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晰记得2013年《小时代》第一部上映时,影评人和电影粉丝之间的口诛笔伐。但因为郭敬明对电影逻辑地完全无视,现在一本正经地去批评他的叙事,反而显得可笑。
甚至,《爵迹》上映前夕,在已经预设了“2016最烂国产电影种子选手”的情况下,内心居然隐约期待,这部绝对与一般水平欠佳的国产电影与众不同,或可掀起新一轮的讨论。换言之,郭敬明会重新挑战了笔者对电影的某些认知。在这一点上不得不承认,郭敬明成功了,笔者完全没想到,有人会将《爵迹》这样的怪物放在电影院,让观众替他买单。
最令人费解的,莫过于杨幂饰演的二度使徒神音(原谅三观不正的作者想到了“呻吟”)跪俯在二度王爵幽冥胯前的一幕。作为一部与电影《小时代》系列一脉相承“贩卖男色,丑化女性”的作品,导演“报复女性”的意图,再次令身为女性观众的笔者,感到深深地不适。至于男性角色之间暧昧的惺惺相惜,以及男女角色尴尬地送作堆,几乎可算是导演的标签,以及得胜粉丝经济市场的必胜利器。
影像怪物
《爵迹》令人最为好奇的一点,无疑是“为什么要用动作捕捉,做成一部全真人的CG电影?”(笔者弃绝技术水平不谈,只谈目的性)既没有主要角色非人态的特型需求,也没有服务观众审美的视觉特效,单从成片效果来看,完全找不到一点苗头。让人一度认为,导演是为噱头,甚至是为花钱而花钱,但两次观影之后发现,显然我初时的判断,有失偏颇。
首先,我们聊一下“动作捕捉”。提到“动作捕捉”及“面部表情捕捉”技术,首次巅峰无疑是2002年的《指环王2:双塔奇兵》(The Lord of the Rings: The Two Towers)中,安迪·瑟金斯(Andy Serkis)对咕噜(Gollum)一角的成功塑造。而在那之后,《金刚》(King Kong,2005)、《丁丁历险记》(The Adventures of Tintin: The Secret of the Unicorn,2011)、《猩球崛起》(Rise of the Planet of the Apes,2011),让他在“动作捕捉”方面,成为公认最好的演员。
如果照此理解,《爵迹》的做法就显得不甚合理。
1、全部角色均为人形(甚至尽力模拟演员原本的长相体貌,即便把这部作品视作动画电影,还原动作捕捉演员原本长相这件事,都令人费解,毕竟动作捕捉是为了塑造一个全新的,完全不依赖演员外貌而依赖表演的技术),仅仅是做了小脸、大眼、美肤调整;
2、体态上,全部拉长腿,调整了身材比例;
3、动作上,并不见任何真人表演加特技无法完成的所谓“超越极限”的标准。要知道,在电影里(无论是真人还是动画),表演都有无可取代(有时甚至最为重要)的作用,动作及表情捕捉技术的产生也源于此。但不论演员原本演技如何,《爵迹》中的动画人物在表情和形体上,都有难以否定的僵硬。
其次,是以CG动画追求真实。
在“与人相似度”和“人对该物的喜好度”之间,存在所谓的“诡异谷”效应(The Uncanny Valley),即,“如果用与人相似程度做X轴,人对该物的喜好度当做Y轴”……开始时,“人类对与自己相像的机器人具有良好的情感,但当相像程度达到较高值的时候,人类对机器人的情感就会突然下降,产生厌恶,甚至仇恨的情绪。”……“当“动画电影中的人物在皮肤、毛发、材质、结构、动作方面真实感非常接近于真人的时候,会给观众带来厌恶疏远的感觉。”这一感觉,首先可以联想参观蜡像馆的体验。
此外,影片中不断出现的人物脸部特写(尤以吴亦凡饰演的银尘为甚,展示细腻真实的人脸皮肤),还有宣传时范冰冰那一头很贵的头发,看似如此注重细节,却没能领观众产生抵触心理,为什么?
对演员外在形象过度美化,以致失真的程度(且理由并不是为了戏剧效果),细想起来,令人不寒而栗。仿佛整部作品,都是为了满足导演内心欲望的产物,且这种初衷,不是为了艺术,不是为了市场,甚至不是为了电影作品本身,而是一个假想中世界,那里不是现实世界的人,却是以现实世界人类为模型,批量生产出来的优化产物。
当灯光关闭,观众对着幽暗的银幕,一群与原型似像非像,却各个拥有肩宽窄腰大长腿的替代生物,像人一样谈笑哭闹嘶吼,不自觉汗毛竖立,仿佛一只从人心衍生出的可怕怪物,终于被放了出来。可悲的是,我们还在替这只怪物买单。
View Comments
文中的“诡异谷”效应图似乎有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