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Books 图书

【试读】《不懂色彩 不看电影》——红色,挑衅之红


【作者】:[美] 帕蒂•贝兰托尼
【译者】:吴泽源

【内容简介】:
在《不懂色彩 不看电影》中,帕蒂•贝兰托尼根据自己多年的研究和教学经验,向读者展示了色彩的强大力量。她以60多部经典电影为例,极富趣味地探讨了色彩世界带给人们的情感效应。她唤起人们注意身边的色彩,阐释了不同色彩怎样影响人们的感觉、行为和反应,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色彩在视觉化叙事中的力量。
《不懂色彩 不看电影》教会电影从业者选择正确的色彩;帮助电影爱好者明白为什么他们看到某种色彩出现在电影中时,会产生欢欣、愤怒、平静或焦虑不安等感受;帮助影迷们更深入地理解电影,理解电影制作者想要通过电影色彩传达的意义,并带领读者体会色彩之于生活的力量。
这是一本电影制从业者、电影专业学生和电影爱好者的必读书。同时,对于艺术家、作家、设计师、心理学家、教育工作者、医生,以及所有想要深入理解视觉体验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无价之宝。

心理学家、教育工作者、医生等想要深入理解视觉体验的人;
对电影文化感兴趣的众多白领和大众读者。

往期试读内容:
《不懂色彩 不看电影》——背景故事
《不懂色彩 不看电影》——你该怎样学会利用色彩?
《不懂色彩 不看电影》——红色,有力之红
《不懂色彩 不看电影》——红色,情欲之红

【本期试读内容】:
红色:刺激色
鲜红色对于视觉来说就如同咖啡因。它能够激活你的生命力,也能让你变得好斗、焦虑,出现强迫症倾向。红色可以激发出你潜藏的所有激情,将它们带到台面之上,或者带到你对电影的感受之中。红色等同于权力,但不具备道德指令性,在电影中,它既能赋予好人权力,也能赋予坏人权力,这依赖于故事的具体需求,就像在《绿野仙踪》中,邪恶女巫和多萝西都穿着红宝石色的便鞋。

因为我们趋向于在不同的色彩中首先看到红色,所以我们总会产生幻觉,以为红色正在向我们前进。因此,红色能操纵我们的空间感。比如,在西德尼•波拉克导演的《糖衣陷阱》(TheFirm,1993)中,当律师事务所向汤姆•克鲁斯所饰演的角色敞开大门时,摄影机正处于克鲁斯背后。因此,我们所看到的画面,正是克鲁斯所看到的景象:一面鲜红色的墙壁。它用视觉语言强调着它所象征的权力。红色在视觉上富有侵略性,因此,电影所展现的这个空间似乎真的在向克鲁斯和我们的方向袭来,而且它看上去比实际上更狭窄。这也预示了克鲁斯将要在这个事务所中面临的境遇:他步入了一个令人精力充沛却没有为他提供太多迂回空间的场所。

红色也能让事物看起来速度更快。(事实上,红色的汽车确实拿到了最多的超速罚单。)鲜红色可以让人心跳加速,变得更加焦虑,它在视觉上非常“响亮”,并且能引出人们的怒火。我的一位学生曾告诉我,她原本有一个快乐的家庭,家庭氛围十分融洽。有一天,他们厌倦了餐厅的中性色彩,想做出一些改变,让它变得更令人振奋。在不同色彩的油漆涂料中,他们选择了鲜红色的那款来粉刷餐厅。毫无预警,随之而来的是他们每天都在晚餐时间争吵,这让她的家庭陷入了混乱。情况太糟糕了,他们只好去寻求家庭疗法的帮助。经历了几个月的治疗,他们的情况仍然没有好转。沮丧至极的他们终于发现,问题正出在餐厅本身。因为餐厅中唯一发生改变的就是墙壁的颜色,他们决定把它变回原来的浅黄色。从此,他们停止了争吵。

鲜红色经常象征冷酷。在《上班女郎》(Working Girl,1998)中,权力欲旺盛的西格妮•韦弗穿了红色的衣服,而《第六感》(The six sense,1999)中的冷血杀手在葬礼上也穿了红衣。但是,鲜红色的侵略气质会被暖调色彩所缓和。暖红色常常代表性感和欲望,比如《莎翁情史》中橘红色的床罩;而玫瑰色,夹杂着蓝色的浅红色则更多代表浪漫,比如《爱的召集令》(Racing with the Moon,1984)最后一场戏中的有轨电车。

