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故事各种各样,无非就是讲述一个人成为成年人——一个随着时间流逝逐年变得平庸的人,或是关于找到第一份工作的故事等等。这些故事都已经是老生常谈了。然而《那个爱过Yngve的男人》(又名《我爱英格》,Mannen som elsket Yngve,2008)打破了这个限制而转向一个更特别的视角,成为一部青春启蒙影片。
这是1989年的挪威,古怪的荧光服正流行,随声听作为最新的潮流席卷了大街小巷。如果你对这样的时代感到陌生(你不是一个人),那么我们的主人公雅勒(Jarle , 罗尔夫·克里斯蒂安·拉森,Rolf Kristian Larsen饰)在片头的陈述会立刻赢得你的掌声。在一次校园旅行中,他和观众对话,告诉我们他所生活的时代,iPod还是科幻小说里的东西,欧盟还是某些人脑海中的想象(欧盟于1993年才成立),在对电影所在的年代有了大致的认知之后,我们看到了他的新朋友赫尔吉(Helge,亚瑟·博宁,Arthur Berning饰),黑头发的忧郁叛逆少年。赫尔吉和他对老师、音乐有共同的观点,最重要的是,欣赏同样的女孩。
现在我们把时间往后推三个月,雅勒和他的已经不那么新的新朋友成立了一个乐队,也成功交到了一个女朋友卡特里娜(Katrina,伊达·埃莉斯·布罗什,Ida Elise Broch饰演),这个赫尔吉也同样喜欢的女孩。一切都过得很顺利,直到英格(Yngve,奥勒·克里斯托弗·俄特瓦,Ole Christoffer Ertvåg饰)来到这里,搅乱了雅勒的生活。就在柏林墙倒塌的那个周末,英格出现了,成了雅勒的同学。雅勒渐渐地对他入迷,也渐渐被困惑和犹豫充斥。
电影根据同名小说改编,具有一定的小说风格。电影主要聚焦在雅勒内心的骚动,对英格萌生的爱意。在那个时代,人们说起同性恋,常常会和艾滋病联系到一起。不过这并不是电影重点表达的,相对的,导演斯蒂安·克里斯蒂安森(Stian Kristiansen)和编剧托雷·伦博格(Tore Renberg,也是这部小说的作者)使这些方面都围绕电影主题而行。雅勒的生活被流行文化包围,所以这些问题都是通过他的同学抨击同性恋的玩笑,以及其他诸如此类的方式去表达的。这些嘲弄增加了雅勒内心的不安和骚动,从而也影响了他的行为。
电影中的流行文化通过大量80年代的元素渗透出来,原声带就是其中最主要的部分。电影选择了REM乐队(成立于1980年的美国摇滚乐队)和Joy Division乐队(成立于1977年的英国后朋克乐队)的歌曲,确保观众不会忘记电影的时代背景。在电影的前半部分,雅勒大部分时间都在稳定地生活,背景音乐也有所保留。当剧情发展,生活使雅勒猝不及防,音乐的情绪也变得更加紧张,合成音乐渗透进电影中渲染气氛。随着主人公的心情变得越发紊乱,这样的变化巧妙地发生,也牵动了观众的心绪。
《那个爱过Yngve的男人》中有一些辛酸情节,如果没有小说化的剧本或者是缺乏导演耐心推进的节奏,这些情节可能会被忽视。如果拍摄那些紧身背心或是令人困惑的同性恋性爱梦或许会更简单,但相反的,它却很好地琢磨了那些模糊不清的感觉和持续的内心困惑。电影中也不乏一些小幽默,能有效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当然,演员的表演也值得专门提及,这都是真实、诚挚的表演。
拍一部这样的电影就像是走钢丝,一不小心就会被各种因素绊倒。你必须保证这部电影的角色设定不会变成劣质的肯尼斯·威廉姆斯(Kenneth Williams)风格。你必须保证它看起来不像是拙劣的模仿表演。最重要的是,你必须保证它看起来真实。尽管有重重困难,《那个爱过Yngve的男人》仍然获得了成功。
本文由迷影网翻译团队原创出品
作者:Yusuf Javed
翻译:醉丁
来源:http://www.eyeforfilm.co.uk/review/the-man-who-loved-yngve-film-review-by-yusuf-javed
*本片将于3月22日本周三晚上7点在丹麦文化中心放映!
时间:2017年3月18日至3月26日
地点:丹麦文化中心 798艺术区706北一街
参与:免费观影 需提前预约
更多迷影精选内容
欢迎关注迷影网Cinephilia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