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Film | 电影

艺术电影的精神是什么?

每当一些年轻导演所自诩的“先锋电影”上映时,我们一些院线都积极地推动艺术影院的运作,以帮助似乎已等同于艺术电影的“先 锋电影”的放映。但以我们近二十年之经验已经验证,几乎所有“艺术影院”的尝试,都是“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没有坚持下来的。人们慨叹艺术电影在国内似乎难展拳脚,一些媒体年复一年地采访,问道为什么艺术影院总也搞不起来?

我们可以很坦然地说,艺术影院或艺术影片如果可以轻易地搞起来,又能够不费力气地坚持下去,恐怕就不叫艺术影院、艺术影片了。艺术影片也罢,艺术影院也罢,在大众文化作为商业主流的今天,它的小众化、亚文化特色决定了它们不可能有成功的商业票房。而艺术影片和艺术影院的初衷本就不该是追求商业成功的。做什么首先要搞明白自己到底要什么。艺术影片、艺术影院有和大众商业主流影片上映不同的追求宗旨,并不是说大众电影不要艺术,而是说作为文化差异、文化前瞻、文化发展的要素,艺术影片和艺术影院追求的肯定是某种实验的和艺术家个性风格的东西,或是配合当代世界文化潮流而具有时代探索意义的东西。这就是艺术影片,坚持上映这些影片的就是艺术影院。

艺术影片追求个性化和前卫化的美学风格,这使它和商业片中的艺术追求分出了泾渭。这是两件事情。如果我们在商业片中,比如在爱情类型、惊悚类型、灾难类型影片中注重了很文学、很艺术的表达, 就以为自己是艺术片,在以后的上映中又因为票房不好而抱怨市场时, 就可能会犯这样的错误,即把商业片功力的不足和对商业片要素的错位理解,以致带来影片的失败,归咎于观众不爱看艺术片。

观众,这里说的是一般的大众的选择,肯定是不爱看艺术片的。 如果连这点都不了解,一个导演就不配去谈什么艺术电影。正因为这样, 我们说归咎于观众,等于没有真正地找出一部影片失败的自身的原因。 我们需要劝喻这些导演,不要太轻易地以为自己在拍艺术片,而放弃了对自己电影的研究不足的责问。你本来就没有想拍什么艺术片,你 一直就希望影片拥有高票房,并能给投资人回报。你的影片就是剧情片、就是类型片、就是市场片,可能你说不出口你本身也想拍商业片、主流片,或者是“大片”,那么你就老老实实地研究商业片、主流片以及当代电影的现实规律。

艺术电影是不渴望迎合时尚的,因此,也绝不会对票房有奢望,不会因为失败而让导演去说出自顾自的酸溜溜的话来。相反,艺术片导演关心的永远是: 个性化的风格体验出来没有? 前卫性的实验有结果了没有?电影美学探索是否成一家之言?恰恰是这种艺术电影的风骨与精神,在当代中国导演身上最值得培育与发扬。 在“第五代”身上已经结出硕果的努力,是值得今天从事艺术电影探索的年轻导演借鉴的。从“第五代”到今天,已经过了几十年, 当代艺术对艺术电影的追求有了新的不同的要求,也提供了截然不同的背景。由于高科技、互联网络对生活的影响,尤其是对人的影响, 使得我们的艺术片导演企图反其道而行之,而用更写实的方法对抗一个虚拟化的世界。

“第五代”的目标是颠覆传统的影像语言,而今天的艺术片导演的目标却是要颠覆当代人精神所处的世界。他们的障碍就在于他们自身就是现实世界、当代世界的一部分,再前卫、再探索、 再实验、再写实的镜头,也不可能摆脱艺术与生俱来的假定性特征。 他们的努力就成了用一种假定替代另一种假定而已,而当他们宣称自己的镜头表现的才是真实的世界时,他们说服不了观众,观众也不以为然。