红色压暗至酒红色/ 紫红色之后,代表的是成熟、高贵和优雅。《月色撩人》中,当洛丽塔(雪儿饰)为了看歌剧特地买了一件酒红色的礼服时,我们可以预料到,她此前的凡俗性格将会发生转变。酒红色是一种较暗的红色,其中夹杂着一丝蓝色的味道,所以相应地,这种颜色看上去更显成熟,就像一瓶醇美的陈年红酒。酒红色礼服象征着洛丽塔的成长和成熟,这也许是她第一次现身歌剧院这样的场合,却不会是最后一次。在之前的分析中,人们最常想到的红色,是那种被称作“消防车红色”的颜色,它正是那种会让你加快吃饭速度,增加下注数量的红色。想象一下消防车发出的警笛声吧,红色正是它在视觉上的对应物。这些现象都让人很难相信交通信号灯里的红灯其实标志着“停止”。

Rebel Without a Cause
《无因的反叛》
目空一切的英雄

《无因的反叛》中的红色夹克衫,已经成了詹姆斯•迪恩的图腾形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然了,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粉红色世界里,红色夺人眼球,并且颠覆了传统,但它的意义远不止于此。我们看到这种红色的那一刻起,我们立即明白了迪恩所扮演的角色是怎样一个家伙。当然了,没有红色的帮助,迪恩依然能成为那个反叛者,但红色把他的个性推向了极致。它是对吉姆•斯塔克这个角色的视觉转译。

我们无法将迪恩与红色分离开来。红色就是他,尤其在当时的环境下。我们有必要注意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时代风气把关于性的想象隐藏在台面之下,人们对性噤声不语。然后,迪恩的红色外套不仅表现出肆无忌惮的性感,在代表着危险、愤怒、痛苦的同时,也代表了勇气。一件符合史实的黑色夹克衫,也许会让迪恩成为陈词滥调的化身(只不过是另一个模仿马龙•白兰度的无名小子而已),而黑色夹克衫也会让他在视觉上与反派角色混为一谈。正是这件红色夹克衫为迪恩赋予了力量,成就了他经典的反英雄形象。

请你思考:我们会不会对不同性别角色身上的红色产生不同的感知?我们对詹姆斯•迪恩身上红色的反应,与对《午夜惊情》中艾伦•巴金身上红色的反应有没有不同? 当然有。不管二十一世纪的时代风气有多么开明,红衣女子总是给人一种性感甚至放荡的感觉,而身穿红色的男人在人们眼里却具有英雄气概。这个现象十分有趣。

Malcolm X
《黑潮》

《黑潮》这部电影可以作为一本入门教材,教你怎样用色彩来呈现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主人公马尔科姆•X 年轻时在波士顿胡作非为,在纽约招摇撞骗,锒铛入狱。经历了这些之后,他终于成为全美伊斯兰联盟组织的部长,并在麦加获得了顿悟。电影用交替出现的三种原色,从视觉角度反映了他从街头混混成长为精神领袖的全过程。在马尔科姆生命中的不同时期,电影制作者选用了不同的主色调,前后缜密对应,将主人公的内心发展展现给观众。这很了不起。

制作设计师维恩•托马斯曾向我讲解过他的工作流程:

马尔科姆•X 的故事非同寻常,保证故事符合其历史背景是设计师的责任。我试图还原自己对那个时代的感官记忆,让观众相信我所做出的选择。所以说,我并不是要完全依照史实来重建环境,而是要捕捉到那个时代给人的感觉。现实中的波士顿玫瑰岛舞厅与我在片中设计的那个并不相同,因为我的目的是捕捉这个舞厅的“神韵”。我把感觉作为出发点,然后再参考手头上的调研资料,参照它们来构建一个符合感觉的环境。重点在于我们要迅速地建立时间和空间感,以便让观众一眼认出这是什么地方。现实中的玫瑰岛舞厅比电影里的小很多。我们所做的,其实是让观众看到一个具有史诗规模的环境。

涉世未深的原始能量与经验老到的世故智慧
没错,红色是马尔科姆的能量之源。无论他在哪里,红色都是他的内在能量,定义着他,并将他推向命中注定的归宿。然而在影片开头,我们看到的仅仅是总把红色穿在外面的年轻的马尔科姆。波士顿时期的他还只是个毛头小子,穿着自以为很酷的衣服。一开始,他穿着浅灰蓝色的祖特套装*,肤浅而天真,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魅力。然而,毕竟他悟性很高,很快就从直觉出发,挑选出了最适合自己的颜色。马尔科姆穿着红色条纹西装在舞池跳舞,引发了玫瑰岛舞厅里的一阵骚动,而当他来到哈林区的天堂酒吧,并吸引了有权有势的大人物“西印度阿奇”的注意时,他身上也穿着神气亮眼的红色西装。

