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Reviews | 评论

罗杰·伊伯特纪录片《人生如戏》的戏里戏外

ebert1ebert1
早些时候,奥斯卡金像奖官方公布了入选2015年最佳纪录长片初选名单的十五部影片。此前呼声很高的讲述前苏联传奇冰球队的《Red Army》和拿下翠贝卡最佳纪录长片的讲述美国男子独闯战时利比亚冒险之旅的《Point and Shoot》均不在列。讲述已故影评人罗杰·伊伯特的传记纪录片《人生如戏》(Life Itself) 无悬念入选, 很多美国媒体人甚至早已预言,《人生如戏》问鼎明年的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几乎板上钉钉。

罗杰·伊伯特(Roger Ebert) 被洛杉矶时报称为“美国最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影评人”,在其近半个世纪的影评生涯中,曾经为超过200家报纸撰写影评,是历史上第一位获得普利策奖的影评人。他和芝加哥影评人吉恩·西斯科(Gene Siskel)共同 主持的影评电视节目也让他成为历史上第一位在好莱坞星光大道上留名的影评人。2003年,伊伯特被诊断出甲状腺癌;2006年,为了防止癌细胞扩散被迫摘除部分颌骨;2007年,伊伯特彻底失去了说话能力,仅能通过打字靠机器“说话”。虽然告别电视银幕,伊伯特在病床上依然笔耕不辍,甚至很多人认为,他在这个时期的影评展现出了更高的水准。2013年4月,在与癌症斗争了十一年后,伊伯特在芝加哥的医院中去世。

2012年9月,曾执导过《篮球梦》(Hoop Dreams) 的导演史蒂夫·詹姆斯(Steve James) 开始拍摄伊伯特的传记纪录片;2013年12月,在伊伯特去世后的8个月,这部以伊伯特个人回忆录《人生如戏》(Life Itself) 为名的纪录片最终完成,并在2014年1月于圣丹斯电影节首映。虽然在“美国纪录片竞赛单元”中没有任何斩获,但是它却无疑是今年圣丹斯电影节关注度最高的纪录片。这里面不得不说到本片导演史蒂夫·詹姆斯、本片主人公罗杰·伊伯特和圣丹斯电影节之间错综复杂的旧缘。

1994年,史蒂夫·詹姆斯执导的讲述两个高中篮球运动员奋斗故事的纪录片《篮球梦》在圣丹斯电影节首映并获得观众票选奖,次年获奥斯卡提名,在2007年国际纪录片协会(IDA) 投票选出的“史上25佳纪录片”中位列第一,奠定了史蒂夫·詹姆斯在美国纪录片界的地位。2014年,圣丹斯电影节专门举行了《篮球梦》20周年重映。除了向经典致敬外,圣丹斯对于自己选片水准的骄傲也不言自明。

二十年前,《篮球梦》在圣丹斯首映之后获得了美国影评人广泛的赞誉,罗杰·伊伯特是其中最坚定的支持者,称该纪录片为他一年中看到的最好的电影。巧的是,伊伯特在1994年评《篮球梦》时第一段结尾写道:“It gives us the impression of having touched life itself”。当罗杰·伊伯特二十年前写下这句话时一定不会想到,十几年后他会把《Life Itself》用作自己回忆录的标题;更不会想到整整二十年后这位受到他盛赞的导演会以《Life Itself》为名拍摄一部关于他的纪录片。历史有些细节总是这么有趣。

2013年6月3日,在罗杰·伊伯特去世两个月后,伊伯特基金会(Ebert Foundation) 和圣丹斯学院共同宣布设立“罗杰·伊伯特奖金”(Roger Ebert Scholarship),资助六位青年影评人参加2014年圣丹斯电影节 。我的一名好友有幸入选,10天的电影节中他们被邀请参加一系列的放映、宴会、工作坊和业内派对。罗杰·伊伯特的遗孀查姿·伊伯特(Chaz Ebert) 作为伊伯特基金会的管理者也亲自出席了所有活动。除了我朋友是洛杉矶本地人之外,另外五人都来自电影文化稀薄的美国小城,这次电影节之旅对于他们的影评生涯无疑意义深远,这个项目也是对罗杰·伊伯特精神遗产的最好的纪念和传承。

这里面有几个有趣的时间截点,引发了我一些个人猜测:2013年6月伊伯特圣丹斯奖金设立;圣丹斯电影节征片9月截止,是时纪录片《人生如戏》远未完成;入围结果12月公布,《人生如戏》入选竞赛单元;2014年又恰逢《篮球梦》圣丹斯首映20周年。这不禁让人猜测,史蒂夫·詹姆斯和他的纪录片《人生如戏》是否会因为伊伯特和《篮球梦》的因素受到了圣丹斯选片委员会的照顾。这么说并不是质疑圣丹斯选片的公正性。更何况,和田径比赛不同,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本就难分出高下,电影节也不是高考或者奥林匹克。每个电影节的选片,都是综合多种因素的考量,这也正是电影节策展的有趣之处。

当然,从电影本身的制作水平来说,这部纪录片入围圣丹斯不需要任何“照顾”。《人生如戏》是一部手法非常传统的人物纪录片:和拍摄对象保持足够距离的观察式镜头,构图精准的人物采访,照片、剪报、和录像的混合使用,一切都如教科书一般规范。纪录片形式上的相对保守让我有些许的失望,但是不得不承认史蒂夫·詹姆斯把这种八股文般的纪录片拍摄模式运用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人生如戏》作为纪录片有很多的先天优势:罗杰·伊伯特三十年的电视主持生涯留下了大量的视频资料;他那本同名回忆录就是这部纪录片的天然剧本;一直视罗杰·伊伯特为伯乐的马丁·斯科塞斯亲自担任本片监制。但是,有了这些优势并不代表这是一部容易拍的纪录片,也许只有史蒂夫·詹姆斯这位伊伯特欣赏的导演才有特权在他人生的最后旅程用镜头记录下那些医院里的私密画面,而这段故事正是片中最震撼也最能反映伊伯特性格的部分。作为纪录片老兵,史蒂夫·詹姆斯让这部影像回忆录超越了人物本身,以罗杰·伊伯特与亦敌亦友的搭档吉恩·西斯科的故事折射友情,以罗杰·伊伯特和查姿·伊伯特的故事讲述爱情,以伊伯特的一生阐释电影的魅力和生命的力量。所以,即使是从未听说过罗杰·伊伯特的观众,也会被这部纪录片深深打动。

单以个人喜好而论,《人生如戏》可能排不到今年我看过的纪录片中的前三。但是罗杰·伊伯特作为美国家喻户晓的影评人,他的影评和节目影响了美国甚至全世界的几代影迷。奥卡斯金像奖投票会员中很多人也是伊伯特的忠实读者或观众,在他们投出那一票时,或多或少都会加上一些情感分数,再加上这纪录片极高的制作水准,《人生如戏》必是明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的最有力竞争者 。

关博

就读于南加州大学传媒学院, 担任西宁FIRST青年影展的国际选片人

Recent Posts

在她的时间中:香特尔·阿克曼(CHANTAL AKERMAN)访谈

在我这里,你会看到时间流逝。并…

1 月 ago

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一个摄影记者

斯坦利·库布里克不断制作出一部…

1 月 ago

艰难的归途:阿克曼的影像之旅与情感探索

“当别人用我的名字和姓氏谈论我…

2 月 ago

《让娜·迪尔曼》,世界上最好的电影

这个令人惊讶且备受争议的评选激…

2 月 ago

从《学徒》里找到特朗普成功的秘诀

影片的结尾旨在显示,到1980…

2 月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