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Column | 专栏

Day 96 哪条路能到柯盖尔,哪条路能到生活和电影的交界?

“这个电影有导演么?”

《生生长流》截图 | 来自网络

和电影生活在一起第96天


2017年3月8日 星期三
片名:生生长流(1991) ,阿巴斯
南京,家

2002年前后在北京电影学院在好友的教师宿舍里蹭住过一段时间。也没去听课,但每周三晚学校的标准放映厅连映两部经典电影,那是必看的。头一部7点开映,刚吃完晚饭,正是最犯困的时候,每场必睡。毫不含糊,真的是每场都要睡着的,体内生物钟的问题。各个大师、各种类型片都睡过,短则二十分钟,长则全场。我记得清楚,这个时间段只有阿巴斯的电影没有让我睡着过。

现在的情况也差不多。每天一部这样看过去的电影,已经接近100天了。但是要知道每天和每天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有时心情愉悦,有时也会低落,有时在外奔波了一天身体疲倦。在晚间看电影时,难免发生看着看着就睡着的情况。如果打盹的时间过长,那就得倒回头再重看。这回要连续看7天阿巴斯的电影,我仍然想,坏了,这下肯定得睡。

其实阿巴斯是不介意别人看他的电影睡着的。他曾在一次访谈中说,“我更喜欢让观众在影院里睡着的电影,我觉得这样的电影体贴得让你能好好打个盹,当你离开影院的时候也并无困扰。也曾有电影让我在影院里睡着了,但就是同一部片子又让我彻夜难眠,思考它直到天亮,甚至想上几个星期。这是我喜欢的电影”。

《生生长流》截图 | 来自网络

但是,我还是没睡着过。尽管这些电影都不是第一次看,如果说他的电影当中有许多悬念性的设置,那么这些对现在的我而言都是无效的。但是我的眼睛仍然离不开画面。阿巴斯的摄影机和扮演他本人的演员,随着一辆车进入一个刚刚发生地震的区域。就在这个过程中,灾区的风景、受难的群众、幸存完好或残缺的物品和房屋、以及一些运动中的时间,逐渐呈现在这部电影里,并且无声地渗入到我们的心房。

1990年,《何处是我朋友的家》的拍摄地柯盖尔发生强烈地震,有5万人死亡,其中2万是孩童。所以媒体都在讨论这部电影里的孩子们是否无恙。这促使阿巴斯去拍摄《生生长流》(我更喜欢另一个译名《生命在继续》)。讲述“该片导演”重回拍摄地寻找两位小主人公的经历。这位导演不是阿巴斯本人,而是演员扮演的。就像前一部电影,小主人公没有找到同学的家。这一部电影,“导演”也没有找到那个孩子。

电影拍出来之后,有人指责阿巴斯没有拍到更多的苦难(更多的尸体)。也有人误解这部电影是一部纪录片。对此阿巴斯断然说“里面没有一部分是记录的!”完全是虚构的。而且他去灾区,“我不是去观看死亡的,我是去发现生命的。”

在电影里,“导演”一直在问哪条路可以到达柯盖尔(他的目的地),然而不是遇到堵车、就是路面出现裂缝,但是他似乎很有信心,一直不肯放弃。在途中,他和他的孩子遇到了很多人——活下来的人。人们很痛苦,但是没有人沉湎于痛苦,他们埋头救灾,安置自己和家人,甚至结婚、看世界杯,努力让生活照常继续下去。

《生生长流》截图 | 来自网络

其中有一段情节外的片段。是“导演”在林中发现一个吊床,上面躺着一个婴儿,阳光透过树梢映在孩子的脸上,像是神迹。我有一次给学校的学生放映这部电影。有学生问这段是否“隐喻着新生”。我觉得,阿巴斯不需要隐喻,他要说的你都能看得见。

在《生生长流》里面,我们跟随阿巴斯在寻找两条路。一条通往柯盖尔,一条通往生活和电影的交界。在我看来,如何更准确地描写生活、和如何更深刻地捕捉电影的本质其实是一回事。在这条路上,很多导演在走,阿巴斯走得最远。他甚至希望能走到我们看不见的地方。

有一个故事说,当阿巴斯某次回国,在机场有一位工作人员认出他来,对同事说:“看,这是《何处是我朋友的家》的导演”。而他的同事则反问:“这个电影有导演么?”阿巴斯听了认为这是对他最高的赞誉。

阿巴斯在《生生长流》里阿巴斯不停地对他上一部影片的虚构成分进行“供述”——这家人原先不住在这、这个老人原来不驼背,等等。而后他将在下一部《橄榄树下的情人》里,搬演他拍摄《生生长流》的场景。就像剥洋葱一样,不断剥开电影的外衣。

阿巴斯不复制现实,他想要获得的不是现实而是真相;他拒绝谎言,但是幻想并不等于谎言,他说电影永远拥有幻想的权力。这是阿巴斯电影始终在探讨的事情。没有人能同时展现生活本身和电影本体给观众带来的吸引力,除了阿巴斯。他就像人们说的,既是电影的哲人、亦是生活的诗人。

在《生生长流》的最后,“导演”开的小黄车还是没有追上《何处是我朋友的家》中的两位小主人公,但是他已经获知他们安然无事。前方是连续的陡坡,他的车似乎有些无能为力,只好调头往回开,离开了画面。正当我们觉得他已经放弃时,却发现他原来只是加大了马力,迎头而上,并且捎带上了扛着油气罐的男子。这个结尾用远远的大全景拍摄,充满了生命的不屈和喜悦。

尽管已经看过好多遍,但它依然能让我在内心感受到这种不屈和喜悦,是因为它独有的从容,以及饱满。

卫西谛

电影文化工作者,专栏作家,影评人。先后在《看电影》、《纽约时报中文网》、《生活月刊》等数十家刊物撰写专栏。历任多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中国独立影像展、上海国际电影节等多个影展奖项的选片与评委。第49届金马奖评审。出版有十部电影书籍。2015年,独立出版个人摄影集《Way Away:66号公路》。

Recent Posts

在她的时间中:香特尔·阿克曼(CHANTAL AKERMAN)访谈

在我这里,你会看到时间流逝。并…

22 小时 ago

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一个摄影记者

斯坦利·库布里克不断制作出一部…

4 天 ago

艰难的归途:阿克曼的影像之旅与情感探索

“当别人用我的名字和姓氏谈论我…

6 天 ago

《让娜·迪尔曼》,世界上最好的电影

这个令人惊讶且备受争议的评选激…

2 周 ago

从《学徒》里找到特朗普成功的秘诀

影片的结尾旨在显示,到1980…

2 周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