与马尔科姆形成对比的是,阿奇穿着一身辣椒红色的西装,显得更加优雅世故。阿奇是操纵外观的老手,他的力量就建立在他的外观之上。操纵外观的游戏他已经玩了很久,并且似乎正值巅峰时期,他身着的辣椒红色无比热辣。红色象征两人都具有力量,然而在马尔科姆的原始能量与阿奇的老练狡猾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张力,二人身上的两种红色似乎随时都会摩擦出火焰,产生暴力冲突。马尔科姆的红色总是更亮眼,而阿奇的红色总是更老辣。阿奇的尊严是不容侵犯的,而马尔科姆也正险些丧命于此。


马尔科姆在玫瑰岛舞厅中的摇摆引发了一阵骚动

色彩在影片的第二幕中干涸了。我在这一幕中主要使用的是蓝色和灰色。马尔科姆将在精神上得到重生,在我眼中,这次重生是在一个缺乏色彩的环境中发生的。

——维恩·托马斯

无力与理智
然而,阿奇让马尔科姆尝到了美好生活的甜头,随后则因为抢劫而入狱。在监狱场景中,电影色彩发生了引人注目的转变。红色不再出现,而蓝色的囚服与中性的色彩充斥着整个画面。正是环境中的色彩帮助我们理解了马尔科姆的这段酝酿时期。在监狱中,一个人是“被中和”了的,监狱的色彩要让人平静并遵守秩序,不能有任何程度的反抗和挑衅。但马尔科姆在监狱中学到的却大多是极具煽动性的东西,在这个中性环境的对比下,观众可以更加不带个人感情地聆听它们。蓝色所象征的两个主要特性是无力与理智,马尔科姆身处的环境同时蕴含了这两种特性。他在狱中遭受了单独监禁的处罚。他开始摘抄整部词典,其中包括“黑”与“白”两个令人生疑的词条:黑色在词典中代表邪恶、阴沉、堕落与败坏,而白色则代表了纯粹、无辜,以及一切与黑色相反的含义。正是在监狱中,他认识了贝恩斯(阿尔伯特•霍尔饰),并从他口中了解到了以利亚•穆罕默德。

马尔科姆被穆罕默德的思想说服,认为非裔美国人要想获得自尊,就必须与白人社会划清界限,因此,他开始了自己的转变。尽管在马尔科姆出任牧师的场景中所出现的色彩是符合史实的,可它们仍然映射出在马尔科姆的这个人生阶段中占据统治地位的特质。当马尔科姆就任全美伊斯兰联盟组织的部长时,银幕被黑白两色占领,而以利亚•穆罕默德的信徒所穿着的蓝色、灰色与棕色则点缀着整个画面。这是马尔科姆的布道时期,他对自己从先知那里学到的东西深信不疑。黑西装与白衬衫的强烈对比,反映出伊斯兰教徒庄重的行为准则。色彩在这一部分中的相对缺席,也为影片的下一部分做好铺垫,让我们能更强烈地感受到马尔科姆在麦加顿悟时所散发出的金色光环。


在麦加朝圣的马尔科姆正被一片深红色包围着,这象征了他的成熟

在第三幕中,马尔科姆皈依了伊斯兰教。我认为这段时期是马尔科姆一生中最脚踏实地的一段时期,因此我试图在这一幕中更多运用与自然有所关联的色彩,和来自大地的色彩:棕色、赭色,和绿色。没有橙色和红色。我试图抛弃红色,只在马尔科姆遇刺的那场戏中使用到它。但我没能如愿。因为在埃及,你只有为数不多的色彩可以选择。在开罗,有一场马尔科姆在帐篷中祈祷的戏,而我除了红地毯之外找不到任何其他颜色的地毯。有时我们会对自己的工作加以概念方面的限制,有时我们的设想会实现,更多时候不会。

有趣的是,我们搭建奥邦舞厅的片场恰恰就是我们用来搭建第一幕中的玫瑰岛舞厅的片场。我们本来想在奥邦舞厅实景拍摄,但它年久失修,要把它建回原来的样子至少要花掉我们五百万美元,而我们当时快要没钱了。于是,因为成本原因,我们再次回到了曼哈顿的外交官酒店,我们就是在那里拍摄了玫瑰岛舞厅的场景。我改变了里面的一些建筑元素,并且用暗淡肃穆的棕色和绿色(第三幕中的主导色)重新粉刷了墙壁。这些色彩也捕捉到了影片第三幕的基调。对色彩的改动也成功地掩盖了这个拍摄地点曾在片中两次出现的事实。

