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Industry | 行业

【译】丹麦电影简史(1920-1929):北欧电影公司的衰落与德莱耶的崛起

1920年代期间,北欧电影公司(Nordisk Film)的经营每况愈下,它面临对手帕拉丁公司(Palladium)的激烈竞争,后者凭借喜剧组合“Fyrtaarnet og Bivognen”一举成名。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卡尔·西奥多·德莱耶(Carl Th. Dreyer)作为导演开始崭露头角。

丹麦电影简史(1896-1910):北欧电影公司的崛起
丹麦电影简史(1910-1920):黄金时代

战后危机:北欧电影公司(Nordisk Film)的衰落

苦于艰难的经济形势,加之公司无法找到满足当时观众欣赏趣味的艺术定位,北欧电影公司在1920年代的颓势一时难以遏止。

公司新一代导演中的领军人物是A·W. 桑德伯格(A.W. Sandberg)[1],他拍摄了大量根据狄更斯小说改编的电影,如《我们共同的朋友》(Our Mutual Friend/Vor fælles Ven, 1921)、《远大前程》(Great Expectations/Store Forventninger, 1922)、《大卫·科波菲尔》(The Love Story of David Copperfield/David Copperfield, 1922)以及《小杜丽》(Little Dorrit/ Lille Dorrit, 1924)等。他还执导了一部改编自丹麦经典小说的电影《旧日迷雾》(Mists of the Past/Fra Piazza del Popolo, 1925);以及一部马戏团题材的情节剧电影(由瑞典当红男星Gösta Ekman出演的偶像版)《小丑》(The Golden Clown/Klovnen, 1926)——翻拍自1917年由Psilander参演的同名影片。这部电影虽然获得了较高的评价,却并没有获得国际影坛的认可。

正是在丹麦电影的落花时节,年轻的卡尔·西奥多·德莱耶走上了导演之路。

《圣女贞德受难记》(1928)

大师之路:卡尔·西奥多·德莱耶

1912年,年轻的德莱耶还是个新闻记者,经人介绍进入电影界后,德莱耶最初是为北欧电影公司撰写字幕卡,后来担任公司的剧本顾问和剪辑师。他牛刀小试执导的作品是情节剧《审判长》(The President/Præsidenten,1919),讲述一位法官被迫审判自己遗弃已久的私生子的故事。他的野心之作《撒旦的日记》(Satan’s Book/Blade af Satans Bog,1920)讲述了四则故事,从四个历史时期探讨撒旦恶行。他最著名的丹麦默片是《一家之主》(Master of the House/Du skal ære din Hustru,1925),影片别具一格地讲述了一个普通人在当下的生活处境。德莱耶卓越的艺术企图心使得他去往不同国家进行影片制作,如瑞典、挪威等。他在德国拍摄了跟据赫尔曼·班戈(Herman Bang)小说改编作品《迈克尔的欲望》(Heart’s Desire/Michael,1924);在法国拍摄了自己的经典之作——《圣女贞德受难记》(1928),他用情感充沛、深入灵魂的特写镜头讲述了贞德被审判并殉道的故事。

德莱耶接着拍摄了《女吸血鬼》(The Vampire/Vampyr,1932)。这是一部私人投拍的法-德双语有声片,影片巧妙地融合了恐怖元素和诗意梦幻的摄影技法。由于随后十余年他的影片都票房惨淡,他被迫重操新闻记者旧业。直到1940年代末,他才再次拾起导筒,先是拍摄了纪录片《好妈妈》(Good Mothers/Mødrehjælpen, 1942),随后拍摄了故事长片《复仇之日》(Day of Wrath/Vredens Dag,1943)——一部讲述17世纪女巫审判的风格阴郁、剧情骇俗的情节剧。德莱耶在丹麦电影史上独树一帜:他有着在艺术上从不妥协、拒绝商业化的电影风格。1952年,他获准为哥本哈根的Dagmar theatre拍片,拍摄了《词语》(The Word/Ordet, 1955)——改编自卡伊·蒙克(Kaj Munk)探讨信仰与复活的舞台剧;以及他的最后一部作品《格特鲁德》(Gertrud, 1964),影片改编自20世纪初雅尔玛尔·瑟德尔贝里[2]的戏剧作品,讲述了“肉体的欲望和灵魂无法摆脱的孤独感”。在他生命的后三十年里,德莱耶不遗余力地筹备一部关于耶稣的电影——《拿撒勒的耶稣》(Jesus of Nazareth),剧本虽然完成了(并于1968年发表),但影片却始终未能投拍。德莱耶凭借自己在精神领域令人心悦诚服的洞见和有意为之的抽象手法,在电影史上获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Film, Flirt og Forlovelse, 1921 |©️DFI

