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的费比西:纵览第53届金马奈派克奖

“奈派克”这个性质接近于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类似的奖项,是由“亚洲电影促进联盟”(Network for the Promotion of Asian Cinema)缩写NETPAC,故在1990年于印度新德里创办第一届的奖项就有个俗名“亚洲电影奈派克奖”(简称奈派克)。金马影展是在2007年加入这个奖项,关于这个奖项,我们就不免俗地摘录金马官方网页的介绍:

由29个会员国组成的亚洲电影促进联盟所颁发的奖项,用以奖励首部或第二部长片的新锐导演。目的在于将亚洲的优秀影片、影人推介到世界级舞台,柏林、鹿特丹以及釜山等国际影展,皆特别设立此奖,鼓励最佳亚洲电影。同为国际级的金马影展,是目前台湾唯一颁予NETPAC奖的影展。

作为唯一一个专门推广电影的泛亚洲组织,NETPAC在增进亚洲电影的世界知名度和能见度上,不论就艺术角度或者商业角度,都扮演了关键角色,过往的得奖者包括了侯孝贤、蔡明亮、关锦鹏、许鞍华、贾樟柯、曼多萨还有金基德等人,前瞻性与重要性不言可喻。透过金马影展NETPAC精选影片引荐,观众将能抢先预见亚洲电影未来新趋势。

目前是每年都有10部片会入围奈派克奖的影片并在金马影展展映,而全数的导演都会被邀来台湾与影迷见面。每年入围的这10部片,大概可以让观众以最快的方式去掌握不同国家的青年影像之发展现况;当然,这并不表示这些影片就代表了它们的国家成为某种代言人。

从52届(2015)开始,金马影展还设计了一个“亚洲电影观察团”,由21名不同领域的影迷组成,观察团主要便是针对奈派克入围作品做提前观影与评选的工作,按金马影展执行长闻天祥的说法:

成立“亚洲电影观察团”,从课程、观影、写作,到最后选出他们的最佳名单,是希望除了既有的评审机制外,还可以增加更在地、更年轻的观点;是“对照”,而非“对抗”。借由金马的资源,成员在影展开始前就能在金马试片室将所有入选影片先睹为快,而每位成员被要求至少交出三篇文章,影展期间,则会安排他们与这些影片的导演面对面交流。无论对创作者与观影者而言,这都是很特别的体验。我们除了凝聚这些愿意付出相对时间的“影迷中的影迷”,他们的文字,也是另一个吸引其他影迷关注亚洲新锐电影的方式。一举数得。

观察团成员最后也会推荐出一部“推荐奖”作品。2015年的推荐奖得主,是毫无悬念地落在《路边野餐》身上;虽然这与选择了《披萨的滋味》的奈派克评审不同,但却与费比西奖的评审是一致的。

第一届的观察团成员组成相对来说较为复杂,有律师、专利工程师、送货员、医材业务、人类学学者,不过,多数还是平时都在写影评的影评人;第二届的成员(19名)据说是更集中在电影相关领域的专业或业余人士。奈派克奖连同观察团推荐奖将在今天晚间于金马电影学院成果放映的现场公布,截稿为止,笔者尚未有缘看遍所有奈派克入围作品,不过本网将与观察团部分成员合作,凭藉他们之前已经先睹为快的优势,以及他们在观影、评论的功力,势必会让每一场导演茶叙都充满灿烂的交流火花。这篇对奈派克的简介也算是对即将陆续刊登的导演茶叙作一个预告。

本届奈派克入围的10部作品如下(片名一律采金马上映译法),我们透过(获得授权)转载自第二届亚洲电影观察团的成员alfredo(他同时也是台湾非常著名且重要的影评人,从事影评写作起码超过15年)的评论(全数发表在脸书上的粉丝专页“Blog on Cinema”),对这些作品有个初步印象。

《白蚁》(White Ant,朱贤哲),★★

豆瓣短评:朱贤哲的首部剧情长片,内容感觉像短片,镜头设计和演员用足了力气,剧本运用了网路元素但中心主题还停留在上个世纪。制作品质以台片来说算令人惊喜,但类似的题材可以改服哈内克、金基德、阿莫多瓦甚至蔡明亮。

[……]故事始于有着偷女性内衣癖好的青年收到纪录他犯行过程的光碟,因而引发一连串的连锁反应。

影片使用大量的窥视镜位和镜子的映照,赤祼纪录青年挣扎于异装性欲的痛苦,是十足心理学的设计,开场一个男主角祼身自慰的背影长镜头即已呈现了导演处理这所谓边缘题材的凝视态度。意外拍下青年偷窃内衣的女学生源于一时气愤将影片寄给犯行当事人,同时又透过社群网站窥看青年的反应[……]导演意图呈现网路时代的人际样貌,随兴的义愤或恶意经由网路散播,但换来的道德负担却仍然十分古典老式。[……]

