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Books 图书

【试读】《不懂色彩 不看电影》——你该怎样学会利用色彩?


【作者】:[美] 帕蒂•贝兰托尼
【译者】:吴泽源

【内容简介】:
在《不懂色彩 不看电影》中,帕蒂•贝兰托尼根据自己多年的研究和教学经验,向读者展示了色彩的强大力量。她以60多部经典电影为例,极富趣味地探讨了色彩世界带给人们的情感效应。她唤起人们注意身边的色彩,阐释了不同色彩怎样影响人们的感觉、行为和反应,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色彩在视觉化叙事中的力量。
《不懂色彩 不看电影》教会电影从业者选择正确的色彩;帮助电影爱好者明白为什么他们看到某种色彩出现在电影中时,会产生欢欣、愤怒、平静或焦虑不安等感受;帮助影迷们更深入地理解电影,理解电影制作者想要通过电影色彩传达的意义,并带领读者体会色彩之于生活的力量。
这是一本电影制从业者、电影专业学生和电影爱好者的必读书。同时,对于艺术家、作家、设计师、心理学家、教育工作者、医生,以及所有想要深入理解视觉体验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无价之宝。

心理学家、教育工作者、医生等想要深入理解视觉体验的人;
对电影文化感兴趣的众多白领和大众读者。

上期试读内容:《不懂色彩 不看电影》——背景故事

【本期试读内容】:
超越言辞
你该怎样学会利用色彩?你该怎样利用这个强有力的元素为故事塑造层次?你该如何让色彩在你手中具有魔力?

首要的,并且最重要的是,你应该让左脑进入休眠状态,暂停理性思考,让视觉感知掌控自我。这对我们来说并非易事,因为我们身处的文化以贴近实际的理性分析为傲,对贴近感性的感知技巧则颇为不屑一顾。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喜欢分析电影,并且乐此不疲地谈论着自己的分析。的确,我们是如此热衷于分析电影的情节点,以至于意识不到电影的视觉层面所带来的影响。我们这一代人正变得热爱空谈却懒于用心观看,我们看了很多,真正看到的却很少。我们错失的,是一种能够丰富我们情感内核的体验。

在读完这一部分内容后,如果你不立刻去阅读本书正文,而是先去看书中提到的某部电影,那么,上文所提到的体验会得到放大。比如说,如果你想探究蓝色对观众的情感影响,可以去看一下《关于施密特》(About Schmidt,2002)。这部电影的首场戏,发生在电影史上最蓝的一个办公室中。不要浮光掠影地仅仅把它当作一个简单的创意,你要观察蓝色是怎样跟随着施密特,出现在他所出现的任何地方,并密切注意蓝色给你带来的生理和情感效应。毫无疑问,蓝色塑造出了施密特性格的层次感,但同时,它也让你对这个人物有了一种感官上的认识。这正是一次与众不同的体验。如果你以我推荐的方式来利用本书,你可以比较我们的观察发现,这样的话,阅读本书的过程就会更像是一堂研讨课,而不是一次讲座。

另一种探究方式,是找一部你熟悉的电影,快进播放它,然后观察色彩推进叙事或改变、修饰角色的方式(毕竟,色彩在本质上就是视觉形式的形容词)。比如说,在《伊丽莎白》(Elizabeth,1998)中,凯特•布兰切特所饰角色穿着的服装就完整地定义了她的性格弧线——从一开始象征单纯的浅珊瑚色,渐渐变成片尾处象征权力的血红色。

需要绕过的陷阱
电影制作者们应当注意,不要仅仅依照理性和抽象的概念来选取色彩。比如说,如果一个导演因为阳光普照时总伴随着万里蓝天而选择用蓝色来象征“希望”,他也许会得到并不想得到的回应。观众不会感觉到充满希望,却可能会无意识地与蓝色互动,产生疲倦甚至忧郁的感觉。

下面我要讲个真实的故事:一位公司经理十分喜欢浅蓝色,因此他决定把自己办公室的接待区域设计成浅蓝色。几个月后,他开始抱怨最近的求职者被动、自满、缺乏好奇心,他认为这一现象是由千禧年的到来造成的,并且很严肃地考虑为职员们发动一个以“让我们在二十一世纪主动起来”为主题的讨论会。我的研究表明,浅蓝色会使人变得被动且内向,但这位经理不知道这一点,所以他实际上催眠了每个在他的接待区域停留超过五分钟的人,求职者与经理为他们安排的视觉环境之间产生着共振。