——维恩·托马斯

顿悟与牧歌
马尔科姆与伊斯兰联盟组织决裂。他人生中首次走出去接触其他黑人领袖,试图“为一个常见的问题找出通用的解决方案”。他声称:“黑人民族主义就意味着对黑人社区政权的控制。 ”为了更完整地理解伊斯兰教的具体实践,他踏上了去往麦加的朝圣之路。在麦加,他发现自己与来自世界各地满怀信仰的伊斯兰教徒——其中也包括那些金发碧眼的白人信徒——都有一种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强烈感觉。沙漠中散发出的金色光芒,反映出马尔科姆的信仰在此刻升华。在这一部分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精致优美的长镜头,一列身穿白袍的伊斯兰教徒将金色的沙漠与蔚蓝的天空分隔开来。这三种元素共同构成了一个美妙而平衡的画面。在整个麦加段落中,光线的颜色是玫瑰红与琥珀黄的结合,这深刻地反映出马尔科姆内心深处所受到的启迪。他在红色的地毯上祈祷,这是他年轻时曾穿着过的俗丽红色的遥远回响,两相对比,马尔科姆此刻的成熟不言而喻。回到家乡后,他立即宣称:“我不会屈服于种族主义的信条。”此时,马尔科姆变成了一个危险人物。

可以说,马尔科姆的人生旅程始于一个舞厅场景,而又终于另一个舞厅场景。影片中的波士顿玫瑰岛舞厅是一个视觉上的杰作,因为它不仅捕捉到了时间和空间感,还捕捉到了舞厅独特的声音。玫瑰岛场景中出现的丝绒一般的金色薄雾,似乎只会在梦境中出现。这一切之于视觉,就好像电颤琴之于听觉一样。它代表了大乐队风靡一时的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年轻人在这个时代中身着生机勃勃的红色,放任自流地摇摆着。那是属于青春的时代,充满无限的可能。红色是这个场景中的能量,而金色光线则象征着回忆。这个场景不仅仅是美术指导的奇迹,从整体概念上讲,也让影片的结尾保持了合情合理的连贯性。

在1965 年马尔科姆遇刺前的那个夜晚,另一群年轻人正在另一家舞厅的琥珀色灯光下摇摆,这是纽约哈林区的奥邦舞厅。正在为他们伴舞的音乐是节奏布鲁斯乐曲,在他们的生机勃勃中,我们看到了马尔科姆梦想的延续。然而这一次的灯光比前一场舞厅戏要昏暗,并夹杂着红光。画面在拍摄舞者的镜头与拍摄几个无名杀手在人群中徘徊的镜头之间交替剪辑,杀手们正在检查楼梯与出口。随后,镜头切至马尔科姆那里,他正独自待在他的自我隐匿处——一个不为人知的旅馆房间里。

三条色彩曲线的重要性
电影中的三种原色,带领我们见证了马尔科姆的人生故事。这显然成了一个深刻的隐喻,因为所有其他颜色都是由这三种颜色混合而成的。

不幸的是,一些人只记住了马尔科姆人生中红色或蓝色的部分。同样,如果只看到金色的部分也是一种失误。若不把这三种颜色视为一个整体,我们就永远不会了解这个人所经历的惊人转变,临死之前,他才刚刚踏上让世间众生相互关联的旅程。

本文为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官方授权刊载的电影图书试读系列,提供影迷更多接触电影知识的机会,文中内容不代表迷影网观点

(编辑:唐冶挺)

Cinephilia

迷影网(Cinephilia.net)创立于2010年,聚焦于创作和搜集最好的华语电影文字内容,翻译传播海外电影学术界和评论界的声音,用更为生活化的方式解读电影,结合所有愿意分享个体电影体验的影迷们,共同创造出中文世界里独具特色、质量兼备的电影网站。

Share
Published by
Cinephilia

Recent Posts

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一个摄影记者

斯坦利·库布里克不断制作出一部…

1 天 ago

艰难的归途:阿克曼的影像之旅与情感探索

“当别人用我的名字和姓氏谈论我…

4 天 ago

《让娜·迪尔曼》,世界上最好的电影

这个令人惊讶且备受争议的评选激…

1 周 ago

从《学徒》里找到特朗普成功的秘诀

影片的结尾旨在显示,到1980…

2 周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