做为“观注社会边缘人”的电影,故事处理异装癖和性扭曲的态度多少还是陷入某种单一叙事,暗示单亲母亲甚至是身为女性的情欲原罪是儿子性变态心理的成因,儿子的心理愧疚继承自母亲的内疚心理,结尾又点到某种对父权家族结构的批判(但仍然只有暗示)。

男主角吴慷仁卖力的演出,导演对影像细节和叙事的掌控,让这部严肃写实带着影展风格的作品有着还不差的制作成色,国际影展奖项的肯定对金马影展观众群来说或许是引人好奇的卖点,但要推到院线面对影迷可能得费一番功夫。

《极恶刑事》(日本で一番悪い奴ら,白石和弥),★★

豆瓣短评:角色内心与背景的一片空白或许更突显了他不自觉扭曲价值观的荒谬与悲哀,绫野刚从青年演到壮年,粗俗颓废的模样演出卖力,说服力见仁见智。电影像是冗长的类型操演,热闹有余力道深度不足。

绫野刚出场时像一片白纸,到片尾时已经被警界扭曲折磨了一生,角色身世背景一片空白让他每一阶段的挣扎或堕落缺乏了辩证及心理动机,但结尾时他道出他的同伙就像是家人一般,才惊觉也许留白是其来有自,他原本就一无所有,到头来还是一无所有,扭曲的价值观早已内化在他脑海中,更显得荒谬与悲凉。

导演白石和弥改编自真实刑事犯罪事件,以戏虐的笔调描写警界体制的腐败荒谬,编年记事随着角色年纪一步步地推进,绫野刚从不懂世事的菜岛,到意气风发到最后穷困潦倒,他在警界体制的默许与压迫下,干尽走私贩毒的非法勾当只为了达成上级交付的业绩,没有最夸张只有更夸张。绫野刚粗俗颓废的模样演出卖力,但横跨二三十年的时间跨度角色外形变化看来有些勉强。事件繁复角色众多,但热闹有余却缺乏力道与深度,变成琐碎冗长的类型操演。

《八月》(The Summer Is Gone,2016)★★★

豆瓣短评:黑白摄影的效果没想像令人惊艳,可能数位效果太清晰,觉得题材比较适合彩色但应该有难度,反而环境音效做足了力气成为影片的基础。听说像《童年往事》一看却有《牯岭街》的影子,童年视角动机不明反而成人拿走了戏,影像镜头设计精细,叙事精简充满生活细节但文化背景不好看明白,没感到情感的共鸣。

这是一部关于童年记忆的电影,如同许多导演处女作在题材上的选择,片名“八月”明白指出了电影试图记录1990年代的一段暑假时光,男孩晓雷等待上初中的晃荡,母亲担心着儿子能否考上重点学校,父亲则面对国营片厂改制后工作不知着落的不安。

导演选择用黑白摄影呈现上个世纪缓慢安静的生活节奏,老旧住宅区的每一幕镜头都像是一张老照片,但高清的数位画质反而透露出一股现代感。我总认为回忆应该是充满矇眬的色彩,但彩色片对这样的制作来说可能不好处理。细腻的摄影之外,那充满了整部电影的环境音效让我更印像深刻,真正贯彻了透过电影留住时光的想望。

本片主要以中景镜头突显演员的表演,并藏入更多的人际脉络与调度,男孩看似是电影的主要视角,反而大人的眼光占据了不少篇幅,让男孩的成长动机不如预期的那般明确。父母性格的对比到亲族人际脉络的展现,男孩和失业父亲亲近但又仰慕邻居混混威风气概的情感矛盾,几场梦境又暗藏着青春期性的启蒙。摇晃的灯泡、无所事事的混混、升学压力与和老师的紧张关系、雨夜的追拿场面,等等元素都像是向《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松散引用致敬,只是政治批判改换成对社会变化的感怀,青春的不满与躁动则是年纪未到。

做为不顾一切的首部作,导演十分理解大银幕电影该有的细节质感,以及生活节奏中的静懿与抒缓。不过缺乏明确的情感脉络让结尾时说不上凝结住了什么,故事中有点陌生的文化背景在简省的叙事线索下我个人感应不深,男孩父亲身为电影片厂剪接师的失落电影梦,透过四处摆放的老电影引用又让本片像是个影迷的告白。

