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rlin2015】《电子云层下》:越争议越有戏

继泰伦斯-马力克《圣杯骑士》之后,本届柏林第二部催眠大片出现了,俄罗斯导演小阿列克谢-日耳曼的《电子云层下》即将成为又一枚分化阵营检验友情的标签。好不好?爱不爱?装逼还是大师范?这部超现实主义作品必然要面对两极分化的评价和解读。

俄国革命100年后的2017年,天地间只剩下冰雪和浓雾,神情麻木的人们行走在这个衰落的世界,四处散落着钢精和水泥,废弃的摩天大楼,各种材质的巨大雕塑。在这个似乎被遗弃的世界,只有蛛丝马迹能寻到昔日的文明繁荣,我们不知道它发生了什么,也不知道它将来会如何……

影片的七个章节如同同一主题下的七幅油画,主体各不相同,色调、运笔却十分一致,细节处有巧妙关联。主线故事是一座废弃建筑工地主人的女儿萨莎,在父亲去世后返回家乡继承遗产,她无法接受父亲离世,周围的人却在一遍又一遍地对她说“你的父亲几乎是个神”,她对这一切、包括这片曾经要被买走的工地感到无措,即便是坐在巨大的列宁雕塑那直直伸出的手臂上,她也无法找到方向—-和那些经历过繁荣又失去一切的人们一样。另外的章节里,面部有胎记的建筑师,捧着收音机到处寻找电池的亚洲人,皇家庄园的导游,他们都与这片土地有或多或少的联系,而我们又找不到那根明显的牵扯。他们就像游魂,断去了文明的牵引,本能地游荡在发源地周围,不知来路,没有去处。

影片非常容易让人联想到小阿列克谢的同胞安德烈-萨金塞夫去年在戛纳获得最佳编剧的《利维坦》:同样冷静的镜头语言,冷色调和大量隐喻。《利维坦》最终拿到最佳编剧是有道理的,它有一个简单清楚的故事,故事本身有戏剧张力,对“强拆”的反抗换成任何一个情节放在任何一个国家都具备让观众理解的最基本语汇,在此之上,影像和隐喻才成为揭示俄罗斯当今社会现实,完成深层思考的工具。《电子云层下》虽然也有一个基本故事,但几乎没有传统的戏剧特点,人物之间、情节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这让情绪和隐喻变得尤为重要,然而理解它们也更为困难。在这里,分歧就已然出现,那些在每个章节里都出现的不同雕塑和不同乐器,对有些人来说是妙趣横生的智力游戏,享受着在导演用精美画面和音乐构建的迷宫里找出头绪的乐趣;对另一些人来说,这些是矫揉造作的影像符号,是导演强加于观众的概念。对电影语言的评价也存在两种观点,其冷峻工整的画面、白蓝灰的完美配色带给喜欢它的观众无尽意境和韵味,讨厌它们的人会觉得那些无处不在的长焦镜头无比造作,为了画面而画面完全没有意义。

这些评价与当年马力克的《生命之树》多么相似,媒体场观众有睡过去的,有早早离场的,也有结尾毫不吝啬给予盛赞的,这几乎一模一样的境遇,再加上今年柏林电影节竞赛单元太过无聊,《电子云层下》这样有争议的影片搞不好就是今年的金熊。

帼杰

旅法影评人,曾经应邀为国内多家门户网站担任国际三大电影节特邀影评人。

Recent Posts

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一个摄影记者

斯坦利·库布里克不断制作出一部…

19 小时 ago

艰难的归途:阿克曼的影像之旅与情感探索

“当别人用我的名字和姓氏谈论我…

4 天 ago

《让娜·迪尔曼》,世界上最好的电影

这个令人惊讶且备受争议的评选激…

1 周 ago

从《学徒》里找到特朗普成功的秘诀

影片的结尾旨在显示,到1980…

2 周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