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Reviews | 评论

海边的曼彻斯特:这个世界充满了悲伤

肯尼斯•罗纳根(Kenneth Lonergan)执导的《海边的曼彻斯特》(Manchester by the Sea,2016)将我们包裹进一种生活支离破碎、一无所有之人会产生的情绪之中。

悲伤是怎样的一种体验?曾痛失过爱人的人明白这种感受很难描述:生活看似变得一片黑暗,但其实并非如此;这种体验更像是世界的根基在慢慢消解融化,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在不断剥离消逝。万事万物都在崩溃成更小的碎片,这些碎片形成一个个空间,承载着那些让人筋疲力尽的新认识。

《海边的曼彻斯特》剧照 | 图源网络

悲伤在影片中是如何表现的?通常我们通过演员的表演来感受,即演员如何表现情绪:哭泣亦或是将情绪内化?它也与演员在镜头中被呈现的方式有关:被摄入一个用来表现亲密通感的特写镜头之中,或是被巧妙地放置在焦外。亲人故去的悲痛当然是很抽象的,容易表现但很难被具象化,更难的是在结构化的叙事层面上去模仿这种情感。目前为止,肯尼斯•罗纳根拍摄的三部影片——《请再靠近我》(You Can Count on Me,2000)、《玛格丽特》(Margaret,2011)以及最近的这部《海边的曼彻斯特》——似乎都以悲伤为主题,甚至以其为核心设计影片的结构。每部电影的中心都潜藏了一次心碎和缺席——还有一场可怕的灾祸,影片剩余的部分则围绕着这个中心展开。它们不仅仅是一些用以煽动情绪的故事情节,还是破坏角色生活的瞬间;它们瓦解生活的基础、打碎日常经验并将之置于更小的单元中。

上述所说可以帮助我们解释为什么罗纳根的电影作品总是有着古怪的情绪:毫无预警地从悲剧跳跃到幽默,从热烈的歌剧式姿态跳跃到微小的日常观察。这些情节由一系列连续的片段组成,它们停留的时间不多不少,足够制造一次直达心灵的冲击或是在下一个镜头到来之前抖一个漂亮的包袱——这与罗纳根的老本行戏剧在形式上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对比。(可能他最为人熟知的还是1992年上演的巡回舞台剧《这是我们的青春》(This Is Our Youth),讲述了纽约的一间单身公寓两天内发生的故事。)正是这种分割和破碎、这种对悲伤和认识的分解使得罗纳根的电影如此特别,并像戏剧一样感人。

罗纳根宣称他无意中发现了其不断重复的中心主题。今年早些时候,罗纳根接受了罗杰•伊伯特网(rogerebert.com)的采访,他说道:“你在写作时,不会从形而上的角度去思考你的文字。我只是想着,‘嗯,这样的一个角色处在那样的一个情形中,应该会很有趣。’然后你会发现你在写关于精神创伤的故事。但是如果你一开始就打算写精神创伤,最终反而会一无所获。”他的电影的驱动力来自人物和经历;它们不会刻意强调其美学方法,也不会用过度的严肃和咄咄逼人的冷酷无情来博取观众的同情。它们会适当地强调悲伤那糟糕的、消耗一切的真实面目,用这种方法去传递悲伤的面孔、声音和感触。

《海边的曼彻斯特》剧照 | 图源网络

《海边的曼彻斯特》像一片悲伤和悔恨的薄雾萦绕在观众身边。无论是冬天还是夏天,无论影片的时间线是向前还是向后跳跃,我们都能见到这座出现在片名中的马萨诸塞州北部海滨小城。但是在凶兆之下,每个季节看起来都无比沉重。卡西•阿弗莱克(Casey Affleck)饰演的李•钱德勒(Lee Chandler)——一个严肃呆板的波士顿人——是一位沉默寡言的勤杂工,住在昆西的一套地下室公寓中。几乎没有给观众喜欢自己的时间,李就开始对他认为举止粗鲁的房客破口大骂,还会在酒吧里仅仅因为别人多看了他几眼而对其大打出手(这个开头的片段是否刻画了一个殴打同性恋的人是难以确定的)。在李收到消息说他的哥哥乔(凯尔•钱德勒 Kyle Chandler 饰)心脏病发去世之后,他不得不踏上通向海滨家乡的痛苦归程。从乔的朋友和医生的口中我们得知李已经多年没有回到故乡了,而阿弗莱克沉默寡言的表现也暗示了他是一个有故事的男人。面对着被乔托付给他的年青的儿子帕特里克(卢卡斯•赫奇斯 Lucas Hedges 饰),李的无法接受揭示出他早已与原先的生活一刀两断,而由此引出的一系列闪回片段也展示了一个更大的悲剧——这出悲剧永远地摧毁了李。

因此,悲伤远不止是肯尼斯•罗纳根拍摄的三部影片的主题,更是其结构上的着力点。每部电影的某处中心都潜藏了一次心碎和缺席——还有一场可怕的灾祸——影片剩余的部分则围绕着这个中心展开。