《一念无明》(Mad World,2016)★★★

豆瓣短评:明星的能量和演技颇值得一看,印像中港片的煽情基调仍在但收敛了不少。不确定躁郁症的呈现是否准确,但让观众移情的意图有达成,教会场景和家属支持团体两场戏的对照有点趣味,回忆段落不断穿插以营造悬疑与情感张力实属多余,故事小品通俗不乏动人之处。

香港导演黄进的首部剧情长片,低成本的预算下仍然邀得明星卡司情义相助,曾志伟饰演住在狭小“㓥房”(香港的出租公寓隔间)的司机,将患躁郁症儿子余文乐接出医院同住,父子两人于窄小空间的局促突显了两人之间的冲突与心结,也反应香港居住空间的现实。

父亲离家独居多年,上班族儿子独自照顾失智重病的母亲却在冲突中意外造成母亲死亡,另一个儿子早已离开香港赴美不愿回来,父子从家庭、人际关系到居住空间再再反应了香港的历史情境与社会困境。

[……]这本该可以大洒狗血的题材,导演在戏剧结构上仍然是走通俗煽情的套路,但每场戏的情绪都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不走偏锋,以香港电影来说是少见的清爽。唯一比较大的问题是,影片大量穿插母子间回忆场景以营造某种戏剧悬念,就我的口味来说实属多余,结尾高潮的情绪操弄也是俗套,但以片型而言尚可接受。[……]
《不成问题的问题》(Mr. No Problem,2016)★★★

豆瓣短评:疏离化的剧场调度看不出统整的美学逻辑,寓言式的空间与角色安排大概也中规中矩,范伟内敛的演技也提供其支撑力,完成度待考量但整体算是有趣,大量远景与一景一镜的调度似曾相识,从侯麦、罗伊安德森、哈内克、贝拉塔尔、布莱松一路想过去但找不出像谁,大概都像也都不像吧?

和娄烨合作多次的资深编剧梅峰交出的导演处女作,改编自老舍的同名短篇小说,描写抗日时期重庆一处偏远农场内的权力斗争。

原作中紧凑生动的人物描写和文字叙事,转化成电影后增添了许多情节背景细节同时也放慢了故事节奏,影像和调度更走往不同的方向:黑白摄影下简明的空间构图,疏离化的剧场表演风格,大量远景与一场一镜的设计,导演为故事三个主要角色设计的视觉风格相互混杂,和许多远山云雾的过场画面,和原作气氛大异其趣却也同样体现出故事背后的社会批判与寓言性,传达出另一种冷调讽刺与幽默。

原作小说透过文字解释了不少人物的心理思路,电影相对简省的台词,偏重影像和演员表演等形式上的调度,让角色动机相对的暧昧,有时我们觉得主角丁务源左右逢迎心机颇深,有时又觉得他只是被动地反应命运的摆弄,范伟内敛的演技为电影提供了足够的支撑,戏剧上的动力反而不那么明确。收尾时导演稍稍地把观众的认同交给了被迫离去的另一个角色。试着在结尾为故事找到情感的核心,不过在故事疏离角度的矛盾下,最后的角色镜头仍少了点说服力。[……]

《尼泊尔灿烂阳光》(Seto Surya,2016)★★

豆瓣短评:标准第三世界题材的影展片,不难看。

内战结束后尼泊尔废除君主制度,即将迎来新的民主宪法,战时支持共产党的男子为奔父丧而回乡,眼见贫穷残破的家园,站在政治对立面的保皇派乡亲,已生下别人孩子的妻子,为了完成为父亲送行的传统净化仪式,他得放下意识型态上的歧见与心结。

父亲死亡的尸体在穷困缺乏壮丁的山村难以处理象征着满地疮痍的进退维谷,兄弟因着政治理念和女人而反目,女人则为了父不详的孩子哪个男人都可以嫁,老人家们坚持着传统仪式却又必需依赖破坏传统的下一代的帮助,男子的昔日同袍成为光鲜亮丽的政府高官却无意帮助他解决困难,社会体制更因官僚主义无能帮助眼前的困境。唯一的希望放在孩童的眼光,他们努力在大人的身影寻找父亲的形像,却只眼见大人间的争执与无力。

即使看片前对尼泊尔的政经情势一无所悉,电影中呈现的社会困境仍然相当地清楚甚至有种普世性,权力斗争以传统和现代对立的形式上演,传统思想有其老旧保守的一面(如性别压迫)但却是维系文化传承的重要元素,而现代化的进步价值却也伴随着斗争杀戮腐败等国家民主化所需付出的漫长代价。毛派政权虽然取得胜利,但男子不认同政治上的妥协最后落得孑然一身,革命理想难免破灭的宿命在人类历史上不断上演,国家踏上艰困的转型之路,和解也必需从现在开始。