当然,使用不同的蓝色,会相应地出现不同的情况,一位导演眼中的天蓝色,也许在另一位导演看来就是蔚蓝色。形容色彩的词语是带有主观性的,读到或听到一个色彩名词时的感觉,与看到这个色彩时体会到的生理感觉完全不同。贾思培•约翰斯(Jasper Johns,美国新达达主义画家)就曾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期的纽约犹太人博物馆中向世人呈现一个词语与其对应事物之间的分歧与分裂。在那次展览中,约翰斯把一个茶杯挂在画布上,然后在它旁边写上了“杯子”二字,在字上又画了个指向茶杯的箭头。人们对这个作品有过很多讨论,但最终似乎都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即约翰斯在向我们说明杯子的实体形式和文字形式之间并不对等。同样,色彩本身并不等于人们对色彩的描述。

有趣的是,你其实一直拥有选取某种色彩所应该具备的信息,它们一直都存放在你的感知储备库里。前不久,有一位年轻的设计师曾问我某种特定的颜色有着什么样的含义。我让她闭上眼睛,试着回忆自己感到恐惧的某段时光,然后告诉我这种感觉是什么颜色的。她所给出的答案正是我的学生们在色彩实验课中反复用来指代恐惧的那种颜色。

本书鼓励你用出于感官的方式来制作或者观看电影,然而你的理性仍会时不时地跳出来干涉你的感性。有时,你的理性会为了尽力理解故事而让你忽略电影的视觉外观,这时你只需耐心一点。在你学会了真正用心去看电影后,你的理性会回到你身边,为你发挥更神奇的作用。


对色彩的选择真的是事先计划好的吗?
在我的视觉叙事研讨课上,大家最先提出的一个问题往往是:“这些色彩真的都是事先计划好的吗?”答案并不是简单的“是”或“否”。有时在数以周计的电影前期准备工作中,色彩会扮演重要的角色;然而在有些时候,事先的计划会被人们在拍摄现场出于本能的决定所取代,因为在那里,某种颜色看起来就是很“对劲”。多次获得奥斯卡提名的电影摄影师罗杰•迪金斯(Roger Deakins)在谈及《肖申克的救赎》(TheShawshank Redemption,1994)的拍摄时提到,他的工作同时受到计划和本能的影响。

我很早就加入了《肖申克的救赎》的准备工作中,所以我有时间和电影的制作设计师特伦斯•马什(Terrence Marsh)讨论他所设置的所有布景,以及这些布景在与拍摄地实景结合时,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因为我们选择的色彩将会面临不同的灯光条件,所以我们事先多次测试了不同颜色在胶片上显现的效果后,才确定了整部电影的最终色调。我本来打算在夜戏中使用的暖棕色调,对我们为日戏所选用的灰色背景有非常不同的影响。这是因为当色温偏暖的夜间光线打在略微偏蓝的灰色墙壁上时,会得到一种类似于棕色的调子;而色温偏冷的日光打在同样一面墙上却会让墙壁中的蓝色更加明显,在胶片上显得非常刺眼。胶片常常会增加环境中蓝色的强度,所以如果你想为你的电影寻求某种特定的色调,那么事先试拍色彩和服装就非常重要。

但与此同时,迪金斯也提到他在现场拍摄时喜欢听从自己的直觉。

拍摄电影可以成为一个分析性的过程,但我认为更多时候,它是发自本能的。我们做出的选择,通常只是因为某种东西“看起来就很对劲”,而一些在前期制作时看起来“对劲”的东西到了现场却会显得不对劲。本能会压倒分析⋯⋯这就是我唯一的工作方式,我的很多决定都是在当场设定摄影机位的时候,或是在我看过一次排练之后做出的。

有些电影制作者会采用实用的方法实验核实色彩带来的情感效应,以确定他们想要的是哪种颜色。这种方法的出色范例,是导演卡斯•莱蒙斯在选择一种对电影《迷离感应》(TheCaveman’s Valentine,2001)至关重要的绿光时所做的实验。编剧乔治•道斯•格林在剧本中曾特别标注出一种“恶性”的绿色,而莱蒙斯与摄影师艾米•文森特(Amy Vincent)也相应地用不同的绿色对演员塞缪尔•杰克逊进行了测试,并详细评估了演员对它们的生理和情感回应。


