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璐璐上海:默片与都市文化

2014年的6月15日,对上海影迷来说是个特殊的日子,就在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之际,一部80年前在上海出品的默片,经过修复后重新在上海电影博物馆展映。

放映现场气氛非常热烈,上海轻音乐团的交响乐配乐,令观众惊喜之余,也使他们明白,原来在默片时期,人们并非是在一个阒寂无声的环境中欣赏影片,当时会有乐队或者留声机伴奏,以增加观影的乐趣。从1926年开始,欧美的观众已经慢慢熟悉银幕上的角色开始出声讲话,神奇的声音把电影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然而直至1930年代早期,由于资金和技术的限制,中国电影仍然经历着它最后的沉默阶段。

中国传统与“物质现实的复原”相结合

这部默片时代的经典名唤《神女》,标题其实源自一个年代久远的文学修辞,意指从事出卖自己肉体的卑贱女性。年轻的导演吴永刚在他这部处女作中就展示出了大师的风范,他用近乎完美的影像语言表达了对身处社会底层的妓女的深切同情:银幕上特写一双男人的脚移向另一双脚,它们无疑属于一位女性,然后,它们一同走向远处。整个过程含蓄而有力地揭示了女主人公令人悲哀的生涯。凝炼的画面,圆熟的技巧,既展现了吴永刚对这一来自西方的视觉媒介的精湛把握,也让我们感受到他内在的中国艺术气质。他几乎本能地找到了一种将中国传统的含蓄、简洁的美学风格与 “物质现实的复原”(德国文化学者Siegfried Kracauer 语)这样的电影本性相结合的可能性。

《神女》的首映时间,是1934年12月12日,地点是新光大戏院,这家影院位于上海城市中心,离最繁华的商业街道——南京路咫尺之遥。如今它还屹立在原地,尽管已显旧态,却仍然有许多影迷会去那里欣赏电影,也借此回顾一段与这个城市密切关联的电影历史。

离“新光”只隔几个街区的福州路,可能是中国人与电影相遇的最早地点之一。从1897年到1907年的十年中,上海观众曾经在茶馆中观看电影,而放映者很多来自欧美,这其中最大的一家茶馆就是位于福州路的“青莲阁”,现在,那里是一家外文书店。1908年,在青莲阁放映电影的西班牙商人雷玛斯(A. Ramos)结束了他的茶馆漫游,转而在苏州河北面的虹口乍浦路建立了上海第一家电影院。许多人认为,这也是中国的首家电影院。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流行于20年代

在《神女》复映后5天,2014年6月20号,影迷们发现上海国际电影节为他们准备了更多的惊喜。一部原本被认为已经消失了的中国默片出现在银幕上:挪威国家图书馆在诺尔兰郡拉纳市摩镇电影收藏中发现了这部影片,并最终确认是1927年上海影戏公司出品的《盘丝洞》。由于1920年代的中国电影作品存世非常稀少,《盘丝洞》的重见天日,无疑对我们了解早期中国影史增添了重要的例证。

《盘丝洞》的导演,亦即上海影戏公司的创办人但杜宇,不仅在中国电影史而且在现代美术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他国画和西洋画均有涉猎,并在商业艺术如月份牌画方面造诣很深,20年代上海诸多报刊常刊载他绘制的封面和插图。与此同时,身处上海这个现代都会,但杜宇对“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德国文学家Walter Benjamin 语)——摄影和电影——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据传,他因为和朋友集资一千元,从即将离沪回国的外国人手里购得一架“爱瑙门(Ernemann)”牌电影摄影机,便立意创办一家电影制作机构。1922年1月,上海影戏公司的首部作品公映,这也是中国本土创作的最早的故事长片之一。

由于资金规模小,上海影戏公司基本上是一间家庭电影公司,主要创作人员都是但杜宇的亲属或朋友。然而,1927年《盘丝洞》甫一问世,便在上海造成万人空巷的景况,票房空前的火爆,南洋地区也争相订购拷贝。据但杜宇的好友回忆,这部片子令上海影戏公司盈利高达五万元,这在当时并不多见,而这番获利也让但杜宇能够大规模地扩建公司的摄影场,添置了汽车和其它用具和道具,并开始筹划投拍下一部规模更为巨大的古装巨片《杨贵妃》。

《盘丝洞》的成功,一方面的因素是它取材于一部著名且读者众多的神怪小说《西游记》,并一度造成了1927年前后上海电影的古装神怪片的改编潮流,许多家影片公司拍摄了以《西游记》为素材的电影;《盘丝洞》成功的另一原因就是但杜宇善于打造电影明星。片中饰演女主角的是但杜宇妻子,上海滩著名的“F.F 女士”殷明珠,她的别名其实是Foreign Fashion的缩写。作为中国电影最早的一代明星,她在教会学校受教育,会说流利的英文,同时深谙欧美的现代生活方式,她衣着时尚,个性开放,会骑马,能开车,她和丈夫可能是中国最早同时拥有两辆汽车的影坛伉俪。

“上海摩登”

非常有意思的是,挪威发现的《盘丝洞》版本,和当年上海报刊所详细记载的有所差异。比如,片中一些表现女性角色穿着紧身服装显露出身体线条的镜头就被删去了。这一事实说明,当时部分欧洲国家的电影审查标准,比上海远为严格。《盘丝洞》在挪威的发现也表明,早在1920年代,不仅上海市民在享受着西方物质文化成果,而且欧洲的民众也同时接受了来自上海的文化产品。

作为中国最早设立国际电影节的城市,上海拥有数量庞大的观影人口,这个城市的电影文化和迷影传统,源自于它独特的电影历史。本届电影节当中两部默片时代作品放映时造成的轰动,因此显得意味深长。也许,这不仅仅是对电影自身历史的一次致意,也更多地和近20年来对上海的现代性形态的观察和讨论有着密切关联:上海因分有现代主义/世界主义文化资源而获得了“上海摩登”的形象(Shanghai Modern),因而,这所城市在此期间生产的电影随之成为验证中国现代性的最佳样本。

汤惟杰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中文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生导师; 研究兴趣:中国现代文学、比较诗学、中国电影史、都市研究与视觉文化研究。

View Comments

  • wonderful usage of terminology in the post, it in reality did help when i was reading

Share
Published by
汤惟杰

Recent Posts

在她的时间中:香特尔·阿克曼(CHANTAL AKERMAN)访谈

在我这里,你会看到时间流逝。并…

4 周 ago

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一个摄影记者

斯坦利·库布里克不断制作出一部…

4 周 ago

艰难的归途:阿克曼的影像之旅与情感探索

“当别人用我的名字和姓氏谈论我…

1 月 ago

《让娜·迪尔曼》,世界上最好的电影

这个令人惊讶且备受争议的评选激…

1 月 ago

从《学徒》里找到特朗普成功的秘诀

影片的结尾旨在显示,到1980…

1 月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