全片在高海拔的山村实地拍摄,众人抬着尸体在山路上举步维艰是有效的空间隐喻,主轴的三角关系和孩子父不详的悬念是老套却管用的戏剧处理。整体来看是颇为标准的第三世界影展电影,写实的场景和生活细节,加上简单通俗却寓意明确丰富的故事设计,立体地呈现出尼泊尔的困境与希望。影片成绩中规中矩不过不失,但就电影内容题材而言仍然相当值得一看。

《追凶倒数十五日》(비밀은 없다,2016)★★

豆瓣短评:标准韩式狗血拼图电影,拼完就算了。

这是一部围绕在“选举期间发生的少女失踪事件”所展开的悬疑惊悚片,受朴赞郁提携的导演李京美的第二部长片。歇斯底里的母亲追寻失踪女儿的下落,正在参选的丈夫却趁势利用媒体观注赢得民调的支持,政治疑云与性别权力批判交织,谋杀、校园霸凌、同性情谊、不伦情事也陆续加入战场,一再翻转的悬疑拼图直到最后一刻才揭露真相。

一如不少韩式类型片充满商业算计与情绪操弄,导演调动了各种人性社会批判的元素做为谜团背后的幕后黑手的暗示,一再拆解女主角做为妻子与母亲的完美假相。但日韩推理作品常有的奇情、狗血甚至是复仇元素,在拼图式的叙事推展下不断丢出新的线索与惊吓,就个人的口味来说实在令人疲乏。

而故事的情感核心,关于一个女人如何夹在丈夫和女儿的索求下身心俱疲,在女主角孙艺珍卖力展现疯狂崩溃(但仍努力维持美貌)的演出下,仍然没太多有意思的探索与刻画。不过南韩政治文化与性别的议题目前正随着朴槿惠总统的丑闻争议越演越烈,情节虽无关连,这部片多少是可供参考的文化侧写。

《生命宛如幽暗长河》(ดาวคะนอง,2016)★★★

豆瓣短评:主角对着摄影机自拍她述说童年的超能力经验,此时镜头缓缓移动了起来,这是后设版的潜行者吗?年长作家追忆年轻时遭军方镇压死去的同窗情人,后半段电影却切到对偶像男星的迷恋与伤逝,历史真实经过数位化的洗礼,死寂的沉重对映到芭乐的感伤,佛经转化成电子乐,马赛克后的自然再也找不回真相。

泰国导演阿诺查.苏维查康彭(Anocha Suwichakornpong)的第二部长片,其非线性的叙事、缓慢的节奏和超现实意像的运用,很快让人联想到同为泰国出身导演阿比查邦的作品。[……]

电影从追溯七零年代泰国政府血腥镇压学生运动的历史展开,电影中的女导演(或许是导演本人的投射)邀请当年幸存的女作家来到郊外的渡假小屋进行访谈,当下的空间(四处敞开落地窗的大房间)和过往镇压场景的重制(扮演军人和学生的演员在摄影机前如拍照般摆弄各式姿态)相互交错。摄影机成为探索历史的媒介,同时也直接曝露在观众眼前。

大自然与室内空间的心理暗示和背后政治历史的追问。[……]一度女导演将摄影机回头对准了自己,开始自述幼时的超自然经验,有如《潜行者》结尾的重述,但此时电影中本该固定的摄影镜头却缓缓移动了起来。或是在林中散步时透过剪接蒙太奇创造出的自我对望,或是剪入梅里爱的《月球旅行记》的超现实段落,本片爬着对电影的记忆和历史翻入另一层时空,导演自言本片是“一封给电影的情书”。

电影进行到一半忽转成偶像男星的流行MV、俊男美女间的情感流转与男体迷恋。[……]真正贯穿全片的是一位不断换工作的女孩,她穿梭在电影不同段落之间,分枝成不同的可能。就像这部片前后两半的叠合,真实的情感与历史记忆在数位网路虚拟时代一再被冲刷复制,最后只留下似曾相识的破碎连结。

《徒刑》(Apprentice,2016)★★★

豆瓣短评:背负宿命身世的狱警,先前也曾是职业军人,威权纪律将他生命导向正轨,也吸引着他面对国家机器夺人性命的前线。传统追寻父亲形像的冲突戏码,也成立于角色对自身存在的追问。对死刑议题并没有挖深,但情感张力建构的很到位,行刑室的调度也颇有效果。