“第五代”的成功在于帮助观众发现了“新世界”而非“真实的世界”,是新的假定性的一种诚实的成功。20 世纪所有哲学的革新都指向人类的认识革命,都在揭示认识的手段、认识的方法和认识的范式结构对“世界”图景的意义,但没有人告诉我们离开这一切还可以提供真实的世界。相反的是,中国当代的“艺术导演”显得过于简单, 他们和当代哲学精神脱节了,和当代艺术哲学的方向南辕北辙。他们 的宗旨停留在古典的批判现实主义,外加一点象征手法(称不上是现 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上。由于这个原因,他们没有能掀起一场类似“第五代”那样的电影运动。他们的思想能量不够、艺术天分不足。而可悲的是,当他们今天浮出水面时,却没有更多对于电影探索的批评, 似乎只有对市场、对票房、对观众反应的抱怨。这就是所谓的“艺术电影”,所谓的“先锋电影”。大概这样的“艺术影片”十年、二十年 都不会有真正的结果。而“艺术影院”对于这样没有锋芒的影片,自然也不会有持久的激情。

如果我们发现其中还有一些抱有真诚的导演,而又不苛求于中国环境下这种真诚的探索的话,我们可以把这些影片暂称之为“亚艺术 影片”。它们的存在根据“存在即合理”的黑格尔说法当然值得尊重。 更值得尊重的是,每个人群都应该有保护自己的喜好的权利。有这样的电影艺术家,我们相信就有与之相适应的观众。加上媒体的宣传,“亚艺术影片”的欣赏群体无疑是存在的。我们的社会的合理性应该在于 维护大多数人利益的同时也保护少数人的权利。

当代社会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非主流现象、亚文化现象的集合就成为了社会主流,而大多数人都有自己的亚文化圈子、非主流圈子。这也是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发展的社会现象。社会越进步,现实生活就越多元化。多元化的繁荣就是非主流化成为社会生活的某种本质。从这个意义上说,“亚艺术影 片”终将会在观众之中找到一席之地,所谓有什么样的导演就一定会有什么样的观众,多少而已,主流或非主流而已。院线应该做的是为这些“亚艺术影片”建立固定的放映时间和固定的放映厅,最终在中国建成固定的艺术院线,或者起一个时髦的名字:“新电影院线”。

艺术电影最终应该走向大众。不论是风格的个性化,或是实验的前卫性,再或是必须要具备的电影美学追求,艺术电影走向大众是电影家符合电影规律的追求。大众不会拒绝个性化,不会拒绝开拓性的电影实验创新,更不会拒绝有助于提高他们欣赏水平的新的美学追求。 “第五代”的成功就证明了这一点。艺术更告诉我们,意大利的歌剧连威尼斯的船夫都会演唱。李白、杜甫、白居易、岑参、高适的诸篇,长安百姓连老妪都会吟咏。这些难道不是很“艺术”吗?只有那些满足于自慰或者要人家欣赏他自慰的“艺术家”才会反其道而行之。

只是可以肯定,都去这样做了,电影都这样“艺术”去了,都只要自己满足,而不是真诚地满足观众,电影也就灭亡了。看看中国台湾,有杨德昌,有蔡明亮,也有侯孝贤,国际上获奖多了去,但台湾电影走到了人们看不懂的地步。今天,台湾电影死了! 艺术电影的精神在于走在观众与社会的前面,但却是为观众与社会开拓更多更广阔的欣赏与审视的空间,引领观众而不是抛离观众, 是创造一种新的观察与表现世界的方式,这种方式是美学的武器,但绝不是自我满足,最终成为伪艺术电影。

赵军

原珠江电影集团董事副总经理、中影南方电影新干线总经理,现上海唐德影院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Share
Published by
赵军

Recent Posts

在她的时间中:香特尔·阿克曼(CHANTAL AKERMAN)访谈

在我这里,你会看到时间流逝。并…

4 周 ago

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一个摄影记者

斯坦利·库布里克不断制作出一部…

1 月 ago

艰难的归途:阿克曼的影像之旅与情感探索

“当别人用我的名字和姓氏谈论我…

1 月 ago

《让娜·迪尔曼》,世界上最好的电影

这个令人惊讶且备受争议的评选激…

1 月 ago

从《学徒》里找到特朗普成功的秘诀

影片的结尾旨在显示,到1980…

1 月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