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片名可能让人产生错误的期待,以为影片会有不少暴力镜头。然而,全片看下来,不仅暴力画面很少,就影片的主旨而言,其实是反暴力的。
不过,这种感受,不到影片最后一刻,是难以放心总结的。影片缓慢而稳定推进的故事,逐步积累起来紧张,让观众始终有一种“何时能宣泄”的悬念。可无论是主人公、还是影片的整体氛围,直到最后都没有爆发,编导以另外一种方式,完美地终结了悬念,也将观众的期待化为满足。
如今的好莱坞,即使在所谓良品叠出的颁奖季,也难得见到如此精致扎实的故事,和回归经典的表现手法。这种外表朴实、内里矜持的精英范,在一个注重“眼球效应”的时代,可能没有太多的观众缘;但只要能静下心来欣赏,影片那不疾不徐的节奏所释放的韵味,会比大多数“冲奖”电影更耐品,也更值得品。
【时代变迁之缩影】
影片的主线故事并不复杂:主人公是纽约当地的中型企业主,他想买下一块理想的地来扩展自己的生意;定金已交,他只有一个月的时间筹齐剩余的150万美元来完成交易。可是,来自竞争对手、地方检察官的压力,让他一下子失去了最重要的资金保障,再加上家庭及公司内部成员的不齐心,这位已看到新台阶曙光的资本家,突然发现面临进退两难的困境。
乍一看,这是一个很寻常、甚至有点闷的商业题材;不过,加上时代及主人公所处行业及个人背景之后,一切都变得趣味盎然起来。按片首字幕的提示,影片故事发生的1981年,是纽约历史上犯罪率最高的一年;随着剧情的发展,观众也会逐渐了解到,原来主人公所从事的行业,以及他个人的家庭背景,都有些灰色、甚至是黑色的阴影。“家族生意”这种调子影迷很熟悉,那其实是《教父》等经典黑帮片的氛围。
可是,还没等影迷兴奋起来,编导就跟他们开了个玩笑:《至暴之年》并非燃油运输行业版的《教父》,主人公所面临的考验,并不能像迈克尔•柯里昂那般凭借杀戮即可上位;在影片描绘的错综复杂的环境中,主人公仍然想用完全合法的手段渡过难关。以这点而论,《至暴之年》简直是部“反《教父》”片。
若隐若现的大时代背景,以及角色身份设定,让本片散发经典黑帮片的况味;以主角的行事风格与逻辑,乃至他所从事行业的特殊细节而论,影片又多少让人感到新奇。熟悉的情境,与陌生的行为逻辑之间,形成鲜明的对照,让人忍不住好奇编导会如何将这出戏唱好、演完。
在全片大部分时间内,剧情格局仅限定在主人公所接触的特定人群,但他的故事显然有更广泛的意义。作为至暴之年的1981年,换个说法,就是“最后一个混乱的年头”。说白了,那是混乱走向秩序的分水岭,它给主人公生意全盘合法化、扩大化提供了一个台阶,也暗示着燃油运输这个行业,已不再能按旧的灰色规则运行,必须像主人公自觉行为那般改头换面。
有意思的是,虽然主人公的移民身份,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对应《教父》《疤面煞星》等经典黑帮片的熟悉背景,但本片凭借主人公独特的执着,也暗示着像他那样的新时代移民,作为一个整体,必须以更符合法制规则的方式,融入美国社会;像迈克尔、汤尼那种靠暴力加持、打出一片天地的做法,在新时代至少是不提倡的。往更大里说,美国的民主法制之路,从建国始就不断修缮,应当说早在1981年之前就已健全。但条文的完备,并不等于社会心态的同步。只有当像《至暴之年》的主人公一样,能主动将自身行为纳于法规体系下,法制社会才能真正形成。从这个意义上说,《至暴之年》是时代变迁的一个缩影,也是一个寓言。
【熟悉而又陌生的美国梦】
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作为时代缩影的本片,虽然故事格局不大,但编导通过巧妙编排人物关系,不仅形成错综复杂的网络,还通过不同人物背景设定,以及与主人公交互方式的差异,来展现转型时代的社会群像。而这种人人都有戏的群像展示,增添了电影的剧情魅力。
