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戛纳:当我们谈电影市场时我们在聊什么

一年一度的电影盛会在蔚蓝海岸线边逐渐接近尾声,因为电影市场一般都提前两天收摊,所以每到这个时间,电影宫内总是稍显冷清和稀落。底楼和海边原本簇拥的电影行业内人士也随之散去。

戛纳电影市场自从1959年开始设立以来,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曾经引领了世界电影市场的潮流,但是现在随着各国电影节都陆续参照戛纳模式做了自己的电影市场,这两年的戛纳电影市场交易额明显受到影响,在电影产业的行业人士来看,戛纳更多是一个秀场,而不是生意场。可是对于生意来说,秀场又是不可缺少的,所以戛纳电影市场这两年尽管很努力得尝试扭转这个局面,也确实吸引了一部分新生力量(比如中国和亚洲以及其它小语种国家的电影艺术部门),但是交易额与真正落地的商业化机会和成长中的电影市场大国比如中国比较起来,很显然已经没有什么太多优势了。

但是尽管在电影市场第三天一些展位已经感受到了和往年不同的萧条,很多参与的公司一直对戛纳电影市场充满了希望和期待,巴西IMAGEM公司的伊凡·波音(Ivan Boeing)就说 :“这应该(继柏林之后)又是一个多元化和数目众多项目的集合地”,他还强调了在戛纳的时间应该会是“很繁忙的”。但是离开前再次碰见他时,他却显得有些失望。欧元区整体经济动荡,难民危机,欧盟内部的不安,甚至前不久发生在欧洲本土的多起恐怖事件都如蝴蝶效应般得影响到了本届的戛纳!!

一、新旧力量的交替更换

2016年的戛纳电影市场,令人感受最深的就是行业内金主角色的转变。好莱坞和欧洲几大老牌电影公司很显然弱化了自己在戛纳电影市场的投入,而新起之秀却锋芒毕露,侵吞市场毫不留情。从2015年才开始参加戛纳电影市场的美国STX娱乐公司成为今年戛纳电影市场最强音之一。这个由好莱坞最有权势的制片人之一罗伯特·西蒙德斯(Robert Simonds)和美国最成功的投资人之一比尔·麦凯格桑(Bills McGlashan)于2014年组成的新公司成就了本次最大的项目之一,花了五千万美金买下了马丁·斯科塞斯导演、罗伯特·德·尼罗和阿尔·帕仙奴主演的新片《爱尔兰人》(The Irishman)海外发行权(派拉蒙已经为此片的北美发行权制服了一亿美金了),落败的同场竞争对手就有环球和福克斯等老牌公司。不仅如此,STX还花了九百万美金拿下了《莫拉的游戏》(Molly’s Games)美国和中国的发行权。

与市场上的新贵相比,2016年各大视频网站第一次在戛纳电影市场上成为了焦点。爱奇艺更是几乎成了中国电影市场崛起的一个标志,不仅仅在于它大手笔(不分青红皂白)一手拿下了9部主竞赛参赛影片(丹麦人尼古拉斯·温丁·雷奋的片子肯定是不能在国内上映的!)的国内发行权,也带来了国内的几部制作寻找国际合作方。而Netflix和亚马逊紧随其后,用如雷贯耳的方式在出价上经常超出了传统的发型片商。亚马逊就收了五部主竞赛片。甚至各场放映时就已经频频看到亚马逊的logo了,连STX负责全球市场的总裁大卫·寇斯(David Kosse)都惊讶:“他们很具有侵略性!”