[……]死刑执行的细节,与带出的情感与道德冲击同样是影片重要的动力,不同的是缺少了犯罪者的角度对照,而是把观点放在死刑执行者身上。片名直接指出了某种传承的关系,初上任的年轻狱警原本是负责管理一般的受刑人,却不自禁地将眼光放在死囚牢房和行刑室,以及负责执行死刑三十年经验的老狱官身上;监狱不同空间的分隔是有效的引导,角色背景与心理动机随着情节进行逐渐浮现,直到最后主角以徒弟的身份站上了前辈的位置。

预告片即已揭露主角从未谋面的父亲多年前正是这座监狱的死囚,老狱官则是当年吊刑的执行者,故事一如预期地走上角色寻找父亲身影的套路,狱警在片中见证每一次绞刑的执行都像是重现父亲的死亡之路,而行刑官隐约成为代替父亲的身影。两人交换着男子气概的认同默契,但面对杀人的冲击,主角不断想像父亲临死前的恐惧,同时又洞察并质疑行刑官强硬外表下的良心不安。角色身负秘密的悬疑安排与情节走向不出意料,但两个不同父亲形像的复杂认同,让人物显得更加令人寻思。

剧本看似用简单的思维处理死刑议题的论辨,国家的角色像是沦为被忽略的背景,但其实国家体制无所不在,自幼丧父的主角经历了帮派与军队的洗礼,监狱则又是另一处以权力规训的场所,主角的人生反应了一位被社会歧视的死囚之子走向寻求另一个父亲形像(国家)认同与庇荫的旅程,其间的矛盾在于你要付出多少的人性做为代价?对照之下主角的姐姐则是选择另外一条路打算离开这个国家,导演的批判立场在此不言而喻。

本片是新加坡导演巫俊峰的第二部长片,全片以英文和马来语发音,两位主要演员也皆来自马来西亚,算是华语作者某种跨文化视角。扎实的剧本和演员称职的演出,跨国资金与技术合作下颇为熟练的场面调度与制作成色,让这部看来中规中矩的电影比预期还更有意思。

《接线员》(The Receptionist,2016)★★

豆瓣短评:狭小空间大量特写,不断用表情和对白推动松散情节,谈亚洲女性在异国卖身的苦境,但地理位置并没有真的成为生活空间,只是一堆符号,连同最后拉回台湾的部份亦然。煽情猎奇有之,情节深度还有改进空间。

导演卢谨明长年在英国攻读艺术,本片取得英国与台湾两地的资金并在伦敦拍摄,故事描述留学生Tina毕业后留在英国工作,在全球金融海啸的影响下求职不顺,又顿失家人金援,经济压力下她不情愿地进入华人开的非法按摩店从事接线员的工作,目睹其他流落异乡的女人出卖肉体的辛酸危险,她自己的道德坚持也一再地动摇。

故事像是一场窥看社会边缘黑暗的道德历险,也是角色进入陌生阶层团体中放下成见获得友谊与认同的套路。全片没有太多身处伦敦的现实感,大部份情节都发生在封闭的住宅,非法工作提供角色躲藏的动机,色情按摩院变成了某种遗世独立的空间,嫖客来来去去各种光怪陆离的性交易,各个按摩女不同个性与背景的对照交锋,有种或可称为“伦敦妓院回忆录”般的寓言气氛。

纪培慧演出Tina的台式小清新的气质,放在这样的现实情境中多少让人出戏,她所面临的道德困境和其他角色的悲惨遭遇相比实在差太多,很难说有多少有意义的辩证。电影收尾处从一连串伦敦的街景接到Tina家乡高雄六龟的景色,颇有海外梦碎回台湾最好的召唤意图。只是世界两端的对照缺少了更大的视野,故事推展则是可想而知的以关注边缘人的眼泪来完成电影触发观众同情与反思的道德任务,角色塑造多少因此显得公式化与平板。

不过陈湘琪演出的高傲按摩女,她和按摩店老板的冲突关系,接客的矛盾与手腕,和主角Tina的对立与和解,到最后吐露角色心声,有不少展现演技的空间,真是难得看她演出这么drama的角色,值得一瞧。

肥内

台湾著名影评人

Recent Posts

在她的时间中:香特尔·阿克曼(CHANTAL AKERMAN)访谈

在我这里,你会看到时间流逝。并…

4 周 ago

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一个摄影记者

斯坦利·库布里克不断制作出一部…

1 月 ago

艰难的归途:阿克曼的影像之旅与情感探索

“当别人用我的名字和姓氏谈论我…

1 月 ago

《让娜·迪尔曼》,世界上最好的电影

这个令人惊讶且备受争议的评选激…

1 月 ago

从《学徒》里找到特朗普成功的秘诀

影片的结尾旨在显示,到1980…

1 月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