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是介绍一下五部最佳动画短片的入围作品。
《缺乏名字的场所》讲述一只猫在街上流浪的时光,很难说具体的时间,五分多钟的影片没有明显的情节,但有看到猫在恶劣的环境上游走的可怜状态。笔触有点像淡彩加素描的感觉。
比较有意思的是,导演刻意让猫的身体呈现半透明的状态,也就是说,它的身体会因为背景色而改变,与其说它是一只动物,可能更像是猫状的鬼魂。这种设计是合理的:强化了它因应环境而改变的生存习性。(但由于牠似乎很惧怕阳光,确实会让人怀疑牠是鬼魂。)配乐有点太满,颇烦,不过这不是影片的缺点,多数动画片都会犯这个错。比较不合调性的却是片末的happy ending。按这部片的技法与内容来看,只能说是不过不失的水平作,没有得奖的面相。
《褓母》在台北电影节看过一次。这回便没有重看。印象中主要以高对比度的黑白画面来处理一桩任务:女杀手在屠杀了一家人之后,发现有位在襁褓中的婴儿不在计划范围内。但她似乎与同伴产生意见相左(八分多钟的片没有对白),却反而变成婴儿的守护者。最后是她死了,婴儿顺势爬到她身上喝奶。
最后这个结局把我雷到了,你说要喝奶就有奶喝吗……由于女杀手也是要在很短的时间内与这位小天使建立起情感,所以观众去理解、感受这种情感交流的时间也同样被剥夺。要说这部片仅有风格的价值,也算是廉价。
《白色隧道》操着一口闽南腔,老司机目睹四名乘客从上车就开始陷入紧张气氛,载他们来到墓地后,他们扫墓也不认真,老司机还好心下车帮忙扫墓。最后当还在商量怎么分家产、母亲把值钱的东西放到哪理去的一家人下车后,那位母亲就上车了,她让老实的司机帮她做件事:到她家将盆栽转种到她的墓园,盆栽底下有财富。随后老实的老司机趁这些客人在家中为了要丢不丢某些家具而争吵时,爬进院子偷搬盆栽,却被其中最强势的女人给逮到,她要他开车载她离开,却在中途把他赶下车,径自将车开走,他则将盆栽慢慢搬到墓园去栽种,盆栽底真的发出金光……
我承认一边在重述剧情的过程中,想起来就觉得有诸多不合理之处,老实说,作为一部按理应该“惜字如金”的短片来说,这部片未免太多多余的东西,难怪片长会超过20分钟。然而,整体来说,这部片算是五部入围片里头最均衡的一部,片末的大雾也算是扳回一城。
《八里沟》是中、荷合作的作品,不过荷兰团队的成分似乎较少,因为故事讲的还是很传统,或说,刻板印象中的中国农村生活写照:女人除了帮忙务农、做家务,提供丈夫性需求之外,还得当受气包。这对纯朴的夫妻没有子嗣,但妻子喜欢捏土人,给它们画上生动的表情,有时太过生动,以致于错觉它们像是有生命般与她互动。一日,一位卖偶的小贩和她交流捏偶心得,引发丈夫醋意,此后生活不再平静,暴力成为家中最常见的风景。
后面大概也猜得到了:在丈夫一日生气砸了那些人偶后,妻子失手杀了丈夫,在埋他的时候不小心把自己也埋了。End。
画风阴暗忧郁,造型当然也不讨喜,形式非常贴合内容。音效与音乐,以及整体的质感相当高,就是故事太过常规了点。比较值得一提的是人物的轮廓线始终像小水纹那样流动着,挺奇妙的。但也不排除得奖的可能。
至于《巴特》也有着童心看世界的反差感,但片子最大的野心是以停格动画的方式处理歌舞场面;虽说有波顿这类导演作为先锋,其实算不上创新,但是这在动画短片的规模中确实少见;事实上,在台湾的电影圈来说,任何的歌舞场面都是相对匮乏的。
故事讲述男孩巴特试图在专制的镇长手下救出一些废弃物,这些废弃物后来有了生命之后,回来找巴特,让孤独的他像是有了一个家庭似的。巴特最后努力对抗镇长的恶势力。
全片的美术与造型都极出色,配乐也做得很突出,虽说歌舞部分仍有词与曲之间融合得不够贴切的尴尬,但像《华丽上班族》这类尝试已经告诉我们华人写歌舞片有多困难了,我们也就不用苛责了;美中不足的大概是音效的部分做得比较粗糙些,多少破坏了整体的质量。
我感觉后面三部长度都超过15分钟的作品可能是最主要的竞争者吧;但按某种意识型态与自尊心来说,《巴特》的胜算似乎大些,谁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