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Features | 专题

恐怖片为何恐怖

何谓恐怖片

恐怖片(Horror Film)是一种刻意激起观众负面情绪之电影类型,引起如恐惧、惊吓、不适、焦虑、反感、恶心及厌恶等心理反应,常诉诸人性对死亡之害怕,对陌生及未知之无法理解及敬畏,及对各种异常、变态、疯狂之无法捉摸。

Ann Radcliffe & Stephen King | 来自网络

恐怖片常跟奇幻、科幻、惊悚、悬疑及神秘等等类型有共通或重复之处,而恐惧(Terror)与恐怖(Horror)有所不同--恐惧常指在可怕之事发生前,不安的期望与预测;而恐怖则是在看到可怕之事发生之后,所感到之极度不适感。歌德小说家安·雷德克里夫(Ann Radcliffe)曾提到恐惧是种情感升华,而恐怖则像一连串的暴行;而另一名著名小说家史蒂芬·金(Stephen King)则提到恐惧是他最推崇的惊吓手法,若无法成功执行,他才会选择恐怖。

恐怖片简史

学者保罗·韦尔斯(Paul Wells)在《战栗恐怖片》(The Horror Genre)一书中提到:「恐怖片的历史,本质上就是二十世纪的焦虑史。」电影先驱梅里爱的《闹鬼城》( The Haunted Castle,1897)被视为是史上第一部恐怖片,接着在1910年代,《科学怪人》(Frankenstein,1910)及《化身博士》(Dr. Jekyll and Mr. Hyde,1912)两部片皆改编自哥德式文学小说,都是宗教式符号启发的实验恐怖片,并为往后之恐怖类型立下原始形象与公式。

《闹鬼城》剧照 | 来自网络

1920年代前后,德国表现主义影片《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The Cabinet of Dr. Caligari,1920)和《吸血鬼》(Nosferatu,1922利用外在的光影及图形,表现内心的负面感受;1920-1930年代好莱坞片厂开始制作恐怖片(如 1925年的《歌剧魅影》),而美国影评与电影业界人士则在1930年前后开始使用「恐怖片」(Horror Movie)一词,并于环球片厂发行《吸血鬼》(Dracula,1931)与《科学怪人》(Frankenstein,1931)时广为所知民众所知。整个1930年代是好莱坞恐怖片的黄金时期,此时期经典代表作品如《金刚》(King Kong,1933)《畸形人》(Freaks,1932)等。此后的二战期间,恐怖片几乎没有新创意,只重复使用过去的观念及原型(英国电影审查会甚至在二战间禁止恐怖片的制作、发行及放映)。

《哥斯拉》(1954版)剧照 | 来自网络

战后的1950年代,世界充满冷战、核能及认同等等焦虑,于是新的恐怖片类型出现--科幻恐怖片,有着僵尸、狼人、木乃伊及巨型昆虫等等新型怪物,是为对科技发展的不信任与迷惑,如日本1954的《哥斯拉》(Gojira)便是一例。此时期,英国拍了彩色版的《科学怪人》(Frankenstein,1957)及《德古拉》(Dracula,1958),而欧洲其他地区的恐怖片则受到了汉默制片厂大木偶剧场(Grand Guignol)的影响,加进了更多的血腥及性相关元素,如意大利黄色电影(Giallo Film)和西班牙恐怖片,并直接影响到1960年代之剥削电影(Splatter Film)。

