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Reviews | 评论

【譯】《更好的世界》:人性本善(作者:Roger Ebert)

In a Better World, 2010 |©Per Arnesen / Nordisk Film

剑桥大学一名学者在其书中曾提到:缺乏悲悯之心是所有残忍的根源。作者Simon Baron-Cohen认为,人的本性并不坏,但有些人不能体会他人情感,是故“在缺乏悲悯之心的人的眼中,他人不过是物品罢了。”

尽管我不知导演苏珊娜•比尔(Susanne Bier)拍摄《更好的世界》(In a Better World)时是否读过这本书,这部电影倒展示了同样的观点。影片中的故事平行发生在丹麦和非洲,其中一些角色表现得十分无情,另一些则费劲心思地表现出悲悯之心,而夹在这两者之间的人们只能由自己进行道德判断。

《更好的世界》荣获了今年奥斯卡的最佳外语片奖,影片是关于两个男孩和他们的父亲之间的故事。Elias(马库斯•瑞格德Markus Rygaard饰)和Christian(威廉•约翰•奈尔森William Johnk Nielsen饰)在学校里认识,Christian当时是个转校生。Elias是个戴牙箍的可爱男孩,他在学校受到欺负时,Christian突然出现,并奋力地保护了他。“再也没有人会欺负我了”,Elias说。

现在回头来看看他们的父亲,Elias的父亲Anton(米克尔•佩斯勃兰特Mikael Persbrandt饰)在丹麦和非洲无名小国之间奔波,他在非洲开了个免费诊所。各种各样的弱势群体都来找他帮忙,包括被当地武装恶霸头目“大佬”(Evans Muthini饰)残忍伤害的女人。Christian的父亲叫Claus(乌尔里奇.汤姆森Ulrich Thomsen饰 ),Christian的母亲死于癌症,因此他对父亲一直有怨恨。

Anton要经常去非洲,而Claus时常在伦敦,于是他们的孩子便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一天Anton回到丹麦的家,他和Elias看见一个叫Lars(Kim Bodnia饰)的坏脾气当地男人与无意冒犯他的人们起了争执,Anton插足调解却被Lars掴了巴掌。Anton考虑再三,还是决定为儿子做个好榜样,他带Elias去Lars工作的修车厂,本想与他和平理论,但Lars并没有兴趣和他讲君子之礼,结果不欢而散。(译注:这里作者的叙述与片中情节有出入,应为“Anton的 小儿子和Lars的儿子因为秋千起了争执,Anton上前调解,Lars发现后毫不客气地与Anton争执了起来,且扇了他一巴掌。”)

Christian是一个非常内向却情绪极端的孩子,早先他保护Elias免受学校恶霸的欺凌,现在又为大家制定对Lars的复仇计划。与此同时在非洲,Anton的诊所碰到了棘手的病人:人人憎恨的“大佬”前来寻求医治他那溃烂化脓的腿伤。

撇开情节,导演所做的是在这些故事中剪出一种对比之感,对比这些性本善与性本恶之人。平行叙事的结局难以预料,哪怕它们有某种叙事逻辑可循。

我十分喜爱比尔的两部旧作,《战火中遗失的记忆》(Things We Lost in the Fire)和丹麦与美国合拍的《兄弟》(Brothers)。但这部电影却不乏有些炫技之嫌,尤其是非洲叙事与电影其他部分无法有机融合,对比的感觉像是刻意做出来的。两个孩子的故事倒十分不错(两个小演员演技精湛),对他们父亲的刻画也十分到位,易得到观众认同,片中还有一位不幸卷入家庭危机中的母亲。

片中在非洲和丹麦发生的其实是两个故事,它们都非常有力量,每一个都能单独拍成一部电影。在镜头的来回切换下,它们却像个不自然的说教故事。电影的高尚旨意毫无悬念地打动了评审们的心,但我倒觉得这是今年五部提名中最弱的一部。这部电影的片名暗示了什么呢?更好的世界中不会有那样的残忍?是的,毫无疑问。

|翻译:瑪嘉麗塔成 / 校对:小双 @迷影翻译

Roger Ebert

美国当代最著名的影评人,从1967年开始在《芝加哥太阳报》(Chicago Sun-Times)担任影评人直至去世。他也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凭借电影评论而赢得普利策奖的影评人。他创办的同名影评网站在他身后被很多影评人坚持运营,现在依旧是最受影迷欢迎的评论网站。

View Comments

Recent Posts

You’re Brutal, I’m Brutal

影片着重描绘了科恩灌输给特朗普…

1 分钟 ago

和安德烈·塔可夫斯基一起的最后时光

在1987年秋季号的这篇文章中…

6 天 ago

艺术怪才的困境:塔尔的挣扎与救赎(作者:Zadie Smith)

优秀的电影并不是关于“每个人”…

2 周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