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Reviews | 评论

五个维度,定位《星际穿越》

作为影迷本年度最期待的电影之一,诺兰的《星际穿越》(北美)上周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看过影片之后,笔者庆幸诺兰在预告片等前期宣传资料中,没有透露过多情节内容,以至于在观影过程中的确有不少惊喜,也有惊愕。对于翘首以盼的大陆观众而言,想必对于任何有关该片的信息,是既心痒又抗拒。在尽量不剧透的前提下,本文试图从几个不同的维度,剖析《星际穿越》的定位与看点,希望能为大家提供比较正确的观影预期。

【深度】成人大片的风范

各位别想歪了,这里的“成人”并非那种“浪漫动作片”,而是指相对于如今大行其道的漫画及少年小说改编作品而言,《星际穿越》的适宜观众群,恐怕要成熟一些。首轮影院抽样调查,也的确印证了这样的定位:四分之三的观众年龄都在25岁以上。

好莱坞大片年年有,诺兰之所以让人期待,其中很重要一个原因,在于他的大片有“重量感”,不是轻松嘻哈地看完了就了事。其实,拍片态度“严肃”,并不等同于影片内容就一定苦大仇深;诺兰式的大片之所以显得比较“成熟”,是因为它们更多体现的,是成年人相对更为复杂微妙的经验与意识。

作为一部太空题材的电影,《星际穿越》没有刻意渲染那些令人激动的元素:瑰丽的太空画面、刺激的冒险历程、眼花缭乱的高科技等。确切的说,片中不乏这些元素,但它们是以一种有机的方式融入全片,而非单独作为“看点”而特意放大。例如,就对太空探索的态度而言,《星际穿越》让人想起去年的《地心引力》,也就是说都是一种很务实的、既不过分浪漫、也没有过多渲染不为人知的恐怖。从这个角度来说,《星际穿越》又与《星球大战》或《异形》具有完全不同的定位——尽管诺兰也曾明确表示那两部电影对他的影响很大。

差不多十年前,当《蝙蝠侠:侠影之谜》引领“成人化”漫画改编电影之风时,评论界和观众似乎都有一种错觉,似乎“成熟”就意味着“黑暗”。其实,诺兰的本意,是“去简单化”,本质是将漫画角色与情节、带入一个并不像少年儿童想象的那般简单的复杂世界。《星际穿越》的情节与人物,也远比事先透露的复杂。其中有一段场景,甚至可能会让部分观众觉得“节外生枝”;但笔者觉得那是一个非常符合剧情逻辑的设定,所有变故,都只因人性本身是很复杂的,善恶之念,在某些极端条件下,很容易被扭曲而模糊。觉得“突兀”的观众,只要联想到现实中诸多出人意料之外的事件,就不会觉得难以接受了。而且,联系到之后的情节,这个貌似唐突的情节,其实更加衬托了主角的性格与行为动机。

可以说,片中由马修·麦康纳哈扮演的男主角,很大程度上是诺兰本人的化身,至少承载了导演的情感诉求。身为父亲的角色,是男主角所有行为的着眼点,也是全片故事的基石。在拍摄期间,影片为保密而用的代号是“来自弗洛娃的信”(Flora’s Letter),弗洛娃正是诺兰女儿的名字。诺兰在访谈中表示,在其导演生涯中,父亲的视角有这越来越大的影响;就父亲与子女分离并渴望团圆这一线索而言,《星际穿越》承袭了诺兰前作《盗梦空间》的情感基调。

【真度】真正科学地想象

如果说《盗梦空间》与《黑暗骑士三部曲》,都不能说是“十足赤金”的科幻片的话,那《星际穿越》则成为诺兰首部“完全”的科幻片:影片故事背景明确设定在未来,主要情节全部依赖基于科学的想象。

不过,同样是幻想,《星际穿越》却有着最牢靠、扎实的科学基础。与科幻影史里程碑《2001太空漫游》一样,至少在前两幕时间内,诺兰承袭了其精神导师库布里克的完美主义作风,力求将太空旅行的所有细节,都打造得符合当前科学理论。库布里克当年聘请了美国航空航天局的专家给影片把关,诺兰则与当世最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基普·索恩(Kip Thorne)展开深度合作,后者不仅全程参与剧本构思及片中具体科幻场景的设计,还担任了该片的执行监制,以确保影片最大程度地符合理论依据。

