟里的经过,于是和贫民窟几个伙伴的关系转变是电影中的焦点。这几个伙伴中,有父母双亡犯上毒瘾加入犯罪团伙的孤儿阿摩司,有照顾重病母亲和年幼弟弟参加NGO组织“基贝拉哈姆雷特”舞蹈队的卡妮妮。阿摩司和西蒙的命运对比当然路人皆知,可惜的是导演弱化了对卡妮妮的人物塑造和“基贝拉哈姆雷特”舞蹈队的背景挖掘。同样拥有母亲的卡妮妮在这样的环境中如何坚持出淤泥而不染,和西蒙之间的关系如何变得亲密,她最终又是如何选择帮助西蒙的?这些素材都被导演点到即止,没有让两人之间的关系转变成为电影激荡起伏节奏的一个有效辅助。而电影中最为精彩的却又是恰恰是表现卡妮妮家困境的几个特写:一贫如洗面徒四壁摇摇欲坠的破房子、重病而无钱救治的母亲、年幼无知的弟弟。最后电影中阿摩司改过自新舍命相救的结局,只为电影留下一个道德说教的躯壳:尽管人有出身不同肤色差异贫富差距,但人却无高低贵贱之分。这也就不难理解尽管多位丹麦影评人对《绑架》给予好评,但却都言之无物,比如《北林斯科时报》(Berlingske Tidende)影评人安娜•琳达•安徒生(Anna Linda Andersen)侧重于“这是一部与我们今年看到的其他儿童电影截然不同的电影”,与此同时《政治报》(Politiken)的影评人金•斯科特(Kim Skotte)则赞扬电影中刻画的“环境描写令人印象深刻”。
另外在导演维贝克穆莎的错误调度下,演员们的表演匠气在电影中被放大了许多。两位以演技著称的成人演员被导演闲置一边,初次上镜表演稚嫩的小演员则承担难以完成的任务。康妮•尼尔森是目前国际上最为知名的丹麦女演员,在2004年另一位丹麦女导演苏珊难•贝尔(Susanne Bier)执导的《兄弟》(Brødre)中,她将承受丧夫之痛的同时又对小叔子渐生情愫的两难困境刻画得入木三分;但在《绑架》中她的表演刻板做作,过于模式化 。另一位丹麦演员拉斯•米凯尔森(Lars Mikkelsen)在电影中则完全丧失了往日被盛赞过的“镇定内敛收放自如的演技” ,那几个为数不多的出场镜头纯属友情赞助。与此同时,作为全片主角的小演员西蒙表情木讷,不管是表现丹麦家庭生活的幸福,还是流离失所在肯尼亚的难民营中的苦难,神色和表情没有区别,远不及那几位配戏的肯尼亚小演员来得真实自如。电影中在西蒙被朋友阿摩司出卖给黑帮后有一场两人的对手戏,西蒙貌似愤怒,但却流于表面;而阿摩司则生动自如得将愧疚、矛盾和紧张的心情表现出来。两人演技之差别,一眼便知。可惜阿摩司的精湛表演不仅无法为西蒙遮羞,更凸显出他表演的稚嫩和失败。
电影《绑架》的失败之处还在于市场销售策略的根本性失策。这部几乎纯粹以孩子为主角的非暴力电影被定位为“11岁以上”的限制级影片,同时竟然以根本不存在的“动作”(action)作为广告宣传的重点。这种宣传效果直接将原本作为受众的小观众群拒之于场外,而与此同时场内为数不多的几位青少年观众又觉得百般聊赖。电影的英文译名是《迷失在非洲》,导演用了一些过于成人化的镜头画面表现西蒙在贫民窟中的迷茫和无助,最终却适得其反,让这种市场定位的矛盾欲盖弥彰。
(原文曾發表於《看電影》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