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Reviews | 评论

这部电影被希区柯克拍了两次

提起《擒凶记》大多数观众首先想起的一定是1956年由詹姆斯·斯图尔特和多丽丝·黛所主演的美国版本,这也是希区柯克唯一一次翻拍自己曾经的作品。虽然希区柯克在和特吕弗的访谈中说“第一部《擒凶记》是一个业余电影作者的作品,而第二部才是真正成熟导演的电影”,但也正是这种纯粹的“业余”更能体现出希区柯克悬疑因素最初的成型。对此,希区柯克本人也有着清晰的认识。

新老两版

虽然很多学者认为真正的希区柯克风格开始于《敲诈》,但他本人却认为《擒凶记》才是他真正的悬疑处女作。在本片中几乎我们已经熟知的所有希区柯克元素如黑色幽默,无辜人卷入阴谋,突如其来的死亡,均已初见雏形,也正是从本片之后,希区柯克电影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叙事节奏。当我们抛弃翻拍版中卖弄的异域风情和应片厂要求而加入的主题歌“Que sera sera”,留下的便是这部仅有75分钟的原初经典。

希区柯克

《擒凶记》是希区柯克离开英国国际影业公司(BIP)加盟英国高蒙分公司后所拍摄的第一部作品,剧本来自于其在BIP时代所未拍摄的一个计划,片名来自英国作家G.K·基斯顿的一部小说名(希区柯克拥有小说改编权),但故事却为希区柯克和编剧查尔斯·本内特等人联合创作。

来玩一个大家找导演的游戏

全片在伦敦耗时整整两个月拍摄完成。由于希区柯克电影都必须将故事的发生地交待清楚,所以全片的第一个镜头,便是一只手在一堆广告中找到了一张瑞士旅游的小册子,交待了故事的第一部分的发生地。不过,剧组并没有真正前往瑞士取景,和当时所有的电影一样,本片外景均在摄影棚内完成。在这个滑雪胜地,主人公鲍勃和妻子吉尔以及女儿贝蒂前来度假,在几分钟内,希区柯克便简单介绍了所有主要角色,鲍勃一家、滑雪冠军路易叔叔以及神秘的游客阿伯特。扮演路易的是法国演员皮埃尔·波拉尼(在几年后他还参演了《大幻影》和《乌鸦》),希区柯克曾对特吕弗表示,自己本并不想找一个法国人饰演路易,但有趣的是,在翻拍版中他又找了一位法国演员丹尼尔·盖林饰演相同角色。

路易斯开场第一句台词便是的“我觉得这也许是我在世的最后一天”虽是玩笑,但却在后面的剧情中成真,亦是希区柯克招牌的冷幽默之一。在本片中,这样的段落可谓屡见不鲜,语速极快的台词,也让人联想到早期的神经喜剧。从默片转型到有声片的希区柯克,显然已经做到了驾轻就熟。

在庞大的舞会中寻找一个焦点,一直是希区柯克的拿手好戏

随后的舞会,希区柯克使用了一个全景平移镜头,对于已经知道剧情的观众,则暗示了远方的狙击手可以瞄准舞会上任何一个人。谋杀来临前,舞会的节奏却异常轻松,路易和吉尔跳着舞,而鲍勃则和贝蒂开着玩笑,将一根毛线绕在了路易的身后,影响了他的舞步。虽然带着喜剧的基调,但缓缓走尽的毛线也象征着路易生命即将走到尽头。

“我觉得这也许是我在世的最后一天”不幸应验

一声枪响,路易胸前出现了一个血点,他只有两句话“噢,看呐”和“我很道歉”,音乐没有停止,死亡也轻描淡写充满优雅,这和多年后的翻拍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临死前,路易给了吉尔一把钥匙“告诉鲍勃,把刷子送到英国大使馆,不要告诉任何人”。在喜剧和悬疑之间,希区柯克做着轻巧的转换。

彼得·洛第一次出演英语电影

鲍勃赶在警察之前来到路易的房间,在路易的刷子中发现了一张纸条“G巴伯,A音乐厅,3月21日”。在他没做出反应之前,便收到了来自阿伯特的另一张纸条,“不要告诉警察,贝蒂在我们手里”。此时,阿伯特已掳走贝蒂,前往伦敦。反派阿伯特的扮演者是为躲避战争由德国逃到法国的演技派明星彼得·洛。彼时的洛还不会说英语,但高蒙考虑到他因主演《M就是凶手》而在英国有较高人气,而选择他出演。希区柯克要求他必须要掌握基本英语才可以进剧组,欣慰的是,洛很快便学会了英语,虽然成片为后期配音,但这也是其第一个英语角色。他所扮演的翻拍异常出彩,相较之下翻拍版则没有一个足以让人记住的反派角色。

