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Film | 电影

【迷影周记】自我地看电影,看自我的电影

纽约街头,黑白映像,David Bowie的 “Modern Love” 中,高挑结实的弗兰西丝在街头奔跑,偶尔转几个圈,旁若无人。这里是纽约,她是纽约的穷人、穷艺术从业者,一个身份比一个悲惨。但最为可悲的是她的平庸。

第一次看完这部电影后,另一个偶然看到此片的友人说:“女主角真像你”,一语中的我的观感,真的很像我。相像到“Sorry”的口头禅,对时兴电子产品的迟钝,不喜欢动物,在各个圈子的格格不入,人际关系中的局促又漫不经心,甚至笨拙到无法装作对别人感兴趣。

于是我想,一个生活无甚风波,性格普普通通,从相貌到才能都无可言说,也即鲜少戏剧冲突的人生,如果被拍成电影,要如何做到像《弗兰西丝·哈》(Frances Ha,2012)一样,俏皮且趣味横生呢?

我揣度,首先是体面的轻盈感。无论是生活片断的选取,还是音乐,都要充满趣味性。这让我想到关于这部电影为什么会拍成黑白片的疑问,其实某种程度而言,黑白片要比彩色片轻量很多,因为观影者的注意力不会被缤纷的色彩分散掉,你需要注意的,只有人。对于这部聚焦人物状态的电影,十分得宜。

电影开篇,在名为“Camille”(意为个性独立)的音乐中,一串生活化的快剪——街边跳舞、奔跑,等待地铁的间隙聊天,做饭、洗衣、下棋、喝酒、抽烟……展示了弗兰西丝和友人苏菲,两个年轻未婚女性的生活状态,默契而舒服。

一连串两人生活状态的镜头,且两人均处于同一画框内。

这一整段的愉悦铺垫,与后来她在各种人际关系中的尴尬形成对比。

场景切换至弗兰西丝和男友共处,两人相互试探,气氛变得低沉但逗趣。

其次是碎片化,包括镜头、语言信息及场景的碎片化(或者说点状分布)。86分钟的较小篇幅里,观众随着弗兰西丝的迁移,看到她在各色人群中穿梭,朋友、恋人、家人、朋友的朋友、同事,信息量丰富,但大都是日常的片段(即某些场景的重复,比如聚会),得益于紧凑的剪辑以及短小的场景篇幅,让人既不无聊,也能在重复中,感受弗兰西丝的变化(从开始的努力融入,到后来的不以为意)。

再有是自嘲精神。不去渲染煽情、温情,甚至是调情时刻的情绪,一出现,就被顿挫感的跳跃镜头剪辑打断。这使得生活不如意的弗兰西丝没有时机去自怨自艾,反而充满戏谑。

其实本片的优点在于对人物状态的把握,即没有生活重心,以至于呈现出的一种不稳定性。在各个场景中,她通常都是由与人同画框,转入与其他人物对立(正反打),最终呈现出孤独。如果说我认可人类什么状态是永恒的,那必是孤独。兜兜转转,从拥有到失去,最终仍然孤独。

但弗兰西丝的格格不入在于,她无法心安理得的接受自己,比如不自知增长的年龄,比如有限的天赋。记得刘瑜说过类似这样的话:你手里有一副还不错的牌,但却深知不是一把最好的牌,未施为一种可悲。

一点点天赋,会引你产生超过自身能力的遐想,并为之拼搏,可到头来不得不承认,人在天赋上的生而不平等。如果理想与能力的错位,那么必然失落,所谓成功,万中无一。

电影中,只有一场弗兰西丝在舞台上跳舞的戏,而且并无惊艳,她身躯高大,形体紧绷,动作笨拙。(事实上,比起舞台,仿佛户外的街道、广场才是她得以放松的舞台。导演有意识地略去弗兰西丝消遣的内容:比如耳机里的音乐,看电影的内容,可视为她其实无法真的享受消遣的状态,因为观众也同样无法感受)。当她的理想与能力有限的现实相冲突时,她要如何接受这个事实?电影展现的就是这个过程。

电影最后,弗兰西丝接受了一份与职业理想相悖的工作,且仍然孤独,但状态却是温柔而放松的。一如狄更斯所说:“像牡蛎一样,神秘、自给自足,而且孤独”。这不是人生最好的状态,却是真心接受自己的结果。接受自己,接受周遭的变化,并且努力生活。

看完“普通人”在电影上投射“普通”,我想,任何人想把自己的人生变成电影,首先要做的都是接受自己原本的面目,然后量体裁衣,不要想着刻意升华,那么他大概就成功一半了。

(仅以最后一句话,献给国产电影。好吧,我自己就犯了升华主题的错误。)

高佳佳

笔名石头姐,艺术硕士,对电影和文字不那么热爱的人。

Share
Published by
高佳佳

Recent Posts

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一个摄影记者

斯坦利·库布里克不断制作出一部…

2 天 ago

艰难的归途:阿克曼的影像之旅与情感探索

“当别人用我的名字和姓氏谈论我…

5 天 ago

《让娜·迪尔曼》,世界上最好的电影

这个令人惊讶且备受争议的评选激…

1 周 ago

从《学徒》里找到特朗普成功的秘诀

影片的结尾旨在显示,到1980…

2 周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