《惊魂记》剧照 | 来自网络

1960年希区柯克的《惊魂记》(Psycho)是恐怖片的转折点,其将象征神话的怪物和现实世界合并,将怪兽改为人类的精神病态杀手1960年的《偷窥狂》(Peeping Tom)和《无脸之眼》(Eyes without a Face)也带有此风格),片中呈现1930-1940年代刻意回避掉的血腥、分尸与谋杀的细节,影响到1963年的《血的圣宴》(Blood Feast)及1968年的《活死人之夜》(Night of the Living Dead)(被认为是后现代恐怖片的起点)等砍杀电影(Slasher Film)的虐待与肢解情节,并结合暴力及女性受害者(连结性与暴力),至1974之《德州电锯杀人狂》(The Texas Chain Saw Massacre)更使用特效让血肉模糊的片段更加夸张。另一名恐怖惊悚片大师波兰斯基也在1960年代拍了很多带有偏执狂色彩的恐怖片,并获得商业上的成功。此时期印度宝莱坞也出现多部歌舞恐怖片,以独特方式营造恐怖气氛。

《驱魔人》剧照 | 来自网络

从70年代,循着60年代商业上的大放异采,出现了专门拍恐怖片的导演,也出现了大量的恐怖片影评 包括很多批评将女性「受害者化」的女性主义影评),此时期的经典影片有《驱魔人》(The Exorcist,1973)、《大白鲨》(The Jaw,1975)、《魔女嘉莉》(Carrie,1976)及《月光光心慌慌》(Halloween,1978),和不计其数的小成本独立影片,欧洲也有肯·罗素《卢丹的恶魔》(The Devils,1971)及帕索里尼《索多玛120天》(Salò, or the 120 Days of Sodom,1975)等争议影片。大卫·柯南伯格(David Cronenberg) 70年代多部「身体恐惧」(Body Horror)影片及1979年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之《异形》(Alien)都融合了科幻元素,加入生化恐惧

《十三号星期五》剧照 | 来自网络

到了80年代,恐怖片更加迈向后现代,美国多部恐怖片翻转经典公式及形象,且善于撷取过去恐怖片的电影各种元素,融入社会现状如:爱滋危机、民权运动等。此年代的代表作品有延续6、70年代风格的《闪灵》(The Shining,1980)及《十三号星期五》(Friday the 13th,1980),恐怖喜剧(Horror Comedy)也出现,德国在此时亦有了地下恐怖片。90年代,《沉默的羔羊》(The Silence of the Lambs,1991)得到92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进而开启各种恐怖片之发展,更多特效更写实,更多大制作及名导,但也不乏像《女巫布莱尔》(The Blair Witch Project,1999)如此一鸣惊人的独立小成本影片,藉由融合虚构与真实惊吓观众。90年代以后,亚洲各国的恐怖片也有发展,并以三地为最有名,分别是日本、泰国与香港。以鬼魂为主,且擅长营造恐怖氛围见长的日本有《午夜凶铃》(Ring,1998)与《咒怨》(Ju-on: The Grudge,2002),有着宗教传统的泰国则有《鬼影》(Shutter ,2004),中英混血的香港则有《八仙饭店之人肉叉烧包》(The Untold Story,1993)、《异度空间》(Inner Senses,2002)及《见鬼》(The Eye,2002),而同为华语区的台湾则有《双瞳》(Double Vision,2002),惊悚血腥暴力闻名的韩国有《女高怪谈》(Whispering Corridors)系列,皆叫好又叫座。2000年之后,世界各地便有各式各样的恐怖片大放异彩。

恐怖片类型与机制

恐怖片中有几类常见的惊吓主体

1. 「妖魔鬼怪」--此类是恐怖片中最常见的一种,如:恶魔、邪恶的孩子/附身(如《驱魔人》及《罗斯玛丽的婴儿》Rosemary’s Baby,1968)、巫师(巫术/邪教)、鬼魂(幽灵、灵异现象、异度空间)、怪物、吸血鬼、狼人、僵尸/活死人、木乃伊、科学怪人、巨型掠食动物/昆虫。利用人性中对未知、超自然之恐惧,超乎想象之外生物的无从掌握,及看不见之物之无从捉摸,人怪二元及善恶对决的概念。

《罗斯玛丽的婴儿》剧照 | 来自网络

2. 天灾、人祸及传染病--属于第1类的变体,也是利用人类对无法看见、控制及预测之人事物之恐惧及敬畏,惟此类的影响不限于单一个人或少部分群体,范围更广,杀伤力更大,也较无法以诉诸善恶二元对抗。