处于剧情核心地位的主人公夫妻,其关系就很耐人寻味。影片开始时,貌似女强男弱,但到后来则形势逆转。这种转变不仅仅是因为故事发展造成男主角表现更突出,而是通过更多细节,反映出丈夫原本在妻子心目中的地位。更有意思的是,这种关系与影片主题紧密相连:女主背后家族看好、放心主人公,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对他能看清时代风向、从而能更好地发展壮大家族生意和保护家庭。
这个家庭虽然有其特殊性,但在很多方面又和千万家庭一样,比如他们的吵架,和源自深层认同的“知根知底”;即使抛开剧情大环境,也颇具欣赏价值。相对而言,杰西卡•査斯顿气场更强,但有时候感觉稍微用力过猛;奥斯卡•伊萨克则值得更多肯定,终于露出干净帅气脸型的他,在好几个场合都令人联想到《教父II》中的阿尔•帕西诺,但在另一些场景中——比如他对旗下推销人员做训练演讲时,他又能绽放自己独特的光芒。
女主角背后的家庭势力,在片中一直以影子的方式存在,在某些紧要关头,观众甚至有感觉接下来“岳父”就要以“黑道枭雄”的身份出来摆平一切——结果偏偏没有,编导就是爱这么调戏观众的期待,除了打破预期的趣味外,这样做多半还是为了呼应主题:既然老一辈代表的时代已经过去,他们秉承的行事方式也已过时,那么就让他们的身影也隐退在背故事景中好了。
那些给主人公成功之路“添堵”的势力,也被赋予了足够丰满的细节。比如重利轻义的银行家,色厉内荏的竞争对手,暗中算计却有明着提醒主人公的业内人士等,都有各自的精彩。更值得赞赏的,是那些戏份更少的龙套的意外表现,比如作为主人公借钱对象的家族企业女继承人,只有一个场景,就已尽显精明强干的气魄。更为典型的,是竞争对手公司雇来捣乱的司机,在桥头的追逐简直有黑色幽默的意味。略微可惜的,是受主人公照拂、却运气不佳的小老乡,其过火突兀的结局设定,让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发展轨迹有些脱节。
在回答小老乡的质问时,主人公阐释了自己的人生观,其实也是对于美国梦的一种表达。这种表达,和大众耳熟能详的表述有些差异;如果和更另类的一些阐述——如《夜行者》中主人公布道式地教导助手——作对比,会更有意思。
【师法古典之长】
人物、故事与表演之外,《至暴之年》的叙事与影像风格,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影片整体的手法是克制的,反映在视角的选择及剧情演进节奏等多方面。可如前所述,影片又非常注重细节的填充与丰满。这种反差能让观众始终保持足够的兴趣,编导貌似徐徐道来,却没有一个闷场之处。
本片的戏剧结构和戏肉的饱满性,都令人想起巅峰时期的西德尼•吕美特,台词与表演,都锤炼得妥当而不过分显眼。然而,当编导想要令观众激动时,他们又能充分调动视听语言,来营造紧张刺激的氛围。比如片中的两场追逐戏,都拍得动感十足,与影片的静态场景对照,形成生动有趣的变调。
全片最让人着迷的,还是其静态场景沉静的光影气息。在今年的颁奖季影片中,本片算是影像的风格化比较突出的,与《鸟人》那种以张扬外显为特点的风格不同,《至暴之年》是以内敛来反衬精致。如果仔细留意片中不同场景中的人物走位,画面整体构图,以及布光设定,在考究程度上,是不输好莱坞经典电影的。而从某些室内场景——比如主人公参加业内圆桌谈判——的调度来看,编导有特意向《教父》致敬的用心,那些画面的色调、用光及镜头运动,可以说比姜文在《一步之遥》开场玩的,更得“一灯大师”戈登•威利斯之神韵。
无论是故事时间跨度,还是角色经营的“事业”,本片比之《教父》系列都小了不止一号;但难能可贵的是,《至暴之年》保持了足够开阔的胸襟视野,加上编导精当手法的配合,也营造出非同一般的格局。它所展现的回归经典之美,足以让有耐心的影迷沉醉其中。
【原载于《环球银幕》】
(编辑:小宇_小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