最能体现《星际穿越》在科学真实性上的追求,莫过于其中对“黑洞”的视觉呈现。此前,无论在科学界还是在影视媒体,作为宇宙中最神秘现象之一的“黑洞”,都被认为是不可能以视觉形式呈现的——由于其强大的引力,不仅周围时空发生扭曲,连光线也无法逃出。索恩通过复杂精密地计算,模拟出光线在黑洞周围扭曲的轨迹,从而让影片视觉特效团队在科幻影史上首次制作出符合科学原理的“黑洞”。索恩在采访中还激动地表示,这次合作的成果足够让他发表两篇论文了。

影片的“真”,还表现在拍摄方式上。诺兰的原则,是能不用电脑特效就尽量不用,最大程度利用能直接用摄影机捕捉的现场物理特效。除了搭造大量微缩模型以及采用实景拍摄外,诺兰还坚持用现场投影,来表现宇航员们从飞船舷窗中看到的太空外景。而为了真实表现片中男主角屋子周围广袤的玉米地,剧组真的种植了约500英亩的玉米;按照诺兰的说法,他们最后靠卖玉米还小赚了一笔。

当然,出于剧情需要,片中故事元素,也不乏目前科学难以支持的想象。还是像《2001太空漫游》一样,该片特别是第三幕中,会有一些“烧脑”的设定,对很多观众而言,已经到了逻辑上难以解释的“玄之又玄”境界。是否能因此认定《星际穿越》最后脱离了“硬科幻”的范畴而进入“神棍”片的领域呢?笔者认为,影片结局的设定,未必在每个细节上都经得起考量,但在总体科学设定上,不会比《三体》中智子降维展开更玄乎。而且,科幻电影不同于科幻小说,一般在科学事实之外,还有更强的叙事诉求。即使是最“硬核”的科幻电影,也难免为了叙事的需要而出现在科学上不合理的情节。去年的《地心引力》有出现过,《星际穿越》中也不少。所以,该片的“真·科学”其实是相对的,是仅仅对于那些与剧情干系最大的科学元素,其余则“艺术化想象”的成分居多;可以预见,观众对此的接受程度,也会有很大的差别。

【靓度】非凡的视觉体验

诺兰在采访中,曾特别提及一部1983年的老片《太空先锋》,以其为重要影响之一。后者是描述美国五、六十年代最早一批宇航员的故事,作为设定在至少几十年后未来的电影,《星际穿越》要以爷爷辈的《太空先锋》为榜样,乍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

不过,看过影片之后,笔者有些明白:诺兰想要的,其实是那种有点怀旧的质感。这点在影片的视觉风格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比如,如果一个事先对本片一无所知的观众,在错过影片开场的情况下开始观看,很可能会以为影片的时代背景就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当中固然有剧情关于人类社会遭遇的困境的原因,但再困境,不至于抹除所有“发展”的痕迹。片中某些不起眼的道具,如手提电脑和农用拖拉机,尽管都赋予了“未来”才有的先进功能,但外表看起来,和现在的“主流偏低级”机型没什么差别。

这只能说,诺兰对“旧影像”有某种固执的情结,就像他对胶片的坚持一样。无论观众是否认同,这都是一种美学选择。电影作为一种艺术,有时候对“美”的追求,是可以超越对“真”的苛求。另一个典型,如片中的智能机器人,为了向《2001太空漫游》致敬,被设计成后者那令人印象深刻的“黑石板”造型。从工艺造型演变的轨迹来说,如此极简化的高端设定,似乎与周围其他相对初级的环境与科技格格不入。但随着剧情的推进——至少就笔者的感觉而言——这种“不搭调”本身逐渐迸发出新鲜的趣味,那种视觉上的强烈对比,也就成为了影片的“靓点”之一。

当然,对于只想一览太空美景的观众而言,本片也绝不会令其失望。且不说前文提及的难得一见的黑洞场景,片中那些最简单的、接近静态的太空画面,由于构图与取景的巧妙,也绽放出令人激动的壮美来。比如,片中有一个飞船飞近土星的镜头,土星硕大的身影让飞船显得无比渺小,再加上美丽的土星环的烘托,那一刻,会让所有心怀太空梦的观众产生丰富的联想。而这仅仅是开始,后面的“虫洞”场景,以及越过“虫洞”后所接触的空间,在IMAX巨幕上都美得让人窒息。

事实上,不管对于剧情逻辑是否认同,绝大多数评论对影片的视觉效果是一致赞赏的,不少媒体认为,单凭这非凡的视觉体验就值回票价了。

【稳度】求稳而失衡

按照诺兰的一贯风格,他并没有将《星际穿越》打造成纯粹的视觉系大片,而是在故事、特别是人物塑造上下功夫。影片从头到尾,可以说都是角色驱动剧情,那些视觉看点,都还是在为剧情服务。

