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為了生計,還是必須多看一些不是自發想看的影片,並且還要花點心思寫這些片;使得能花在自己想研究的課題上的時間當然非常得少。再說,我也想寫一兩篇書評也賺點稿費,但那無疑是更花時間的工作。
無論如何,居無定所加上工作難尋,令我心情煩躁定不下心來。所以看片量勢必銳減,且寫作品質也不高。以下還是試著擠出一點垃圾文字,是可以閱後即刪的東西。反正,月度推薦於我來說本來就只是時效性文章,瞥過就好了。
基於前述情況,我也就不多寫了,下面的本月(2011.02)月度推薦請各位有興趣者抽空閱讀吧。我還有像《大笑江湖》、《新少林寺》、《破處女王》等等影片等著我啊…
—— 肥
BTY,對我的近期遭遇回了信或在豆瓣上寫文安慰我的朋友們,你們的聲音我都接收到了,如果沒有回信,真的是因為還沒有時間一一答謝你們的關心,但我都有感動在心裡的。而且,我也會繼續加油的。
原本希望寫篇整個月的觀影回顧,不過剛回來卻遭逢顛沛流離的生活,根本看不了幾部片,這其中還少有是「很專心」看的。所以為了藏拙,還是經挑幾部無法不提的片。幸好,還是老話一句,「在精不在多」,這個月還真有非常驚喜的收穫。
可以看的片,包括史柯塞斯(Martin Scorsese)的近作《隔離島》(Shutter Island)(6/10),算是後知後覺吧,或者說對老馬近期作品一直沒有太激烈的感覺,以致於這部被朋友稱「從一開始就知道它要玩什麼」的影片一直被束之高閣。然而影片的重點不在知道它會演什麼,而在於過程,看過的人應該會同意。再說,誰又能提出有力的證據來說服人到底影片是怎麼一回事,甚至就算編導自己跳出來解釋也不見得能服人。從這點來說,這部影片還是比較有「智慧」一些。總之,場景被設定在這隔離的孤島本身就強化了這種幽閉的焦慮。只是,我們當能說這是一部「影迷作」,而史柯塞斯也無意透過它來強調他自己的資深,只消將「卡里加利」式的邏輯結合起自然主義的壯麗就夠了,而這兩種源於1910年代的電影風貌算是穿越60年代的形式來到21世紀初期的樣板,要說起來,也就是現在的時代想像,若是,也真叫人擔憂的。
煩亂的心思還是多看上幾部動畫片有益身心。不過若抱著朝拜宮崎駿的心態來看米林的《借物少女艾莉緹》(借りぐらしのアリエッティ)(6/10)無疑要有點小失望,這樣一部插畫式的小作品顯然不適合拿宮崎老爺的「大」作品來比較;再說一邊要建構片情還要顧及一些討好元素(就像《千與千尋》(6/10)中做的那樣),還要結合起大敘事體,總是比較吃力。再有,為一系列童貞文學濃縮於此,本來就要丟失一些東西的。不過它確實非常適合在炎夏的某個片刻拿來轉換一下心情用,反正它本來就是夏天上映的(在日本)。倒是吉哈(Jacques-Rémy Girard)的魔幻作品《米芽與米咕人》(Mia et Migou)(7/10)更接近宮崎的美學,反正也很難說他沒有受到這位風行全世界的日本人影響。近幾年法國商業動畫已經多有亮眼成績,不管引自哪裡的題材,似乎都能找到相應的呈現風貌。且幾乎都能不費力地深入人心;倘若關注度不夠,那也只是通路問題。
然而本月觀影最大的興奮是來自以下兩部影片。一部是早就獲得一致好評的《幻覺師》(L’Illusionniste)(9/10),雖說導演的前作(6/10)已經為世界商業動畫界丟下一顆巨大的炸彈,但那個不見得人見人愛的故事很可能是出自於把人們嚮往的巴黎代之以真實巴黎的那種陰鬱與灰色覆蓋,使影片從內容到外觀都令人有窒息感。但這次的題材或在我看來更適合他那羅德列克式畫風,只是題材本身又過於菁英化,我們很難確定是否在法國本土能掀起如想像中的高潮。無論如何,導演倒是真切地向他自己的美學源頭獻上最具體的致敬。達地的形象太適合這個角色,而他自己也深知,所以這也是為何愚若要比郵差豐梭瓦來得成功;唯獨這個幻覺師不如愚若的天真和樂觀,所以修梅(Sylvain Chomet)無意製造第五部愚若影片,卻有意無意製作了一部關於達地的傳記動漫,且一切盡在不言中。
假如說《幻覺師》還因為在某種程度上太貼近我近一陣子的自身心情而深深打動我,那麼《無名之人》(Mr. Nobody)(10/10)這部似乎非常少見於各類2009年度榜單的「大作品」才真是本月最豐收的觀影過程。月初看的那部1953年版的《世界大戰》(2/10)只不過是拿一部長片來講一個小「理論」(並且史匹柏的重拍(1/10)不管內容還是形式也一點長進都沒有;還不如波頓那個也講很簡單推論的《星戰毀滅者》(4/10)),看《無名之人》就像在讀一部理論鉅著,好比剛買到的《千高原》那樣。它或可說是一部以電影來圖解《相對論》的試作。導演也一點都沒有避諱在影片中灌注這種野心。基於這個理由,這部夾議夾敘的影片或能讓愛森斯坦、德萊葉跟阿斯楚克興奮得想從墓中爬起;亦可讓雷奈或高達等人安心退休;更不用說靠邊站的人有多麼大一串。只是我們還期待能看到更少妥協的樣貌,以及期待凡多梅爾(Jaco van Dormael)拍出更「自在」些的影片;但無論如何,若當代電影是這樣,我們仍會寬慰還有這樣的導演存在,即使他的拍片生涯也一樣不順遂,就像過去許多已經成為大師的人一樣遭遇,這或許就是背負大師頭銜的代價。
View Comments
The kids science games short article is absolutely one of
the best i have read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