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Reviews | 评论

《德昂》:纪录片会有一个预设的结局吗?

《德昂》剧照

观看《德昂》时总有一种错觉:这里的难民似乎已经将这种不时会受到死亡威胁并且被迫远离家园(有吗?)的日子看做稀松平常,所以主妇们想着还是下一餐要煮什么,而小孩们也不会如我们想象一般会特别珍惜粮食,但不讲究饮食这一点倒是符合我们的“期待”。

事实上,这些主妇们的对话中,当然偶尔有对于这种生活的抱怨,声泪俱下的都有,再说,导演看似紧跟着这群老弱妇孺们,也记录到大量的日常对话,自然是什么情绪都能包含在内。可是,静夜的安详感,却是全片戏份最重的部分,一来夜晚的柴火光确保了画面构图上的美感,二来,每过一夜似乎宣告他们又成功地活过一天,再者,所有亲密的谈话,或者可以稍做放松的时刻,也就是晚上,这个时候还可以听到笑声、歌声,非常惬意,你已经完全忘记身处在战区。

当心里还在质疑,这样的片段如此大量,而片长还超过两个小时(当然这在王兵的作品中算小品了),真有必要吗?但是随着这种日常感不断强加于观众时,慢慢有一种寻常感产生,也就是你将感受到王兵并没有将这个被摄主题当作影片的“卖点”,一方面主创人员完全无法掌控拍摄的内容之发展,也无法选择从最佳角度来拍摄这个事件,二方面只有当你也身在其中,你就不会把该处境当作一种可供消费的内容,虽说后来还是生还了,简单来说,一个贫穷的人不会想着以美化的方式拍摄贫民窟(可能甚至抗拒这样的主题)。因此,时间长度仅在于将影片的背景以及这些人们的处境,以一种缓慢的方式催眠观众,进而将一种局部性的世界想象出它可能的无限扩散。

影片最末段与前面略不同,至少空间甚至季节都有明显差异,原来是导演试图为影片寻找一个结局;但,纪录片能有“设计”的结局吗?以及,这个事件又怎么样如导演所愿“结束”呢?

然而实际上,在片中,战争并未终了,可是导演确实找到了一个很棒的结局:在枪炮声清晰可辨的一处小丘,有一个废弃的屋棚,估计是之前农夫用来暂存作物或者务农用具的地方,几位妇人不顾生死未卜的先生们,只想着赶紧把那个地方清干净,在日落之前把火升上、把饭煮上,不要耽误了孩子们的睡眠。还有什么比这个更日常的?

最后一个镜头是一个远景,凝视着屋棚,光线已经微弱,但歌声、扫地声明显,搭配炮声,成为这部纪录片最美的配乐;而远观的目光,也象征了拍摄者:即使关注、关切、关心,但始终也只是在一个距离之下。

肥内

台湾著名影评人

Recent Posts

《让娜·迪尔曼》,世界上最好的电影

这个令人惊讶且备受争议的评选激…

5 天 ago

从《学徒》里找到特朗普成功的秘诀

影片的结尾旨在显示,到1980…

7 天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