到上述所说为止,《海边的曼彻斯特》出色地刻画了悲伤的超现实主义平凡本质。听闻乔去世的消息之后,李和帕特里克——他被接走时正在学校里参加一场冰球赛——不得不去应付这些陌生的事务:辨认尸体、与朋友、医院员工和殡仪馆工作人员交流,以及回到空空荡荡的家之后点批萨外卖当晚餐。罗纳根尽职尽责地指导,而阿弗莱克和赫奇斯的表演也抓住了这两个角色的神髓,两人的互动如同一番精确的舞蹈,道尽克制与隐忍,也毫不掩饰对对方的厌恶:即使是在乔和帕特里克从前那个酗酒又信仰重生的母亲离婚的时刻,李也没有陪伴在他身边,那么突然当李必须接过他并不情愿担当的监护责任时,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那个乳臭未干,满脑子男欢女爱之事,在父亲尸骨未寒的时候还坚持要他的女朋友留下来过夜的侄子,他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正如那些罗纳根影片中的主要角色——尤其是年轻人——帕特里克是矛盾和冲动的集合体,上一秒还沉浸在苦恼和自责中,下一秒就开始恶语相向,善意常常,并永远想着交欢之事。换言之,他只是一个年轻人罢了,而即使是最非比寻常的情况也无法改变这个事实。

《海边的曼彻斯特》剧照 | 图源网络

接下来的故事则出乎人的意料。影片开始约一个小时之后,李得知了他哥哥将儿子托付给自己的遗嘱,然后一切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对观众来说也是如此。当李一动不动地坐在律师的办公室里默默消化这个惊人的消息时,罗纳根开始用一系列闪回在当下和过去间来回跳跃,道出——一开始还有些笨拙——他变成如今这副落魄样子的原委:一天晚上他办了一个吸食轻毒品的派对,惹恼了他的前妻(米歇尔•威廉姆斯 Michelle Williams 饰);他嗨到凌晨然后决定顶着冬夜的寒冷出门买啤酒;因为有了吸食毒品产生的幻觉,于是他决定用步行代替开车;他在出门前生了火却忘了设置保护栏;他回到家时发现他的房子已经被大火吞噬,妻子被送上救护车时还在惊声尖叫,而两个幼女和尚在襁褓中的儿子则被淹没在了火海中。就像是为了揭开笼罩在这部电影之上的面纱,并将新旧两场悲剧在重要性和影响范围两个方面进行对比,罗纳根大量使用了韩德尔(Handel)、巴赫(Bach)以及阿尔比诺尼(Albinoni)的音乐作品,使得这一连串镜头在让人惊骇之余还带上了超现实主义歌剧的味道。一开始,这些音乐被用来制造疏离感,就像是有自我意识一样,让我们能用电影的眼光去观看这部电影;但是李在警察局接受例行事故讯问时,一直被压抑的情绪爆发了,阿弗莱克的表演冲破了技巧的枷锁,喉间滚动的是彻骨的绝望。

罗纳根的电影的驱动力来自人物和经历;它们不会刻意强调其美学方法,也不会用过度的严肃和咄咄逼人的冷酷无情来博取观众的同情。它们会适当地强调悲伤那糟糕的、消耗一切的真实面目,用这种方法去传递悲伤的面孔、声音和感触。

二刷《海边的曼彻斯特》后,有些事情变得清晰明了起来:罗纳根是如何巧妙地——甚至是无意识地——在李身边制造一团如影随形的羞愧、悲伤和自责之魅影。影片开头有一段似乎不胜重要的情节,即李在每日例行工作中都要与房客们打交道,而短短的几句对话都有可能让李想起不堪的过往:一个老女人在电话里抱怨她必须去参加一个犹太女孩成人礼,“好吧,那些小女孩都怪可爱的”;后来,李问乔的朋友乔治是否能当帕特里克的监护人,乔治拒绝并说道:“我们现在只是在互相推卸责任罢了。”李沉默无言,而后镜头切换故事继续,观众此时可能会忽略这次对话所带来的意外的残酷。作为一名风格精致又含蓄的编剧,罗纳根试图告诉我们,李的痛苦是无法被遏制和削弱的,因为他的过去不仅活在他逃离的那个小镇,也活在这个他觉得亏欠了陪伴和保护的侄子身上,永远地伴随着他。

