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之《午夜钟声》(修复版本)

对于影迷来说,“莎士比亚”这个标签也许还不如“奥逊·威尔斯(Orson Welles)个人最钟爱影片”这样的宣传语,《午夜钟声》(Chimes At Midnight,1965)确实在威尔斯的作品中是鲜少被提及的作品,主因自然是它相对来说流传度并不广泛,即使去年英国的Mr. Bongo出了蓝光,彷佛也没有增加它的曝光度;再说,DVDBeaver网站还说Mr.Bongo这一版修复似乎有一些不好的传言。不过望穿秋水的影迷总算在今年八月迎来了标准版(CC)蓝光,而金马则邀来展映,让观众大饱眼福。

《午夜钟声》CC版蓝光封面|来自网络

我在11月9号上午看的这一场上座率目测应该超过五成;不知道到底大家是冲着奥逊·威尔斯还是莎士比亚。

影片开始时就让人有一点点不安,说是修复,但是雪花还是很多,甚至一度在画面右下角有跳讯的现象。不过幸好进入正片之后雪花现象有所改善,不过整体来说,锐利度并不强烈,至少比起《公民凯恩》(Citizen Kane,1941)时期甚至《审判》(Le procès,1962)的影调来说,改编自五部莎士比亚剧作的《午夜钟声》看起来并不打算以表现主义式光影与画面构成来呈现之;虽然大仰角拍摄人的画面看起来本身就非常表现主义,更不用说片中依然常有的脸部大特写,在威尔斯自己那充满皱纹的脸庞拍下来,脸孔正如德勒兹(Gilles Louis Rene Deleuze)讲的,本身就是特写。

观影过程传来的笑声主要都与法斯塔夫(Falstaff)本身的滑稽有关,而威尔斯也聪明地安排了浅薄先生(Master Robert Shallow)和口吃的沉默(Silence)一起搭档演出,经常有让人喷饭的趣味感,特别是接近后段,在国王架崩前的一段,福斯塔夫、浅薄、沉默三人坐在长凳上、围着壁炉瞎聊的段落,三人彷佛脱口秀般,搭配音调、动作、表情,当然还有重复又空无的对话,制造了一场非常有趣的场面;不过电影院现场笑声倒不多……

《午夜钟声》(1965)剧照|金马影展

影片故事并不难,主要以福斯塔夫和海尔王子(Prince Hall)之间的情谊,搭配国王亨利四世的反对者波西一族之间的冲突、战争,以及国王与王子(随后登基为亨利五世)之间的爱恨(国王恨王子成天与狐群狗党瞎混而不如,亨利波西那样有野心)。福斯塔夫是懒惰与撒谎成性,这些缺点终究引向他与王子之间的决裂,但他自己丝毫没有察觉,与波西一族的死战算是很重要的导火线;直到亨利五世登基后,法斯塔夫试图要从他们的私交中获得一些好处,却被亨利五世狠很拒绝,最终抑郁而终。

由于见证了福斯塔夫的逝去,也看到王子如何放弃他的自由与天真以继承王位(这个王位本来也是父亲篡位来的),影片呈现出一股自《伟大的安伯逊》(The Magnificent Ambersons,1942)以来鲜见的忧郁与哀伤,尽管大多数有福斯塔夫在场的戏都显得非常热闹,但是情调上已不是过去那种纸醉金迷的热闹,而是一种充满人情味的热情,将他身边的人聚拢。

《午夜钟声》(1965)剧照|金马影展

在他所蜗居的小旅社里头,有了福斯塔夫,保证了镜头运动的丰富,以及拍摄手法的弹性;对比于宫廷内,那高耸的窗穿透进幽暗城堡内的阴暗,一列列的士兵手上长矛则往往造成密集恐惧症,都是在一种有序作为前提下的画面张力。几乎每一场戏都充满强烈的创作意志。

作为威尔斯少数完全掌握剪辑权的虚构作品——《公民凯恩》、《奥塞罗》(The Tragedy of Othello: The Moor of Venice,1951)、《审判》与《午夜钟声》——而他曾强调过自己非常重视剪接环节;又是集中处理他最爱的莎士比亚(这部片的剧本先是戏剧脚本改编而来的),无怪乎会是他自己最钟爱的作品。

不过如果这个莎士比亚专题能顺便也邀来于2014年底才出了蓝光的《奥塞罗》与《麦克白》(Macbeth,1948),似乎就更完美了!

奥逊·威尔斯(Orson Welles)在《午夜钟声》拍摄现场|来自网络
肥内

台湾著名影评人

Recent Posts

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一个摄影记者

斯坦利·库布里克不断制作出一部…

1 天 ago

艰难的归途:阿克曼的影像之旅与情感探索

“当别人用我的名字和姓氏谈论我…

4 天 ago

《让娜·迪尔曼》,世界上最好的电影

这个令人惊讶且备受争议的评选激…

1 周 ago

从《学徒》里找到特朗普成功的秘诀

影片的结尾旨在显示,到1980…

2 周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