3. 杀人魔/食人魔、潜伏杀手--此类从《惊魂记》后大行其道,威胁对象从妖魔鬼怪改为真正的人类,多是异于常人的精神病态者,常使用悬疑、惊悚及神秘等类型手法制造紧张与恐惧(「密室脱逃」是很常搭配之手法),且使用暴力手法如:血腥、酷刑折磨、各种死法等让观众不适,节日恐怖(Holiday Horror)便是其中一个次类型。

4. 分身--常以分裂人格或双胞胎、替身等样貌出现,主角从镜像看见的自我却也是他者,却无从掌控却其各种行为;在分身身上的伤害,也彷佛发生在自身。

《畸形人》剧照 | 来自网络

5. 身体恐惧--从1932年《畸形人》开先河,接着以1970年代之《异形》及柯南伯格的影片为最有名。变形的人体(相似却极其相异),及70年代电影中恶心的身体及不明型态,概念上是「活死人」的延续(永生/不死物)。

惊吓的心理机制与手法

恐怖片就如同梦境一般,隐喻现实却也扭曲现实,创造熟悉与反差真实的场景,异常的怪物),观众将焦虑及恐惧投射到电影中,片中人物像是自己的镜像,观众总担心片中人受到伤害,彷佛受伤的是自身(尤其在「生存恐怖-Survival Horror」及「动作恐怖-Action Horror」两种次类型中),而主角对怪物厌恶与恐惧之情绪也会传达到观众身上,但不同的是观众受到银幕阻隔,相当安全,才得以追求惊吓的乐趣和情感上的解放与刺激。怪物的入侵象征体制的毁坏,安全居所随之崩坏,怪物也以「外来他者」之姿与我族对立,恐怖片的世界便是善恶的两端的交点。

恐怖片从最初的表现主义时期,主要利用光影及图形营造恐惧,随着电影技术慢慢进步,逐渐转为利用氛围、灯光、色调、音效、角色外型(化妆)、特效及场面调度惊吓观众。恐怖片最具代表性的背景设定便是破旧的老房子及昏暗的灯光,主角进入其中而恐怖景象乍现(Jump Scare),及以氛围诉诸观众心中联想到的恐怖;其他手法有:利用中远景,让观众不经意瞥到镜头中异常的一角,而对现状无知的主角却没发现,塑造紧张效果;或利用主观镜头以音效或氛围暗示场外空间的不祥,人物转身后,接上怪物特写镜头;或利用怪物将主角逼进窄仄的一隅或封闭空间,制造无计可施也无处可逃的绝望。恐怖片中各种形象与符号都暗示了「禁忌」--暴力/恶魔和法国哲学家克莉斯蒂娃所提到之贱斥物(如:体液、呕吐物、排泄物等),观众可一目了然,恐怖油然而生。

观看恐怖片的观众大多相当熟悉其类型公式:怪物袭击人类,主角试图解决,但中间会遇到阻碍,最终大多能制伏怪物。但随着后现代风潮,叙事变得较松散,导演会借着微调各项公式参数,挑战观众的既定印象,甚至调侃经典形象,多元化的设定,让世界各地的恐怖片各异其趣,遍地开花。

余诗涵

獨立研究者。特別著迷於懸疑驚悚電影、犯罪小說、情色文學與「惡」的美學。

Recent Posts

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一个摄影记者

斯坦利·库布里克不断制作出一部…

1 天 ago

艰难的归途:阿克曼的影像之旅与情感探索

“当别人用我的名字和姓氏谈论我…

4 天 ago

《让娜·迪尔曼》,世界上最好的电影

这个令人惊讶且备受争议的评选激…

1 周 ago

从《学徒》里找到特朗普成功的秘诀

影片的结尾旨在显示,到1980…

2 周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