《玛格丽特》剧照 | 图源网络

罗纳根的上一部作品《玛格丽特》将后911时代仍如惊弓之鸟的曼哈顿当作背景,片中同样也充斥着内疚、精神创伤和痛苦的回忆。高中生丽萨(安娜•帕奎因 Anna Paquin 饰)因为一些无聊的原因让城市巴士司机(马克•鲁弗洛 Mark Ruffalo 饰)分心从而导致一起死亡事故:巴士撞倒了一名中年妇女(艾莉森•珍妮 Allison Janney 饰),惊慌失措的丽萨不断摇晃着这具浑身是血的躯体,却无力回天。影片用两个多小时的时长(加长剪辑版甚至接近三个小时)描绘了一种奇特、如迷宫般的悲伤,而面对的这个陌生人之死带来的恐惧,丽萨的处理方式是全面的侵略攻击:和她离婚的妈妈(J•史密斯-卡梅隆 J. Smith-Cameron 饰)——一个好心但自我沉醉的舞台剧演员——争吵;执意要把自己的贞操交给那个绝对不合适的男人(基南•卡尔金 Kieran Culkin 饰);不合时宜地与她的老师(马特•达蒙 Matt Damon 饰)调情;影响更深远的,则是与逝者最好的朋友(珍妮•柏林 Jeannie Berlin 饰)——一个强势的女人——结成同盟,共同采取法律行动以期追究巴士司机的责任。随着剧情的发展,各种其他角色纷纷登场(包括让•雷诺(Jean Reno)饰演的一个糊里糊涂的法国商人,他还与丽萨的母亲有一段早夭的罗曼史),玛格丽特内心则已然波涛汹涌——不论是加长版还是那著名的罗纳根团队六年磨一剑的公映版均是如此。在这两个不同版本中,这种人物内心情绪的摇摆不定都卓有成效,使得影片像是一支心碎版少年烦恼变奏曲,混合了炙热的激情。

《玛格丽特》拍摄于2005年,片中高中生的尖叫暗合了心理阴影未尽的美帝国主义对抗中东神权政体、上西城居民在反犹主义问题上一点就着、幼稚的主角狂热地要求某些人为抛洒在纽约街头的鲜血付出代价,所有上述种种让该片成为纷乱的21世纪头十年内有关美国人心中之痛的终极故事。这个故事巨大而脆弱,折射出其主角们丰沛的情感,让《海边的曼彻斯特》中歌剧式的艺术激情也带上了它的影子,最终带着大都会歌剧院上演的奥芬巴赫作品《霍夫曼的故事》所喷涌而出的情感徐徐落幕。而就像《海边的曼彻斯特》里一样,《玛格丽特》的直率在不知为何变得拐弯抹角,各个片段带着各自的内在韵律互相堆叠,直至观众感受到一种破碎。罗纳根的处女作《请再靠近我》也执行了这种总体策略——尽管片中长大后重逢的兄妹(劳拉•琳妮 Laura Linney和马克•鲁弗洛 Mark Ruffalo 饰)聪慧、天性善良而又各有各的任性——但相比他的其它作品,此种策略赋予该片的真实性更多地带来的是一种令人愉悦的喜剧效果。然而,其核心依然是一个不能言说的悲剧故事:从影片开场段落我们了解到这对兄妹的父母在他们年幼时即死于车祸。影片将这段往事处理成一种绕指柔,而不是强行在这场暴力事故和他们现今的不稳定之间建立精神上的关联。

《海边的曼彻斯特》剧照 | 图源网络

罗纳根拍摄的所有电影都在探讨一个人如何才能走出心灵创伤的阴影,但是这些影片从来都不循规蹈矩,它们甚少刻画角色的救赎之路(美国电影主旋律之一,如果这种东西确实存在过的话),而是将兴趣集中在现实生活中,艰难地发问,甚至惊叹于,一个人如何面对生活甩给他的烂摊子。

在《海边的曼彻斯特》中,李从未意识到,是的,他确实已经拥有了再次为人父的力量,他已经做好了迎接帕特里克的准备。从他逐渐取得的对他侄子的权威地位来看,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终有一天他会成功的。相反,在《玛格丽特》中,我们看不到丽萨克服或将来会走出其心结的迹象;这就是生活的真相。丽萨的英语老师(马修•布罗德里克 Matthew Broderick 饰)大声朗读杰拉尔德•曼利•霍普金斯(Gerard Manley Hopkins)的诗作《春天和秋天》(Spring and Fall),诗中第一句即问道:“玛格丽特,你伤心吗?”。在这首写给一个面临死亡的小孩的诗中,霍普金斯总结道:“人生下来就是为了死亡,而你是在为自己而悲伤。”正如罗纳根镜头下的角色一样,悲伤无处不在,因为我们始终将生活的不如意深埋心中。


| 翻译:坎特维尔的幽灵
| 校对:潜行者
| 原文作者:Michael Koresky
| 原文标题:Manchester by the Sea : The WORLD is FULL of WEEPING
| 原文来源:Film Comment Magazine

坎特维尔的幽灵

航空工程师,业余不靠谱翻译。

Recent Posts

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一个摄影记者

斯坦利·库布里克不断制作出一部…

22 小时 ago

艰难的归途:阿克曼的影像之旅与情感探索

“当别人用我的名字和姓氏谈论我…

4 天 ago

《让娜·迪尔曼》,世界上最好的电影

这个令人惊讶且备受争议的评选激…

1 周 ago

从《学徒》里找到特朗普成功的秘诀

影片的结尾旨在显示,到1980…

2 周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