在电影制作公司美术部办公室的墙壁上,你总能发现围绕某个故事的情感曲线设置的色彩流转轨迹。而且在越来越多的情况下,为了强调某个场景,在后期制作中会用数码方式调整色彩。所以说,没错,色彩选择常常是事先计划好的,这些计划既发生在拍摄现场,也发生在前后期制作阶段。事先考虑好色彩会在影片中怎样显现至关重要。

很明显,《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SnowWhite and the Seven Dwarfs,1937)的导演戴维•汉德、《处女之死》(The Virgin Suicides,2000)的导演索菲亚•科波拉和《迷离感应》的导演卡斯•莱蒙斯没有事先商量过要用绿色来象征毒药,但他们不谋而合地这样做了。是什么引发了这样的选择?我们不得而知。但想象一下当某人请你喝一大杯鲜绿色液体时你会作何感受吧。也许这种出于直觉的反应,深深地埋藏在我们的潜意识中;也许这种恐惧一直都寄存在我们的基因记忆中,始终伴随着我们从单细胞生物进化至今。

无论绿色以气体还是液体形式出现,都能引发与有毒物质的联系。举例来说,大气层中出现绿色,往往预示着风暴即将来临。你在电影中选取绿色之前也应对此多加考虑。《远离天堂》有一些涉及非裔美国人和男同性恋酒吧的戏,其中,绿色的光线都象征着某种被社会环境所排斥的事物,而观众对这种处理也有出于本能的回应。他们怎样理解,取决于电影制作者有没有精心构建影片的语境。

在整本书中,你会读到获奖摄影师与制作设计师讲述的秘闻轶事,他们都强调了技术与美学、计划与直觉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若顾此失彼,就会让电影制作者对电影最终的视觉效果失去控制,这是他们无论在台前还是幕后都不愿看到的事情。

一封请柬
现在,你即将踏上一段探索近百部电影的旅程,这些电影对色彩的运用,影响了人们对电影中反派角色、受害者、即将坠入爱河的人,以及将死之人的认知。这本书的写作方式与我的教学方式相一致,它的风格是非正式的,用词通俗易懂。重要的是,你的视觉理解过程不会被生僻名词的出现所打扰。理解本书所呈现的概念,需要你集中全部的视觉注意力。在参考了一部接一部电影之后,你会渐渐清晰地意识到,色彩在以怎样的方式影响你对角色和故事的看法。我希望你把这本书当作跳板,在此之上自主创作。如果你还不确定某种颜色能否带来你想要的效果,就找观众来做实验吧。用色卡、照片、面料——任何你喜欢的东西——来阐明你头脑中的想法吧。用身体来体会色彩对你的影响。

运用色彩,是个鬼鬼祟祟的勾当:色彩就在人们眼前,但多数时候,人们都不会注意到色彩对自己做了些什么。写作本书的目的,是为了增强读者的色彩意识。就把它当作邀您加入我们视觉叙事研讨班的一封请柬吧。

帕蒂•贝兰托尼

本文为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官方授权刊载的电影图书试读系列,提供影迷更多接触电影知识的机会,文中内容不代表迷影网观点

(编辑:唐冶挺)

Cinephilia

迷影网(Cinephilia.net)创立于2010年,聚焦于创作和搜集最好的华语电影文字内容,翻译传播海外电影学术界和评论界的声音,用更为生活化的方式解读电影,结合所有愿意分享个体电影体验的影迷们,共同创造出中文世界里独具特色、质量兼备的电影网站。

Share
Published by
Cinephilia
Tags: 世界图书

Recent Posts

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一个摄影记者

斯坦利·库布里克不断制作出一部…

3 天 ago

艰难的归途:阿克曼的影像之旅与情感探索

“当别人用我的名字和姓氏谈论我…

5 天 ago

《让娜·迪尔曼》,世界上最好的电影

这个令人惊讶且备受争议的评选激…

1 周 ago

从《学徒》里找到特朗普成功的秘诀

影片的结尾旨在显示,到1980…

2 周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