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长城:网舆生态和“张艺谋”三个字合伙害了这部电影

作者:YoKi

在我看来,电影长城当前水深火热的处境,不仅仅来源于电影本身质量与观众对张艺谋电影心理期待的巨大价值差,更来源于现今乌烟瘴气的网络舆论生态。

1987年,张艺谋执导的第一部电影《红高粱》为中国摘得首个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此后十余年,其执导的《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活着》、《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等影片均受好评,屡获国内外电影大奖。2002年,其商业转型电影《英雄》上映,为当时低迷的中国电影市场注入强针,开启中国电影大片时代。此后《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及《金陵十三钗》等片也均获年度华语片票房冠军,在众多国际电影节上提名获奖。

张艺谋凭借《红高粱》获得第38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来自网络

迄今为止,中国电影史上也未曾有他人取得过如此成就吧,所以无论我们再怎么严苛挑刺,张艺谋“国师”的称号都合情合理。作为影视界的国师,毫无疑问,其作品必须绝对优秀无可挑剔,其次,它还要能体现民族特色、反映时代风貌、弘扬正确的社会价值观……有责任有能力扛起这面于世界影坛中独树一帜的中国电影之大旗。

从最早的《红高粱》到现在的《长城》,我认为,张艺谋算是做的很优秀了。虽然我也赞同张导从转战商业电影开始的作品,文化厚度与思维深度都有一定程度的下滑,但不容置喙的是,无论《英雄》也好《长城》也罢,影片的可观赏性并未减弱。

《英雄》作为中国电影商业化的里程碑,张艺谋敢于做这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已经难能可贵,毕竟,网络信息社会及知识化水平的提高在不断提升着大众的审美,于是几年下来,我们对“国师”当然会有更高的要求。但是,我们又是否过于严苛?一方面,我们希望有故事有情节丰富饱满的“红高粱”出来,另一方面,我们又期待华丽美奂的大特效大制作电影出现,这未免强人所难,因为事实就是,即便是现在的好莱坞,都还没有办法拿出艺术性与商业性最佳融合的作品出来。这么一个最佳平衡点,大家都知道要去寻要去找,但是真正怎么去突破怎么去做,前路漫漫。

《英雄》剧照|来自网络

所以《长城》还未上映,我们就是抱着高标准高要求的心态去看的,没有太多让人期待的文艺成分就已经让人不舒服了,结果你还来一些景甜小鲜肉这种非“国师”风格的元素以及若干槽点出来,这还能让人满意吗?

但是我觉得,片子如果换成其他任何导演,它的负面及消极评价都不会如此之多如此之刻薄,而可怕的是,由于中国影迷不仅喜欢凑热闹,更对可以批评的事物(尤其是当该评判能体现自身智商优越感的时候)兴趣浓厚,由此导致的直接结果便是,《长城》在所谓的影视剧评价最公正的豆瓣上评分仅5.4(截止12月24日16时),比肩2015年陈凯歌《道士下山》,但这并不是什么“致命伤害”,要知道,2002年《英雄》当时在豆瓣上也是类似“遭遇”,然而这却丝毫不影响该片第二年被提名奥斯卡金像奖和美国电影金球奖最佳外语片,甚至还被《时代周刊》评为2004年度全球十大佳片第一名。

致命的是由此导致的间接结果——引起混淆不明所以的吃瓜群众试听的恶性循环。当下,浮夸极端的恶评差评不仅不招人厌恶鄙弃,相反,在这个人人都变的爱闹爱玩的娱乐化社会中,这些犀利且幽默的言语往往吸睛无数。

当然,倘若这些作为意见领袖的影评人,他们的观点足够客观合理,这对圈内的舆论生态来说固然不是什么坏事,可问题就在于,现在有很多人,为了领袖意见,为了吸睛,会不顾一切方法和手段,一些“标题党”便是例子(笔者注意过一些,有些标题甚至与文章观点相左,十分可笑),所以可以想象,如果让这些人“得手”成为意见领袖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情,而对于一部电影来说更甚,一旦这些人的观点过于主观偏颇不合情理,这对于电影的口碑和票房来说,是致命打击,对于大众来说,则是对社会群体审美观甚至价值观的严重误导,这是灾难。

《长城》正式版海报(中国大陆》| 来自网络

我们现在来看看这部电影。

官方简介上讲:“电影《长城》讲述了在古代,一支中国精英部队为保卫人类,在举世闻名的长城上与怪兽饕餮进行生死决战的故事。欧洲雇佣军威廉与同伴佩罗·托瓦尔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盗取火药配方,意外发现了长城是为抵御60年降临人间一次的饕餮所建。长城内部机关重重,宛如“陆上航母”,由无影禁军世代镇守。在这里,威廉见识了饕餮的凶残,也见证了无影禁军的精锐和勇敢,并被这群战士之间的信任和牺牲所感动,义无反顾地加入到了共同守护人类的战斗当中。”

