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丹麦近现代史,战争本就是个极其遥远和陌生的字眼,二战中和德国之间的几乎不存在的战事更是和现在的丹麦人关系不大。但是2001年之后,丹麦政客紧跟着执牛耳的美国人深陷阿富汗战争的困境之中,迄今为止,在阿富汗驻扎不足千人的丹麦士兵已经牺牲了22人,而从2002年开始的这项军事和人道任务已经耗费了丹麦国库百亿克朗。于是,这个代价是否值得成了很多丹麦人讨论的话题,而阿富汗战争也很自然成了电影人关注的题材。2004年丹麦导演Susanne Bier的 Brødre(《兄弟》)直接聚焦这场战争对丹麦普通家庭造成的伤害,而2006丹麦年轻导演Christoffer Guldbrandsen拍摄的带有强烈反战色彩的纪录片Den Hemmelige Krig(《秘密战争》)则在丹麦政坛和媒体界掀起了口水战。2008年,曾经应邀去瑞典将女小说家Hanne-Vibeke Holst 的畅销小说Kronprinsessen(《王室公主》)和Kongemordet(《国王谋杀案》)改变成电视连续剧的丹麦女导演Kathrine Windfeld选择了丹麦记者兼作家Olav Hergel反映阿富汗战争的处女作Flygtning(《难民》)作为自己故事片的处女作。
电影Flugten(《逃难》)上映后获得了丹麦评论界的好评,其中来自Berlingske Tidende报纸的影评人Ebbe Iversen除了给了五星(最高分六星)的评价之外,还盛赞导演“Kathrine Windfeld就是为了拍摄电影而生的”(“Kathrine Windfeld er født til at lave film”)。说实在话,不管这位毕业于波兰国家电影学校的女导演是不是为拍摄电影而出生的,对于这部电影本身,对照一下Susanne Bier的Brødre(《兄弟》),就可以看出Flugten相差甚远。
电影将名字改成了《逃亡》并且依此改写了剧本,直接削弱了小说原著中对政府对外政策的批判力度,从而淡化了电影投注的社会背景和政治焦点,而直接转化为人物疲于奔命的逃亡过程。电影中“逃亡”的过程分成三个部分,第一是记者Rikke从恐怖分子手中逃脱;第二部分是曾经帮助Rikke逃脱的恐怖分子Nazir从阿富汗逃往丹麦寻找Rikke的过程,而最后一部分则是Rikke为了帮助Nazir和他一起躲避警方和媒体追逐的过程。三个部分中唯一出彩的是Nazir逃亡部分,从阿富汗经土耳其然后横跨欧洲大陆来到丹麦,同伴在途中意外摔死了;而在难民营中袭击警察帮助伊拉克女孩逃脱也非常符合 Nazir的人格塑造。
Flugten中Rikke的扮演者Iben Hjejle是目前丹麦最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女演员(她刚在由Daniel Craig主演的好莱坞大片Defiance扮演一个女配角)之一,但是和《兄弟》中同样具有国际知名度的丹麦男演员Ulrich Thomsen扮演的主角相比,Rikke角色从被绑架开始就处于一种“表演”的作秀状态;至于在第三部分中,她的两难境况之间的转化完全没有伏笔和铺垫,从刚开始面对Nazir的困窘到最后的孤注一掷,仿佛就是两个角色在行动。导演Kathrine Windfeld在“关于电影的话”中提到电影也是对西方世界中媒体左右群众的力量的批判,但或许就是因为导演立足点太多又过高,反而让电影丧失了能够引起观众去反思丹麦参与这场反恐战争的力量。刚好相反,Susanne Bier比较巧妙地在《兄弟》中用战争给一个普通家庭带来的悲剧来引起观众的共鸣。
电影结尾Rikke和Nazir驾着一艘小船来到了瑞典,然后就此分别。事实上Nazir只不过开始了新的逃亡之旅,电影重新回到了起点。导演Kathrine Windfeld凭借着这部电影似乎手持似锦繁花,但是导演场景控制的稚嫩、剧情频出的漏洞以及演员乏力作秀似的演出都是这部电影的硬伤所在。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不管评价如何,导演Kathrine Windfeld本人总是可以学到一些东西,毕竟这是她的第一部故事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