由于影片的视觉效果非常惊人,诺兰也因此需要同样抓人的表演,才能形成比较稳妥的平衡。影片在剧本层次,就给予演员很大的表现空间。虽说如果按照最高等级的表演要求来看,片中一众演员的表现,还不是那么突出,但仅仅就平衡视觉冲击而言,他们的演绎已经足够了。比如说,虽说在角色设计复杂性的“质”上不是很突出,麦康纳哈还是有较多的需要投入丰沛情感的场景,他也都以较高水准完成了,至少在“量”上让粉丝满足。相对而言,安妮·海瑟薇与杰西卡·查斯坦的表现,则多少令人失望。反倒是扮演主角女儿的小演员,虽然出场不多,但都令人印象深刻。

如前文所述,《星际穿越》并非科教片,因此在利用科学因素来构筑剧情逻辑时,并非十分严谨。同时,诺兰又想进一步解释,好让普通观众都认同他的设定。如果观众都要较真的话,影片的剧情很可能站不住脚,至少会有许多问题在目前的内容中找不到答案。个人觉得,诺兰在前期宣传中,过分强调影片的“科学性”,最后会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因为片中的科学真实,仅仅表现在局部视觉效果中;涉及到大的剧情逻辑时,则有些难以自圆其说。这种失衡,和《黑暗骑士崛起》的不足类似,都是因为过于强调真实感或正确性,反而让基于艺术虚构的部分显得假大空。诚然,这些“硬伤”多半得经事后仔细回想才会逐渐显现,观影过程中未必会在乎。但对以“完美”和“严谨”著称的诺兰而言,不能不说有些遗憾。从这点来说,《星际穿越》不如那些立意于简单科幻概念的作品精湛,比如《终结者》《十二只猴子》《黑洞频率》等,同时,也不如异想天开但想法纯粹的软科幻作品(如《索拉里斯星球》)那般有意境。

【温度】超越科学的父爱

也许,诺兰是要借《星际穿越》证明什么;从其接受采访的言行来看,他想要证明的,很可能是其作品中透出的温度。诺兰作品此前给人的印象,多是结构与手法都精巧复杂,但在情感层次稍微欠缺一些感人的力量。《盗梦空间》其实可算是诺兰投射父爱的一次尝试,但由于该片剧情架构实在过于炫目,作为主角行为动机的情感因素完全被掩盖。

诺兰此次的目标,是拍斯皮尔伯格式的“爱心满满”的大片。为此,他甚至借片中角色之口,来直接强调“爱是超越时间空间的存在”这样一种“中心思想”。在看片之前,笔者非常担心这会成为一句空头口号;没想到的是,至少在看片的过程中,影片对于情感浓墨重彩的描绘吸引了我,以至于可以暂时忽略事后能辨析清楚的“脑洞大开”似的不靠谱。抛弃了《盗梦空间》烧脑式的情节推演模式,《星际穿越》得以在剧情的每一个重要时刻,引入女儿的场景,从而不得提醒、加强观众对于其中父女情感的认同;在此基础上,剧本为主角设置的每一次难关,入戏的观众都会不自觉地与主角同仇敌忾地迎接挑战。在那种情境下,剧情逻辑是否存在硬伤的思考,已经让位于“不顾一切也要实现对女儿的承诺”的冲劲;不断加强的情感张力是如此强烈,它自然而然需要宣泄与满足的途径。

所以,应当说诺兰这次的确成功地让影片具有了温度;相应的,影片其他方面也为此付出了一定的代价。这样做是否值得,或者说,如此这般获得的“温度”是否算数,只能是见仁见智了。但就诺兰自己而言,看起来还是很满意的;对于他的粉丝而言,也许这就足够了。

【原载于《南方都市报》】

红袖添饭

非电影专业,非电影相关工作。蹲点米国帝都为接应英勇的人民解放军而作准备。看电影主要为怡情,顺便码字写些废话骗奶粉钱。《看电影》《环球银幕》《电影世界》《大众电影》《中国新闻周刊》、网易、时光网、搜狐、腾讯、凤凰等诸多媒体都被骗过,目前正以凌波微步逃避各方人马追杀ing。

Recent Posts

艰难的归途:阿克曼的影像之旅与情感探索

“当别人用我的名字和姓氏谈论我…

4 小时 ago

《让娜·迪尔曼》,世界上最好的电影

这个令人惊讶且备受争议的评选激…

5 天 ago

从《学徒》里找到特朗普成功的秘诀

影片的结尾旨在显示,到1980…

1 周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