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傲》:爱人同志 理解万岁

1984年10月,一辆被各种涂鸦抹得花枝招展的黄色小货车停在了南威尔士小镇Onllwyn市政集会厅门前。从车上跳下来的男男女女住穿着鲜艳,行为举止间透着山区从未见过的雀跃深情。这是一群来自伦敦的同志,他们专程驱车前来,为彼时正处于长期罢工中的矿工加油助威。不过,这群自称“同志支持矿工”协会的志愿者并没有受到镇民的待见。80年代保守的社会风气下,同性恋仍旧被视为一种精神疾病,一种人性的扭曲,即便同志平权运动已在过去的二十年间在全世界范围展开,恐同思维仍旧大行其道,同志仍旧是社会的边缘人,在日常生活中亦饱受歧视,当得知一群娘娘腔想要为工人运动摇旗呐喊,保守的英国社会中已是一片哗然。

1985年6月,一年一度的伦敦同志骄傲大游行如期举行,当参加者们兴致勃勃地扛着标语大旗来到现场,却被告知今年的游行中不允许出现带有任何政治因素的口号,在游行队伍周围不停晃荡的警察不怀好意地建议道,“雀跃点,这是场派对,别把一切都搞得那么极端”。不过,在这场盛大的游行中,仍旧有超过一万名示威者走上街头,规模大超以往,也从此改变了“骄傲游行”的内涵。令人颇感意外的是,走在队伍最前列的方阵是来自威尔士的煤矿工人公会的代表。

工人阶级和同志之间生发的革命友情,是上世纪80年代英国工人运动中被人遗忘的篇章。80年代初期,新自由主义政府决定关闭境内的二十余处煤矿,使两万余名矿工面临失业的命运。英国北部和威尔士地区的矿工工会为表达自己的抗议,于1984年开始,发动了一系列大规模的罢工。然而,长期罢工导致工人收入大幅度下降,雄心勃勃的矿工工会经济上捉襟见肘。正在此时,“同志支持矿工”组织向他们伸出了援手。一边是被撒切尔谋杀在货币主义祭坛上的矿工,一边是在保守的社会中充满困惑的同性恋者,同为弱势群体的他们破天荒地达成了政治同盟,在斗争中相互支持,反对法律和权威的压迫。马修·沃楚斯充满活力的影片《骄傲》带领着我们重返现场,以期铭记这段重要的抗争史。

在《骄傲》之前,《米尔克》已经向我们展示了同志作为一种力量如何极尽周旋,在政治的舞台上发声。而《骄傲》中描绘的平凡同性恋者,则属于更为底层的社会阶级。24岁的同志运动积极分子Mark Ashton因有感于弱势群体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决定在自己所属的社区中召集志同道合者为矿工公会捐款。集资不易,让矿工接受募捐更是困难重重。电影花了不少力气来描写两个截然不同的社会团体相互接受的过程,令人欣慰的是,这段相互培养信任和阶级友情的过程在电影中显得妙趣横生。社会有其残酷的一面,《骄傲》却对残酷背后的人情味更加执着。电影的叙述视角相当平衡,同志群体由一群精力旺盛的年轻人组成,他们具有持久的恒心,对试图接纳他们的一切善举都抱有感激,Mark Ashton则是他们具有政治诉求的领袖。和大部分同性恋影片不同,《骄傲》并不沉溺于感官世界,镜头下的同志也并不是一群奇装异服伪娘或假小子,在电影中他们嬉笑怒骂,看上去就像一群正在经历叛逆期的大学生,带有某种心比天高的可爱。

矿工团体则相对复杂,女性普遍比男性更为包容和开放,秘书Sian和Hefina果敢坚定,身处封闭小镇对同志并不了解,但这并不妨碍她们以空前的热情和这群远道而来的支持者成为坚定的盟友。工会决策着Dai和市政厅活动室老板Cliff亦都对同志的帮助怀抱感激,其他原本怀有敌意的成员也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摒弃偏见,修正着自己性别歧视错误观念。“威尔士的男人从不跳舞”,当一位女性居民在酒吧里这样向同志团体抱怨时,Jonathan Blake调高了迪斯科的音量。在人潮中尽情扭动身躯,当欢愉的气氛到达高潮,市政厅活动室中仅存的敌意也烟消云散,镇上的年轻男人甚至主动讨教起了成为“舞池皇帝”的经验。事实上,这位凭借高超舞姿获得工人信任的Jonathan Blake是同志历史中无法绕过的人物, 80年代中期,艾滋病首次进入公众视野时,他是英国第一位被确诊的HIV病毒携带者。时至今日,已经年过六旬的他还活跃在同志平权运动的舞台上。

历史上,“同志支持矿工”运动并未成功,在经年的罢工无果后,矿工们于1985年的冬天逐渐复工。政府获得了最终的胜利,返回矿井的工人们还是在铜管乐队的伴奏下举行了“忠诚游行”,曾经帮助过他们的同志群体,也被当地社区奉为英雄。就这样,同志和工人在意想不到的情况下碰撞出火花,弱势团体你帮我助,相互成全对方的政治诉求。《骄傲》是一段充满激情的历史回顾, 80年代同志运动活动空间,如伦敦Gay’s the Word书店,Electric Ballroom舞厅,和轰动一时的“Pits and Perverts(矿井与堕落者)”筹款演唱会都在电影中一一展现。威尔士小镇工人运动轰轰烈烈的氛围,又让我们想到早些年社会主义者导演肯·洛奇充满社会关怀的影像。当一车又一车的威尔士工人代表相继赶来,争相在“骄傲游行”队伍最前端组成庞大的方阵,我们的情绪也再一次被革命友情的烈火点燃。总有一种追求自由平等的声音会将僵硬的空气打破,也总有一种理解值得我们用“万岁”来致敬。

(文 / 井)

Author

井:本名曹柳莺,博士修炼中,爱影人一枚。口味驳杂,半瓶水晃荡。文字散见于《21世纪经济报道》、《电影世界》、《中华艺术报》、《看电影》、新浪网的犄角旮旯。

Cinephilia

迷影网(Cinephilia.net)创立于2010年,聚焦于创作和搜集最好的华语电影文字内容,翻译传播海外电影学术界和评论界的声音,用更为生活化的方式解读电影,结合所有愿意分享个体电影体验的影迷们,共同创造出中文世界里独具特色、质量兼备的电影网站。

Recent Posts

在她的时间中:香特尔·阿克曼(CHANTAL AKERMAN)访谈

在我这里,你会看到时间流逝。并…

4 周 ago

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一个摄影记者

斯坦利·库布里克不断制作出一部…

1 月 ago

艰难的归途:阿克曼的影像之旅与情感探索

“当别人用我的名字和姓氏谈论我…

1 月 ago

《让娜·迪尔曼》,世界上最好的电影

这个令人惊讶且备受争议的评选激…

1 月 ago

从《学徒》里找到特朗普成功的秘诀

影片的结尾旨在显示,到1980…

1 月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