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Reviews | 评论

特吕弗评希区柯克的《后窗》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导演:一种在构想和拍摄电影的过程中会考虑公众的反应,而另一种则完全无视公众的感觉。对于前者来说,电影艺术是一种影像艺术;而对于后者来说,电影艺术是一场个人的冒险。

James Stewart, Grace Kelly and Alfred Hitchcock on the set of Rear window, 1954|图片来自网络

本质上来看,两者并无绝对的优劣之分,不过是表达方式不同而已。对于希区柯克、雷诺阿以及几乎所有的美国导演来说,一部电影只有得到公众的认可,才算是获得成功。也就是说,从选定电影主题开始,一直到拍摄完成,整个过程中,这些导演一直将公众铭记在心。只有当他们的电影触及到这些观众的内心,他们才会认为那是一部成功的作品。而布列松、塔蒂、罗西里尼和雷会以自己的方式拍完电影,然后再“邀请”观众加入他们的“电影游戏之旅”。雷诺阿、克鲁佐、希区柯克和霍克斯是为公众而拍电影,凡是他们认为会让观众感兴趣的问题,都会问自己一遍。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是个无比聪明的人。他还在英国的时候、在自己职业生涯的初期,就早早养成了预测自己电影每一个方面的习惯。终其一生,他都致力于让自己的品味和观众的品味保持一致。在那些拍摄于英国的电影中,他强调的是幽默,而在到了美国之后,希区柯克对于悬疑着墨更多。这种混搭着幽默和悬疑的风格使得希区柯克成为了全世界最具商业性的导演之一(他的电影通常会带来四倍于制作成本的票房)。他对自己、还有艺术要求严格,这才使他成为了一名伟大的导演。

单单是总结《后窗》里的错综复杂的情节根本无助于传递出整部作品的创造力。这种创造力过于复杂,实在是难以概括。记者兼摄影师杰弗瑞(詹姆斯·斯图尔特饰)因为断了一条腿,只能坐在轮椅上。他透过自家后窗观察邻居,在此过程中,他确信其中一位邻居杀死了自己脾气暴躁、终日抱怨而又病病殃殃的妻子。尽管断腿上的石膏使他行动不便,他还是展开了调查。这一调查的过程,也是电影剧情的一部分。接下来,我们需要加入一个聪明的年轻女色角色(格蕾丝·凯利饰),她想要嫁给杰弗瑞。然后,穿过庭院,逐一介绍一下杰弗瑞的邻居们:一对膝下无子的夫妻,因为一只小狗的死而悲痛欲绝。他们相信这只狗是被人“毒死的”;一个有轻微暴露倾向的年轻女子;一位孤独的女性和一位失败的作曲家。俩人本都有自杀的倾向,最终却走到了一起,并有可能组建起一个家庭;一对整天亲热不休的新婚夫妇;最后是杀人犯和被害者。

我发现照这样总结,这部电影的剧情显得肤浅而没有深度,但我仍然坚信,希区柯克在好莱坞所拍的17部作品中,《后窗》是最有份量的几部之一。它属于那种没有瑕疵、没有缺点的作品,十全十美。举个例子说明一下:整部影片主线清晰,剧情围绕着婚姻展开。当凯利进入嫌疑人的公寓时,她所寻找的证据是被害女性的结婚戒指。她将戒指戴到自己的手指上,而斯图尔特在院子的另一端用望远镜观察着她的一举一动。然而结局并未暗示他们会结婚。《后窗》已经超越了悲观主义的界限,它其实是一部“残忍的”电影。斯图尔特注视着自己的邻居,看到的却只是他们的一败涂地、惺惺作态、滑稽可笑和满腔愤懑。

整部电影的构建很像是音乐作曲:婚姻、自杀、堕落以及死亡,好几个主题融合在一起,彼此在旋律上完美搭配,而这些主题都被包裹在精心设定的情色氛围之中(影片对于做爱声音的捕捉非常精确且真实)。与其说希区柯克的冷静和客观来得无比真实,倒不如说来得极其明兀。在剧情的处理上,在执导过程中、在背景设置上、在表演和细节中、希区柯克都表达出一种趋向于愤世嫉俗的世界观。这一点在一种不同寻常的基调中体现得尤为突出。该基调将现实、诗意、令人毛骨悚然的幽默和单纯的童话故事彼此糅合。

《后窗》是一部关乎行为轻率的电影。它讲述了一种亲密关系,在这段关系最不堪的时候,以令人惊讶的方式遭到侵犯;它表达出获取幸福的无望;它记录了一段在庭院中被洗刷掉的家丑;它谈论道德上的孤独。它是一曲无与伦比的交响乐,演奏出生活的常态和碎梦的无奈。

《后窗》剧照|来自网络

关于希区柯克的性虐倾向,人们谈论甚多。我觉得,事实更加复杂,而他在《后窗》这部电影中第一次表现出自己有那样的倾向。对于《辣手摧花》的男主角来说,世界是个猪圈一般肮脏的地方。但是在《后窗》中,我认为希区柯克是在通过自己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表达自我。我应该不会被指责为误读了这部作品,因为在影片的每一个镜头中都诚实地表达了这种主观态度。而且由于影片的基调(在希区柯克的作品中通常是严肃的)设定和往常一样,要体现出一定的商业价值,希区柯克这种对于自我的表达体现得更为明显。这是一部实实在在的,表达导演道德观点的影片。他以一种对纯粹的感官享受近乎夸张的严谨态度来看待这个世界。

希区柯克在电影叙事上驾轻就熟,在这30年的时间里,他已远远不止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因为他热爱这项事业,从不停止拍摄电影,一路走来解决了许许多多制片上的难题,他一定要给自己制造些困难、制定一些新的标准,才能避免无聊和重复。他最近的作品充满了令人着迷的压抑,而他对此的处理一向妙到巅毫。

在这种情况下,整部影片的挑战就是在单一场景下拍摄整部电影,并且仅仅通过斯图尔特的视角叙事。我们通过他的视角,同步见证他所见证的事物。这本可能成为一次单调的、技术上的博弈,一场精湛的技艺练习,最终却因为影片中无处不在的创造性,变成了一部引人入胜的佳片。这种创造性让我们牢牢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就好像斯图尔特因为他腿上裹着石膏而无法动弹一样。

这部电影怪异而又新奇,观看这样的作品,我们在一定程度上会忽视希区柯克令人赞叹的精湛技艺。影片的每一个场景都是一场赌赢的赌局。希区柯克努力想要给观众带去新鲜感,让他们体验新鲜的事物,这也对镜头效果、特效、装饰布局和色彩搭配产生了影响。(回想一下在一片漆黑中,杀人犯的金边眼镜在香烟断断续续的微光中闪闪发亮的那幕戏)。

完全看懂了《后窗》的人(只看一次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可能会不喜欢这部电影,并且拒绝置身于这样一场“游戏”,规则是参与游戏的角色都是阴暗的。但是《后窗》是一部成功的作品,值得人们鞠躬以示敬意,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而在这样的影片中想要找到精确的世界观是很难得的。

想要清晰地阐释《后窗》,我会建议用这样的语言:庭院象征着整个世界,记者兼摄影师就是导演本人,望远镜代表着摄影机和镜头。希区柯克呢?我们想要为他所憎恨,他就是这样一类人。

1954年


|原文出处:François Truffaut:The Film is My Life
|法英翻译:Leonard Mayhew

|英中翻译:王炜先 @迷影翻译
François Truffaut

弗朗索瓦·特吕弗(1932.02.06-1984.10.21),法国新浪潮代表人物、导演、编剧、导演、制片人以及《电影手册》早期的影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