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rlinale 2010】柏林,曲终人散了

本届金熊奖最佳电影《蜂蜜》(Bal)剧照

该得奖的都拿到了,风雪中热闹了十天的柏林也算圆满结束了。小网站的第一个小专题也算半成功得完成了,说半成功,是因为最后第八天和第九天的日记没有继续翻译,而前面也算坚持了7天,和着天时地利凑合着做了半个柏林现场记者。尽管还只是半个,却已经体验电影记者的辛苦了,每天看片采访,回来还需要鼓捣英语访谈的录音赶采访稿,还需要立刻将片子写个像样的简评发回东家,MSN上那几个几乎24小时挂着的国内门户网站的前线人员十天下来估计都牺牲的差不多了,还有人已经叫嚣着要跳楼了。电影记者辛苦可见一斑……

问题是这种辛苦能换来什么?我不太清楚国内门户的娱记们是否统计过自己的文章在网站上受到的浏览率和回评率,乍看好像门户的娱乐频道有些尴尬的处境,对于他们来说,其实最好的方式就是发扬“狗仔”精神,而非影评人角色。他们应该将镜头焦点对准成龙大哥的裤子拉链,余男礼服的颜色和款式,还有张艺谋和新的谋女郎是否一起逛了柏林的街。我明白这些电影编辑和记者的辛苦劳动,我是为他们喊冤,他们辛苦熬夜,却实在引不起国内这些追星一族的兴趣,我不清楚有多少人像木卫二这样守在电脑边熬夜等着柏林金熊的消息。不过其实对于这些热爱电影的编辑和记者自己来说,最高兴的事情就是能看到了这些电影,能和自己喜欢的电影人交流访谈拍照。看电影就是一件乐趣,其中一个编辑这样对我说,累死了还有电影撑着……柏林见证了中国门户网站电影版的萧条,也见证了中国门户网站电影版编辑记者的辛苦汗水。

而国内还有些网站和媒体靠翻译就能赚取一样的眼球,甚至这些文章还有点狗屁不通。偶然一次我试着用Google搜索了下“《大都市》修复版”,有几个结果非常有趣:一个是中国最为权威的门户网站人民网关于第60届柏林电影节特别展映单元中的《大都市》修复版的电影资料,还有一个是腾讯娱乐频道的第60届柏林电影节专题下的《大都市》修复版,两个网站,两个编辑,两篇文章,却一字不差,错误没有百出也够多了。还有就是国内的电影专业网站,一样只要将外电媒体的文章照样翻译过来整合下也就成了自己的了,像我这次做的一样。我想我在豆瓣上是做到了该有的广告效应,我就是翻译了一下,当然是尽力做到符合作者文意,但是不免出现错误,因为我没有亲身看过电影,在对于电影的介绍上只能推测揣摩比较。即使假设有很多错误,可是等这些电影到了国内的碟市上还有多少人记得当时你说过什么了。电影新闻的即时性真不如八卦受欢迎,这也是所以有木卫二的收入帐曝光,才有我老婆说看电影养不活人

今年的柏林在记者们的奔忙中总算是过去了,这点牢骚其实和柏林本身一点关系也没有,只能算是自己对那些辛苦的在前线奔忙的电影媒体人表示下自己的敬意。这确实不是人干的活……

另挂两篇在豆瓣上金熊奖颁奖前的日记:

颁奖前的:
赫尔佐格估计没有预料到柏林电影节的评审团主席这个位置会这么难坐,估计现在他和我们一样,继续和评审团成员们正争论谁该或者谁最有资格拿到今年的金熊。“问题在于今年的好电影也就这么三、四部。”

说句真心话,今年的柏林确实比往年的柏林少了些许政治色彩,增加了娱乐元素,似乎还确实注意到了往年的得奖电影过于看重政治风向而忽视了电影艺术。不过,愤青电影是少了,文青电影却没有见得太多,于是整个节目单有点像是表演秀排期。另外也奇怪,既然看中娱乐元素了,柏林电影节的这帮官僚也不晓得和好莱坞多搞好关系,多邀请些有头有脸的人物帮忙给寒冷的柏林吹点暖气。

罗曼·波兰斯基是无法成行了,他依旧在瑞士的家中环顾四壁;马丁·斯科塞斯是过来捧场了,不过他更像是来推销好莱坞的。没有了撑得住脚的人物和电影,评审团似乎在倾向于东方。

罗马尼亚电影《我想吹口哨,我就吹》似乎还有点前辈们的余威。电影讲述了17岁的少年犯将要回到现实,却孤注一掷在监狱里劫持人质,威胁母亲放弃弟弟。电影充满了诗意的画面感觉,被很多评论家认为是今年柏林电影节的一大亮点。

与之相反的一部非常安静的土耳其人的《蜂蜜》也很受青睐,电影讲述了自然界给与父子关系的影响。同时俄罗斯人的存在主义作品《我是如何结束这个夏季的》也是评论家们的选择。

不过另一方面赫尔佐格说对了:“将这么多不同的电影组合起来比赛,这本身就没有什么太大意义。”他还说:“这种做法更适合安排狗赛。”

颁奖后的:
柏林的金熊奖最终尘埃落定了……《蜂蜜》,土耳其导演执导的关于父子情的电影!

然后重新回顾下这次的获奖名单:
金熊奖:《蜂蜜》
评审团大奖:《我想吹口哨我就吹》
最佳导演:罗曼·波兰斯基(《影子写手》)
最佳女主角:寺得忍(《毛毛虫》,日本)
最佳男主角:《我是如何结束这个夏季的》
最佳艺术成就奖:《我是如何结束这个夏季的》
阿尔弗莱德奖:《我想吹口哨我就吹》
最佳编剧:金娜( 《团圆》,中国)
最佳处女作奖:《Sebe》
最佳摄影奖:《弟弟》(山田洋次,日本)

其中最大赢家的很显然是《蜂蜜》、《我想吹口哨我就吹》和《我是如何结束这个夏季的》。三部电影确实都是今年评论圈最为看好的电影。尽管有些人对三部电影的缺点也毫不手软,比如丹麦影评人Peter Tudvad认为《我是如何结束这个夏季的》“索然无味”和“不明所以”;而The Hollywood Reporter的影评人Kirk Honeycutt则认为《我想吹口哨我就吹》根本不能和其它获奖的罗马尼亚电影相提并论,认为电影情节单调混乱,角色定位模糊,社会批判力度不够等等。不过至少这三部电影在视觉风格上和摄影手法上来说都是这次电影节参赛影片中的佼佼者。于是,他们终于获奖了,摈弃了政治、宗教、战争等等题材, 以赫尔佐格为首的评审团们终于有一次按照电影艺术的审美标准评出了今年的金熊。

我们不能说从此柏林就开始有了转变,但这至少是个良好的开端……

tati

旅居丹麦,深度影迷分子。

Share
Published by
tati

Recent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