笔者在首映当天就看了这部电影,直观感受是,上述简介中除了第一句话将禁军强调成主角以及将决战地说成长城之外,其他都没什么问题。但就是这个主角问题,是观众最不买账的点之一:外邦人无意闯入长城参与人兽大战,显然是为了中西融合而中西融合的体现。其实包括这点,以及其他大多被吐槽的点,如“景甜戏份太多演技差”、“鹤军设置不合理”、“擂鼓出战形式太逗”等,我觉得只要稍加分析思考,大多数人都能想得通:

1. 外邦参与大战。看多几部好莱坞电影的都清楚,从成龙时代到近几年的《敢死队》(The Expendables)、《变形金刚》(Transformers)、《惊天魔盗团》(Now You See Me),中西结合已成为一部影片国际化的一大常见卖点了,并不稀奇。张艺谋如此设定,我想,一来可能是在商业化《英雄》的基础上将中国文化中国元素中国电影迈向更高的国际化舞台,二来则是更深入的探索中西方元素在文化与艺术两个层面更恰当友好的融合吧。

2. 关于景甜。我大致看了一些关于长城的差评,十之有九都在喷景甜,而且很多都提到景甜的背景后台什么的,而且其中很多都是电影还未上映的预评。我就在想,这些人去影院,到底是去看《长城》呢,还是去看景甜?看景甜的戏份多不多,演技差不差,背景好的人长得好不好看会不会出戏什么的?关于喷景甜戏份多演技差的我就不多说了,一个纯属是不知道影视剧分主配角色和只为自己刘张彭等偶像鸣不平的无脑喷,一个是无影视审美常识不知“演技”为何物的影盲。我只想说说将演员背景放到对影片整体评判层面上的那些人,首先,对于电影的最终呈现来说,演员的背景重要吗?是不是富人就不能是主角了?长得漂亮的富人就不能演戏了?一个演员,只要在片中能做到完全表达、不出戏,就已经算成功,干嘛闲的没事干非要学狗仔队一个个都去挖人家的背景后台呢,有意思吗?

《长城》剧照|景甜饰演的林梅将军 | 来自网络

3. 影片中的中国元素。有很多人吐槽片中的“擂鼓”和“边塞歌”等场景,我很想说,文化程度高但是知识水平低的人真是好多好多。影片中庄严有节奏的出战擂鼓仪式,被无知评论说成“双节棍”,虽然我没有查证找出宋代当时军队出战时的擂鼓方式具体如何,但我肯定也是庄重肃穆整齐划一的,至少不会像一些影视剧中衙门击鼓告状那么简单,而摄影出身且对细节要求苛刻的张艺谋,必定也是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才会将它展示在影片中的。“边塞歌”等场景同理,实话说,我个人倒觉得,这些场景还都挺美。

这也就是中国当前网络舆论生态中的一大乱象了,所有该关注该研究的事物,很少有人会去花心思挖掘探索,反倒是对那些无意义的不该操心的事情,个个兴致盎然。巧的是,这次的《长城》正好又是一部“无意义的不该操心的事情”比较多的电影,加上观众对“国师”的高标准期待,所以最终,《长城》被置于如此风口浪尖也就不足为奇了。


* 本文为读者投稿,由作者授权发表。

Cinephilia

迷影网(Cinephilia.net)创立于2010年,聚焦于创作和搜集最好的华语电影文字内容,翻译传播海外电影学术界和评论界的声音,用更为生活化的方式解读电影,结合所有愿意分享个体电影体验的影迷们,共同创造出中文世界里独具特色、质量兼备的电影网站。

Share
Published by
Cinephilia

Recent Posts

在她的时间中:香特尔·阿克曼(CHANTAL AKERMAN)访谈

在我这里,你会看到时间流逝。并…

4 周 ago

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一个摄影记者

斯坦利·库布里克不断制作出一部…

1 月 ago

艰难的归途:阿克曼的影像之旅与情感探索

“当别人用我的名字和姓氏谈论我…

1 月 ago

《让娜·迪尔曼》,世界上最好的电影

这个令人惊讶且备受争议的评选激…

1 月 ago

从《学徒》里找到特朗普成功的秘诀

影片的结尾旨在显示,到1980…

1 月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