大获成功的喜剧片:帕拉丁公司与“Fy and Bi”喜剧组合

在1920年代的经济衰退期,北欧电影公司面临来自劲敌帕拉丁(Palladium)的激烈竞争。帕拉丁电影公司发家于瑞典,从北欧电影公司挖走了著名导演拉乌·劳瑞森(Lau Lauritzen Senior)和当红演员Carl Schenstrøm,劳瑞森成就了瘦高Schenstrøm和矮胖哈拉尔德·梅德森(Harald Madsen)这对欢喜搭档——Fyrtaarnet and Bivognen(简称“Fy&Bi”)。

1922年起,帕拉丁就由丹麦人负责经营,而Fyrtaarnet和Bivognen两人几乎成为1920年代丹麦国宝级电影演员,他们拍摄的喜剧电影有:Film,Flirt and Film(Film, Flirt og Forlovelse, 1921)、Sun, Summer and Students(Sol, Sommer og Studiner,1922)、He, She and Hamlet(Han, hun og Hamlet,1922) 以及At the North Sea (Vester-Vov-Vov, 1927)。这两位喜剧演员也受到了国外观众的认可——他们在德国几乎家喻户晓,在英国和东欧亦是如此。随着有声片新技术的突破进展,这对组合只参演过一部大制作的影片——劳瑞森执导的名著改编作品《堂吉诃德》(Don Quixote,1926),该片在西班牙拍摄完成。

早期动画片的诞生:Robert Storm Petersen的动画电影

也是在这一时期,丹麦动画电影缓慢起步。著名艺术家、漫画家罗伯特·斯托姆·彼得森[3]制作了几部动画短片,如Gaasetyven(1920)和Peterog Ping Trylleri(1922)等。

1922年丹麦电影法

早期,丹麦将电影和电影院作为一个单独的娱乐市场纳入警察局和司法部的管辖范围。1907年电影审查制度开始建立,6年后政府开始掌管审查权。1922年,第一部影院法颁布,对电影票课以高达40%的重税。同时,电影放映许可制度也开始实施。经营影剧院需申请执照,实际上是为了方便政府的管控。电影放映许可证通常被视为一种艺术津贴。电影公司也可以获准经营剧院(即所谓的“制片许可证”)。1938年的电影法延续了这一制度,直到1972年新电影法颁布。

在默片时代,丹麦生产了大约1600部电影(包括短片和故事长片)和1000余部纪录片,其中有250部得以保存下来。

|译注:

[1].Anders Wilhelm Sandberg,1887-1938,丹麦导演、作家。代表作有:Barnehjertets Heltemod (1916)、 Klovnen (1917)、 Klovnen (1926)等。 [2].Hjalmar Söderberg,1869-1941,瑞典小说家、剧作家、诗人、新闻记者。他擅长透过“都市漫游者”的目光审视斯德哥尔摩,刻画情场失意者和忧郁的人物,被誉为瑞典文坛上堪与泰斗奥古斯特·斯特林堡比肩的剧作家。《格特鲁德》以其女友为原型,剧中有名言“我始终相信肉体的欲望和灵魂中不可治愈的孤独感”。 [3].Robert Storm Petersen,1882-1949,丹麦漫画家、动画导演、插画师、幽默家、演员、画家,以笔名“Storm P”著称于世。他一生创作了6万余幅漫画,还留下大量短片故事和童话作品。他在默片时代出演过几部影片如Røverens brud (1907), Mordet paa Fyn (1907) 和Fange nr. 1 (1935)等,他在1920年制作的影片《三个小人儿》(Tre små mænd/Three Little Men)是丹麦影史上首部动画电影。

|英译者:Daniel Sanders 汉译者:keyloque(微博@keyloque)校对:一个Delpy @迷影翻译

Peter Schepelern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副教授,国际上最为著名的丹麦电影学者之一,是新丹麦电影、道格玛95和拉斯·冯·提尔的研究专家,在上述领域出版了一系列著作,被翻译成包括英语、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捷克语和中文等多国语言。

Share
Published by
Peter Schepelern

Recent Posts

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一个摄影记者

斯坦利·库布里克不断制作出一部…

1 天 ago

艰难的归途:阿克曼的影像之旅与情感探索

“当别人用我的名字和姓氏谈论我…

4 天 ago

《让娜·迪尔曼》,世界上最好的电影

这个令人惊讶且备受争议的评选激…

1 周 ago

从《学徒》里找到特朗普成功的秘诀

影片的结尾旨在显示,到1980…

2 周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