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Reviews | 评论

《小小的家》:山河忆故人

山田洋次的新作《东京小屋》(内地译为《小小的家》)会让人联想到《母亲》,就像健史翻看多喜婆婆的自传,好不容易盼到男主角的出场,他大肆评论说,后面入伍通知单很快到了,然后悲伤告别。观众不免也要以为,该又是个沉尸太平洋的凄美故事。婆婆立即回应道,你想象力实在是匮乏。

显然,如果以传统三角恋去看待《东京小屋》,这部电影会有些莫名。女主人时子和板仓的不伦之恋打得火热,可怎么看,女佣多喜都不像喜欢板仓。所以,片中实际上有两条人物情感线,一明一暗,辅以十五年战争的大时代背景,外加几十年后的追溯和评议,令小人物的悲喜交集更见丰富立体,影片同时还留有开放的空间。

剧情故事上,《东京小屋》有几处比较跳的地方。一是打扮摩登、颇为入时的中性女睦子突然出现,一是结尾那封没拆开的信。对前者,结合原著党认定的百合情,包括导演自己也不加以否认,它显然是在暗示观众多喜的情感对象——而这个人无论如何也不是板仓。对后者,多喜当然是出于自私,无论她是想维护时子的清白,还是出于自己也无法察觉的占有。正因如此,那句“我活得太久了”更见力量。

如果跳出《东京小屋》,回到华语电影的《金兰姊妹》、《自梳》、《桃姐》乃至是《爸妈不在家》,女佣的情感世界其实不能一概而论,更无法用现代定义的女同所界定。与沾染了肉体渴求的情感关系相比,女佣们其实更接近于传统保守的独身主义,而非受过高等文化教育的女校学生,知道如何疏导自我的情感。出演多喜的黑木华用“非常木”的表演方式来克制情感,不动声色。与之相比,女主人时子表现出来的情感诉求不但压抑不住,在那个时代也可以称得上大胆热烈。回看下板仓第一次出现,时子就不加掩饰地说他很帅、与众不同,并让多喜也去看看。在睦子出现前,多喜提到时子又去了板仓家两次,而且是穿着洋装。这个一闪而过的细节,更令我想到了原田真人的《自由恋爱》。早个十年,在日本大正时代,新女性思潮已经在日本涌动。一些女性努力摆脱家庭束缚,寻求情感独立,而百合之说也悄然登上了历史舞台,西化的洋装便是她们的外在表现。

作为从大制片厂公司的山田洋次,他活用了摄影棚拍摄的技巧,制造了台风夜等关键场景,更有樱花飞舞,酷暑烈日,四时不同。而片中戏份,基本被压缩在了那座红色小屋里头。电影人物之间的三角情感关系,好像也被封住了出口。亦正如板仓被红色小屋的美所吸引,如果把多喜的情感理解为对美的渴慕,对和平生活的留恋,《东京小屋》其实会更好理解一些。不过,在画外音恸哭一幕其实也揭穿了真相,她的爱与板仓无关。在卷入战争的年代,小屋成了平民百姓的安宁象征,并且,它以蔡国强的焰火方式宣告了美的最终毁灭——时子、小屋还有过去一切都不复存在。

作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影迷观众难免关注山田洋次的战争史观。可是,如果让那个年代的普通市民就表现出忏悔谢罪之情,那也是罔顾真相。于是,山田改用健史的后人眼光去评价,并且,让战争摧毁了那两段感情。炉火纯青的山田已经不需要制造大全景,几张报纸、万岁口号、美国人牛排搭黄油之类的细节已经宣告了战争的存在,并且有一种错位的幽默。不难看出,在多喜、时子以及板仓身上,他们都对战争话题不感兴趣。恰恰是不合时宜的谈天说笑、不被允许的谈情说爱,它们也正是人性乐观善良的正面反映。面对难以释怀的战争历史,山田洋次用他的电影做到了豁达,而中国电影,还远远没有上道。

【原载于中国新闻周刊】

木卫二

专栏作家,影评人。《南方都市报》、《城市画报》等媒体供稿。华语电影传媒大奖评委,华语青年影像论坛选片人。参与编著《华语电影》系列丛书。

Recent Posts

在她的时间中:香特尔·阿克曼(CHANTAL AKERMAN)访谈

在我这里,你会看到时间流逝。并…

4 周 ago

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一个摄影记者

斯坦利·库布里克不断制作出一部…

4 周 ago

艰难的归途:阿克曼的影像之旅与情感探索

“当别人用我的名字和姓氏谈论我…

1 月 ago

《让娜·迪尔曼》,世界上最好的电影

这个令人惊讶且备受争议的评选激…

1 月 ago

从《学徒》里找到特朗普成功的秘诀

影片的结尾旨在显示,到1980…

1 月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