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Reviews | 评论

《出埃及记》:斯科特的敷衍之作

雷德利•斯科特执导的这部最新史诗大片,有个副标题名为 “众神与诸王”;不过, 看完电影后,个人觉得题为“空洞而散乱”,可能更恰当些。

《圣经•旧约》中摩西的故事,即使不是教徒,应该也有耳闻。对于影迷而言,更不陌生;除了有1956年经典的《十诫》,梦工场1998年的动画片《埃及王子》,说的都是同一故事。对于这样一个大部分观众都耳熟能详、且被多次改编的故事,翻拍的价值在于推陈出新;观众都会好奇:新版有何独到之处,值得花大力气重拍?

应当说,斯科特还是有些想法的,至少在文本层次是如此。他掌控下的摩西故事,虽然大体上遵循了《旧约》“出埃及记”的情节框架,但在一些细节设定、以及角色心理动机和行为表现方面,加入了更适合现代人观赏或理解的内容。比如,影片中的摩西,不止是和埃及王子情同手足,还被刻画成极富军事天赋的善战将军。这就为他后来能成功带领犹太人、战胜法老的追击打下逻辑基础。

在塑造角色性格上,斯科特镜头下的人物很平实,没有历史剧常见的拿腔拿调。这样做的好处,是能让观众更快地入戏,而且尽快建立起对角色的认同感。事实上,影片的前三分之一,给人的感觉不像是一部圣经故事;那种因为涉及到王位继承的而变得很微妙的兄弟及父子之情,都与斯科特前作《角斗士》有更多相似之处。加上此前影片的宣传都是以法老和摩西为重点,让人错以为斯科特是要拍又一部“双雄”片——通过昔日兄弟因信仰不同而反目的角度,来演绎经典的故事。

不过,那样就和迪士尼的《埃及王子》太相似了。不知是否考虑到这一点,对于摩西与法老关系的变化,斯科特处理得颇为急躁,甚至不惜采用跳跃性极大的剪辑,以牺牲角色心理动机变化的连贯性,来摆脱经典故事内容的影响。

从影片大部分内容与表现手法来看,斯科特更感兴趣的,是摩西这个角色:他在整个事件过程中,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影片最有意思——可能也会让虔诚教徒们异议最大的——是将摩西塑造成一个疑心派,或者说并非一直对“上帝”死心塌地的死忠信徒。片中的摩西,一方面越来越认同与犹太人之间的联系、直至最终决定成为他们的精神与行动领袖;另一方面,他在惩罚埃及民众的量与度上,与上帝有不一致意见,甚至发生争吵。

联系到斯科特本人并非教徒,个人觉得这是导演将自己的意识带入了人物塑造。摩西对上帝极致手法的质疑,其实是代表包括斯科特在内的广大非教徒的看法。不管这种看法对教徒而言是否有辩驳的价值,这种存疑本身,至少表明斯科特此次是想要有所表达,而非仅仅以最新的技术条件去包装一个一成不变的故事。

可惜的是,斯科特并没有为他的主人公找到一条既能为现代人读解、又符合圣经故事框架的连贯心理轨迹。尽管克里斯蒂安•贝尔的表演一如既往地投入,摩西这个角色,还是给人以碎片化的感觉。他的经历,如同《圣经》中那般被裁剪成几个重要的段落,在段落内部可能有比较清晰的可以把我的性格,但段落之间的跳跃度比较大,无法提供最关键的完整而连贯的心路历程。缺乏这一点,片中的摩西依然令人觉得不可捉摸,但又不是宗教典籍中那种可以膜拜的神秘,最终给人以塑造不完整的感觉。

由于将戏份大部分集中在摩西这个角色身上,新版《出埃及记》中的法老形象也很苍白。而从选角及演员的实力来看,由乔尔•埃哲顿扮演的这个角色,是应该有更多表现机会的。可让很多人意外的是,剧本对他所扮演的法老的设定极其潦草,本来可以是势均力敌的有力角色,最后变成连刷存在感都变得滑稽可笑,这让影片的对手戏张力大大下降。

即使在有限的银幕时间里,这个法老也被设定得只有动作而没有思维。在《圣经》故事里,法老的形象可以简陋到极致——他反正只是作为上帝谴责的对象而存在。但在电影中就不能如此,观众欣赏电影的过程——特别是像《出埃及记》这种还是以叙事和塑造人物为中心的作品——也是与片中角色进行交流的过程。可片中法老的角色单薄得经不起交流,更糟糕的是,他的背景故事偏偏又需要有个复杂的心理轨迹来支撑;这种反差越到后面越强烈,可始终没得到解决。

