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为这部片站街营销的意思,只是纯粹从女性观众角度谈谈观后感。有那么多“囧”系列的粉丝和港产电影、粤语老歌的粉丝站街,本文一定不会得罪你们。
凭心而论,这是一部很称职的商业片,编导演合力讨好观众的喜剧片,这还是一部为港产片影迷、歌迷制作的怀旧电影,制作上对市场和观众的诚意十足。
只是很想讨论下影片提出的婚姻、男女关系的话题。
看到徐峥先是在大巴上发表青春梦不死的理想主义宣言,接着在医院跟势利眼的岳父一家翻脸摊牌鱼死网破,稍稍有些敬意,结果大结局时徐峥说给小蝌蚪找到了家,先前那些话都白说了么?
想想这样处理也挺真实的,大多数人最终选择妥协,回到原来的轨道。连某党报都曾在某年某月某日振聋发聩地号召国人:不折腾。三个字背后多少有些不甘心的味道。
为什么会先是纠缠于初恋,过后又妥协?男人真是纠结的动物呀!我特别想理解一下这段“心路历程”。
和这些年中国新出来的一批小妞儿电影里的女性不同,中国男人形象仍然是在高压之下的焦虑症患者。城市化后的70、80后中国女性对于独立自由的渴望和行动力远超上一代女性,她们返璞归真追求自我,有很多事和很多角色:读心灵自助书籍、健身房里练成女汉子,周游世界做背包客,职场上成为骨干精英,但是另一端男性的境遇和人生选择却没有太大变化,很少有成年男性高举着“自我成长”的标志牌示人,他们仍然活在旧时代的评价体系下,他们比女人更需要权力和财富赋予自己尊严,需要成功者的光环,需要传统形式的家庭令自己体面,生活在世俗社会的比较中,压力极大。你看徐峥那副紧锁的眉头,很能代表中国男人们的普遍状态:挺不快乐,挺不容易的。
好吧,那必须给心灵找到出口。《心花路放》里让男人们找找艳遇,谈谈非分的恋爱,《港囧》就让徐峥做一次纯情的中年大叔,仍然念念不忘于青春时代的女神,被“著名倒插门女婿”的标签压得毫无尊严,爱情是他平凡生活中的英雄梦想。于是杜鹃演的女神般的画家翩然出场。
我个人觉得:对初恋还耿耿于怀的男人也够小肚鸡肠的,这么多年过去了,没找到新的兴趣点吗?还能不能愉快地打电游、玩儿越野、打高尔夫打网球?这些都比初恋有意思多了。
好吧,有人骂我不懂人性。男人的焦虑你们女人真是永远不懂。
就是那部分敏感地带的焦虑,这由男人生理构造决定,我无法体会。“初恋图腾”来自男性对自我青春时期的怀恋,是怀恋那个青春期时很厉害的自己,和初恋对象的关系不太大。普鲁斯特说:“爱情的本质在于爱的对象本非实物,它仅存在于情人的想象之中。”
电影如果顺着初恋写下去必然导致政治不正确,于是编剧帮们合力开始了对剧情的挽救,合力劝说徐峥、劝说大多数大叔们不要再折腾啦!
劝说路线如下:
先是要颠覆一下女神。女神是自由画家,她有好多的男朋友,照片都贴在墙上,徐峥一看,原来哥不仅不是唯一,而且还有56个竞争对手,哥又胖又光头,和外国帅哥比没自信啊。这真是很没想象力的一笔,打击中国男人自信心的一笔。人性中习惯性的求最大值的心理就回来了:这局面不安全啊,差评!
接着,赵薇演的老婆给徐峥买了画廊、夸徐峥有才华,最最最伟大的一件事是——徐峥去找初恋不但不怪他,还让他自己选择跟谁——这真是伟大的母爱!
看电影时,我旁边坐了一个大姐,看到结尾赵薇徐峥两人拥抱时,大姐泣不成声,我猜她也是好老婆阵营的。
这个故事为焦虑中的中年男人们代言,但看到后来的解决方案,即使是个大团圆,也仍然有一种心酸的味道。徐峥演的徐来,开头那么闷闷不乐,连名字都被全家人恶搞,中间那么决绝,结果却放弃了先前想要的东西,折腾了大半个香港,只是为了劝说自己打消非分之想,不再折腾。
而电影塑造的中国男人理想的婚姻关系,是一个母爱替代爱情的模式,不是两个独立自由的成年人的灵魂伴侣之爱。剧中徐来对老婆及其一家子的俗气、市侩一直在忍受,观众认为以后也会一直忍受下去,理所当然地忍受下去:你那些艺术啊、梦想啊、青春啊有那么重要吗?只要维持住一个家,不就足够吗?
这的确是大众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家庭至上!我不明白的是,既然家庭至上,电影一开始他提出的那些不满足,他以后怎么解决呢?
生活就是一笔糊涂账!又有人骂我不懂生活。
不再折腾,即使不满意也可以接受,除了保全家庭,更多是对失去已经有的东西的恐惧,对年龄增长的恐惧。中国人的生命观里包含达观、隐忍,其实主要思想就是惜命,内在的自我完善和修炼、自我开解,不是外向的冒险进取,这一套适用于我们这个历尽苦难的国家。也许时代发展会慢慢改变这些糊里糊涂的逐利大于情怀的生存哲学。
我倒是喜欢那些大大方方写中年危机的电影,直面人性真实,以后会介绍一些这类题材的电影。不过中国影视管理部门不鼓励后来明令禁止写婚外情,这部分在本片被改造为初恋情结。
背负了巨大生存压力的中国男性,既要有成功的光环,又要寻找一点精神快乐,其实很难。比之抚慰城市女性爱情梦想的小妞儿电影,他们更需要“囧”系列的喜剧电影减压和说服自己:哥不折腾了。
View Comments
好吧 。 这文章有什么价值?迷影你真让我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