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Reviews | 评论

替《伸冤人》伸冤

丹泽尔・华盛顿(Denzel Washington)算是少数我会当作挑片理由的演员之一,去年一部《伸冤人》(The Equalizer,2014)也把我看得过瘾,活脱10年前《怒火救援》(Man on Fire,2004)的简洁暗黑翻版。不过这部《伸冤人》所获得的评价就差多了,真叫人抱屈。

《伸冤人》海报 | 来自网络

影片有个漂亮的开场,我们看到的几乎是布列松式的身体切片,精准、克制,没有一点多馀的动作,一方面还配合著两三次秒表的计数。

这些都是有意义的,一来透过这种方式将男主角迅速有效率地介绍出来,大概得知他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二来这种局部细节化恰好与后面一场小高潮戏做了一个连结:隐姓埋名的罗伯特(现在他叫鲍伯,但雏菊泰莉觉得他应该是那种会叫罗伯特的人)为了替泰莉伸冤而来到俄国佬的卖淫大本营,本想以9,800美元来替泰莉赎身,岂料俄国佬不给面子,于是罗伯特在此大开杀戒,在他开杀之前,他端详了一下这个办公室里头可以用的武器,计算了一下他干掉房间内这五个人所需的时间(16秒),之后就展开了一场令人血脉贲张的杀戮,最后他用了19秒。

在他规划行动时,同样是要将视界集中,因此看到的也是局部的细节化;而计算时间自然也与片头的秒表联系在一起。

《伸冤人》剧照 | 来自网络

事实上,影片高明还不在此,这场杀戮约在影片的半小时多一些处,对于一部片长约130分钟的影片来说,恰好是四分之一的地方,亦即是在结束第一幕要转进第二幕的转折点,选择了一场有如《暴力史》(A History of Violence,2005)那场咖啡厅反击的高反差戏,可以说是相当聪明的设计,因为罗伯特在这里自然是做了一个剧作上所谓“错误的抉择”,于是第二幕基本上自然是要解决这个抉择带来的冲突与麻烦。而这场戏还有另一个意义:作为罗伯特身手的范例,以致于后面基本上就不需要再重复他有多大本领了。

简单来说,假如观众对于他的年迈带有疑虑,那么索性在片中就尽可能地“藏”,但藏的前提是要先有露这么一手,之后就可以无来代替有了。

另一方面,藏也是必要的,所以开场不久交代罗伯特在家具量贩店打工的情况,当他推著推车,他的同事还补了一句“你以前工作不是从不用推车吗?”其实已经暗示出他也不敌年老。所以在那场杀戮中才会错估了三秒钟,编导深知观众期待的是什么。因而,如果没有必要,就不要过度卖弄罗伯特的身手,这是非常正确的设定。

《伸冤人》剧照 | 来自网络

于是一开始选择了量贩仓储这个职业,就太适合罗伯特了,因为在这样的空间,哪怕片末那场混战不把灯关掉,都不会有人能够清楚地分辨方向。这也就是说,当决战选定了这个地点,加上罗伯特的关灯策略,也就可以将“藏”做一放大,神出鬼没当然也就成为罗伯特的唯一战术。这还没有一丝刻意和勉强。

若说这部片有什么不尽人意之处,大概除了太过公式化之外,也就是它的收尾了。

罗伯特一路杀到莫斯科去将幕后老大干掉,这都算大快人心,但是最后他却开始正式当起解决问题的人——收别人寄来的求救电子邮件——这就有点问题了,毕竟他仍是个在这个领域中退役的人。

倘若一个雏菊拯救计划就让他重出江湖,那么前面的纠结看起来就显得十分脆弱;更不用说他特地去向以前中情局的同事请求杀戒的“核准”,总不是永久拿到杀人执照吧?因此最后这个收尾无疑就成了蛇足了。


本文原载于《世界电影画报》,经作者授权转载。

肥内

台湾著名影评人

Recent Posts

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一个摄影记者

斯坦利·库布里克不断制作出一部…

2 天 ago

艰难的归途:阿克曼的影像之旅与情感探索

“当别人用我的名字和姓氏谈论我…

5 天 ago

《让娜·迪尔曼》,世界上最好的电影

这个令人惊讶且备受争议的评选激…

1 周 ago

从《学徒》里找到特朗普成功的秘诀

影片的结尾旨在显示,到1980…

2 周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