人人都怕牙医

来到伦敦之后,鲍勃得知路易其实是外交部的特工,而纸条则隐藏有恐怖分子刺杀非洲某国首脑的时间和地点。鲍勃选择不与警方合作,与好友克里夫一起,根据纸条找到了乔治·巴伯的牙医店。在这里希区柯克与昆汀类似,用了一个极其夸张的牙齿模型作为牙医的招牌。之所以选择牙医作为恐怖分子传递信息的地点,是因为希区柯克为所有人其实都害怕牙医。在斯图尔特版中,这一场景则变成了模型店。

在牙医店中,鲍勃将牙医用麻药麻醉,假扮成他的样子。此时,阿伯特再次出现,与一名枪手接头。希区柯克第一次给予阿伯特特写,观众也发现了他恐怖的形象,左眼上有一道伤疤,额头上有一簇白发,令影迷联想起弗兰肯斯坦的新娘。

鲍勃和克里夫跟踪阿伯特来到一间日出教堂,在这里聚集着太阳神的信徒,以及掌控教堂的恐怖分子。在唱圣歌的时候用歌曲的调子悄悄和克里夫说话,虽然情节进展,但希区柯克却保持着一种儿童游戏般的戏谑。很快,克里夫被女牧师叫到台上,将其催眠,这里希区柯克使用带有光晕的模糊镜头展现人意识的丧失,这种手法在当时还是第一次。很快,教堂中的人散去,只留下恐怖分子成员,鲍勃与他们展开椅子大战,无意间在枪手身上发现了一张阿尔伯特音乐厅音乐会的入场卷。他叫克里夫立即离开,电话通知吉尔,前往音乐厅。

新老两版如出一辙

影片最出彩的一场,便在著名的阿尔伯特音乐厅中展开,亦是希区柯克第一次将高潮戏份安排在地标性建筑中,以后他还在《海角擒凶》中拍摄了自由女神像,《西北偏北》中选用了拉什莫尔山等等。吉尔在音乐厅见到了枪手,枪手则将贝蒂的胸针给她,威胁她不要出声。镜头借着吉尔的视线,在人群中缓慢定位,越接近高潮,希区柯克的剪辑便越快。除了音乐以外,没有任何台词。此时,合唱隐约唱出了“救救孩子”,成为吉尔内心的潜台词,吉尔流泪,主观镜头因泪水变的模糊,此时,一只枪从暗处伸出来。整部电影的高潮来临,吉尔一声尖叫,枪手射偏。这段由亚瑟·本杰明创作的配乐如此成功,在新版中希区柯克尽管要求伯纳德·赫曼重新配乐,但赫曼还是选择了将此处音乐原封不动还原。

电影最后一幕,警方包围了日出教堂。这段中,希区柯克大量借鉴了曾由丘吉尔(时任内政大臣)指挥的塞德奈街杀戮事件,在那次行动中警方出动200个警察围剿抢夺珠宝店的恐怖分子。在研究了警察的部署后,希区柯克讲行动圆满复制。很快,恐怖分子被一一击毙,阿伯特也未能幸免。最终,枪手追杀贝蒂来到房顶,警察怕误伤女孩而不敢开枪,此时吉尔抢过警察的枪,一枪将枪手击毙。虽然在现实中,这几乎难以想象,但却给了希区柯克这出悬疑剧,一个振奋人心的戏剧化收场。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几近成名”(ID:cparkkino)

西帕克

影评人,蓝光收藏爱好者,曾任《看电影》杂志编辑,《数码娱乐DVD导刊》杂志责任编辑。现自由撰稿,经营个人公众号“几近成名”(微信ID: cparkkino)。

Recent Posts

在她的时间中:香特尔·阿克曼(CHANTAL AKERMAN)访谈

在我这里,你会看到时间流逝。并…

1 月 ago

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一个摄影记者

斯坦利·库布里克不断制作出一部…

1 月 ago

艰难的归途:阿克曼的影像之旅与情感探索

“当别人用我的名字和姓氏谈论我…

1 月 ago

《让娜·迪尔曼》,世界上最好的电影

这个令人惊讶且备受争议的评选激…

1 月 ago

从《学徒》里找到特朗普成功的秘诀

影片的结尾旨在显示,到1980…

1 月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