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还记得第一部《终结者》(1984)中的情节,或者你早忘了——阿诺·施瓦辛格饰演的第一个终结者被从未来派回来追杀康纳的妈妈。这个任务失败了,小康纳顺利降生,于是在《终结者2》中,两个终结者从未来穿越了回来:他们一个是好人,由施瓦辛格扮演,他负责保护康纳;另一个是坏人,由罗伯特·帕特里克扮演,他的任务是杀死康纳。
你可能会想,这些从未来穿越回来的机器人应该能意识到,他们的任务完全是徒劳的;因为康纳后来变成了人类抵抗运动的领袖,所以他们追杀康纳的任务是铁定要失败的。但是这种逻辑矛盾却被《终结者2》忽略掉了,与此同时,影片还忽略掉了更重要的一点:如果确实如影片结尾所言,创造终结者所需要的电脑芯片都被摧毁了,那么世界上就应该从未有过终结者——所以这些机器人都是哪来的呢?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科幻片都在类似这样的逻辑矛盾上大做文章,但是《终结者2》比较明智——它干脆不管这些复杂的东西,转而将重心放在发展现实情节上。在电影里,康纳是个野孩子。他由养父母养大,因为他的亲生母亲被关在精神病院里。大家都以为康纳的妈妈疯了,因为她不停地警告人们一场核灾难将要爆发。
从影片开场的追车戏开始——小康纳骑着一辆摩托车躲过了T-1000的追杀——《终结者2》就在建立小男孩与正派终结者之间的亲密关系。不久之后小康纳甚至发现,施瓦辛格饰演的终结者可以听从他的指令,所以他命令这个帅爆了的机器人不得索命。这样一来,传统施瓦辛格电影的画风就被改变了;这部电影不再横尸遍野,施瓦辛格的角色开枪只是为了恐吓或者击伤对手。
对于一个小孩来说,有个终结者当宠物是很好玩的事情,这也是卡梅隆和 Wisher 联合创作的剧本中的一个绝妙点子。施瓦辛格成了小康纳的父亲形象,康纳从来没见过自己的生父,因为——就我所知——他的爸爸是从未来穿越回来的。剧本中另一个很妙的地方是刻画了终结者的情感缺失,就像《星际迷航》中的斯波克一样,他不能理解为什么人类会哭。
施瓦辛格的天才之处在于,他总能找到那些能够发挥自己的身材与声音特性,而非削弱他的这些个人特色的角色。这里,他是一出剧情片中的正角——当然这部电影也有喜剧元素,比如当孩子让他笑一笑、不要总用机器人的口吻说话的场景。
在男孩的妈妈逃离了精神病院后,他们三个人合力打败了反派T-1000,边打边临时组建了一个有些违和,但同时又十分高效的家庭组。
上面那些都发生在故事层面,与此同时,影片在视效方面也完成了一次自我超越。这部电影里有传统动作片都会有的追车戏、爆炸戏和打戏,当然,它们非常精彩,但人们真正记住这部电影,是因为它对T-1000的刻画。这个机器人是用一种新研发的液体金属制成的,这就意味着他是打不死的。朝他开枪,你能在他身上打出一个大洞,但这个洞马上就会闭合,接着这个机器人就又重返战场了。
这些场景是乔治·卢卡斯成立的视效公司——工业光魔公司——的杰作。工业光魔公司在《深渊》这部电影中测试了T-1000的原型。在《深渊》中,一个海底基地受到了某种生物的攻击,这种生物的身体完全是由水构成的。
创造液态机器人视效的关键在于用电脑对动作进行合成,然后再用程序为它上色,并赋予它故事需要的质感——具体到这部电影而言,就是给它液体水银的质感。随后,电脑合成的画面会与真人演员的表演衔接起来:T-1000从亮闪闪的液体变成有形的人,从视效过度到演员本身。
但如果角色本身不够立体的话,上面的所有努力只能沦为一次练习。可帕特里克扮演的T-1000是个非常了不起的反派角色,有着十足的运气和温和的外表。他最可怕的地方在于他是无法被消灭的;你使尽浑身解数也不会让他乱了阵脚或者退缩。他把自己收拾好,就又起来继续工作了。
而我认为,任何一部动作片成功的关键,都在于有一个出色的反派。
《终结者2》就有这样一个出色的反派,同时它还有一个迷人的男主,一个刚烈的女主,和由福隆饰演的勇敢积极的小男孩。因为有批评认为,目前电影中的暴力镜头过剩,因此本片的主创们降低了终结者的血腥程度。但我想,没有人会因此就认为这部电影的动作戏不够精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