按理说,这不应该是斯科特的水准——《角斗士》中骄纵的罗马皇帝就刻画得比较成功。个人猜测,这可能是他一开始有不同于经典演绎的想法,但在执行过程中,发现会偏离圣经故事很远,所以只能草草抛弃戏剧性而回归宗教叙事范畴。联系到斯科特在采访中,曾大谈融资筹拍的不易,也许这种种不完满,真有非创作因素上的压力。但作为对比,今年另一部改编圣经故事的电影《诺亚方舟》,在提供耐人寻味的主角心理轨迹方面,就做得非常成功。

即使抛开细节上的考虑,影片整体的诉求也值得探讨。

斯科特其实是很有想法的导演,也许他现在的电影,不如上个世纪作品有明确的表达欲望,但绝不该止于单纯的呈现。而且,他也并非怕惹事的人,像《出埃及记》可能涉及的宗教与民族问题,在其前作《天国王朝》中也同样敏感。虽说后者也不完美,但至少能从中感受到很饱满的激情;而《出埃及记》给人的感觉,仅仅就是讲完故事就好了,编导没有一点点暗示让人多思考点什么;更何况,故事本身也讲得很散漫,好多设定都显得缺乏细致思量。

这点也可从诸多配角的糟糕表现看出来,比如西格尼•韦弗与艾伦•保尔的角色完全没有存在感,本•金斯利的角色则完全没有任何发挥,尤其在影片后半段处于行尸走肉般的游走状态,连在镜头前出现都令人觉得莫名其妙。以本片编剧队伍的强大、及斯科特的能耐,填充、丰满这些配角,让他们的存在与主角发生更多、更合理的互动,是完全可能的。可在目前的成片里,看不到一丝这样的努力。他们的存在,仿佛仅仅是因为《圣经》故事里需要他们露脸,而非编导看到、并设计好了他们存在的艺术价值。

影片唯一能让观众稍微振奋点的,是其视觉表现。比如提到“出埃及记”就不能回避的“红海分波”,在当今无所不能的电脑特效辅助下,巨浪的表现在大银幕上的确令人叹为观止。但作为老电影迷,个人也还有点小小的不满:在斯科特的“摩西分红海”版本里,最神奇、最关键的“分海”场景,却以另外一种方式表现了。可能斯科特是出于更真实性的考虑,但前面“十瘟疫”之类得神迹都已事无巨细地表现清楚了,“分海”这么有看头的场景居然被弱化,对抱着“看大片”心理的观众而言,恐怕也是不小的失落。

而且,视觉刺激再强烈,也只是一时的兴奋;两个多小时的叙事电影,终究是需要强有力的戏剧架构和人物表演来支撑的。很不幸的,在《出埃及记》中,笔者看到的是通篇漫不经心的敷衍。即使在饱受争议、漏洞百出的《普罗米修斯》,斯科特也是能让观众和影迷嗨起来了的;《出埃及记》则更多让人意识到斯科特的倦怠与失控。斯科特是真的老朽无力了,还是老马偶尔失蹄?作为老爷子的粉丝,笔者更希望是后者;不过,老爷子用来证明自己“宝刀未老”的机会也不太多了,当更加珍惜才是。

【原载于《外滩画报》】

(编辑:小宇_小柯)

红袖添饭

非电影专业,非电影相关工作。蹲点米国帝都为接应英勇的人民解放军而作准备。看电影主要为怡情,顺便码字写些废话骗奶粉钱。《看电影》《环球银幕》《电影世界》《大众电影》《中国新闻周刊》、网易、时光网、搜狐、腾讯、凤凰等诸多媒体都被骗过,目前正以凌波微步逃避各方人马追杀ing。

Recent Posts

在她的时间中:香特尔·阿克曼(CHANTAL AKERMAN)访谈

在我这里,你会看到时间流逝。并…

4 周 ago

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一个摄影记者

斯坦利·库布里克不断制作出一部…

1 月 ago

艰难的归途:阿克曼的影像之旅与情感探索

“当别人用我的名字和姓氏谈论我…

1 月 ago

《让娜·迪尔曼》,世界上最好的电影

这个令人惊讶且备受争议的评选激…

1 月 ago

从《学徒》里找到特朗普成功的秘诀

影片的结尾旨在显示,到1980…

1 月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