二、艺术和商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戛纳国际电影节一直是世界艺术电影的殿堂,特别是入围主竞赛和一种关注等主要竞赛单元的影片,更是每年在几千部选送电影中经过口味苛刻的选片人精挑细选才得以入围。自从好莱坞开始关注戛纳电影节以来,入围竞赛片基本都能够得到很好的商业保证。而入围导演之后的新作也都会受到电影资本的青睐。

今年的主竞赛单元德国电影《托尼·厄德曼》就是因为在首映后受到各国影评人很高的评价,很轻松得让索尼影业掏钱拿下了北美和拉丁美洲的发行权。而遭受一片媒体恶评得到电影节场刊《银幕》有史以来最差分0.2的西恩·潘的主竞赛入围影片《最后一面》很显然成为一剂票房毒药,除了前期已经购买正毁青了肠子的发行商。

与此同时,已经具备知名度的导演在戛纳依旧受到热捧,甚至无需拿出片花和发行商以及买家做太多沟通。马丁·斯科塞斯、拉斯·冯·提尔等导演的新作咋一亮相都基本上被各国发行商一抢而空,二正在制作的项目同样也会引来投资者们的热情。有此可见,在资本的运作下,以戛纳柏林等电影节的偏艺术的非主流电影也会顺利地进入院线和视频网站。相信这也是戛纳电影市场最为成功的一点,而且也是造福电影本身最具有价值的。

2016年戛纳电影节现场| 来自网络

三、亚洲电影市场的红利期到了

做为拥有世界最多人口的大洲,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影票房市场也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2015年,中国、日本和韩国分别以6.8亿(单位美金,下同)、1.8亿和1.4亿位居世界前十的第二、第四和第七。这三个国家的票房都是比2014年有着很大的增长,除了韩国因为汇率关系用美金计算和去年持平。除了国内市场,亚洲国家也都放眼全球市场。随着今年戛纳的韩国风盛起,韩国电影今年在市场表现也非常出色。除了高质量的娱乐电影做支撑,各个公司的展台在整个市场中也形成了独有的风景线。KOFIC(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在国际村中就是一个典范。场景的布置一目了然,中心突出,很好地配合了本届的参与影片(主竞赛片《小姐》,一种关注单元《开往釜山的列车》和《哭声》),而且配套材料制作精美,资料翔实。除了国际村中国家馆的陈列,韩国多家公司在电影宫内的电影市场设置了专业的团队和各国片商对接。繁忙的程度惹得旁边门可罗雀的各国公司纷纷眼红。

日本尽管没有韩国这样气派的展现,但是主打技术合作牌也非常成功。至少没有出现猪一样的队友。台湾在市场也有两个展位,除了一些公司合租的台湾馆,台北市电影委员会也把自己的拍摄合作做为一个吸引片方的亮点。制作的《拍台北:影视勘景指南》(2014年版)非常精美,里面就影片的各种需求列出详细景点介绍。

今年由《看电影》杂志承办的位于国际村的中国馆主推了以逝世导演吴天明命名的扶持年轻导演的基金会。尽管在气势上没有日韩馆这么具有攻击性,但是中国本土市场的传奇式发展还是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国外片商来沟通,他们都希望能找到一扇迅速进入中国市场的大门。

四、市场先行,宣传却扯了后腿

按理说,中国大陆现在这么好的电影市场,应该是引得各路英雄竟折腰才是。可是在戛纳电影市场的现场看到的却往往是另外一副景象。那些走红毯的花边新闻在国外记者眼里都只是瞬间的烟花,甚至都未入眼。而前来戛纳曝光的所谓剧组也都是打了酱油而已,尽管确实占据了戛纳场刊的封面和内页,可是在配合戛纳这个国际电影节的高度上来说,中国大陆的市场宣传依旧还是任重道远。按照互联网的说法,用户客户的需求把握是第一要诀。中国电影公司的宣传依旧是“我有货,要卖给你”的传统思路,试图用这种传统的买卖行为继续在电影市场的操作,而项目的展现也是极其呆滞。在电影市场中遇到了很多前来戛纳实习的在国外学习的大陆学生。看着他们用外语熟练地和各国片商交流,所以,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批人将会出现在戛纳电影市场,他们会是未来的一种希望。

戛纳电影市场最近几年被诟病不少。电影节的竞赛片质量时有高低起伏,不足为怪,因为丝毫不能影响戛纳在世界电影中的地位。没有一个行业人士会否认,入围戛纳的电影基本上是代表着这一年全球电影最高的艺术水准。这也是吸引着全球电影媒体纷涌而至,导致每年的媒体证件数量都需要特别限制。但是做为相辅相成的戛纳电影市场,近年来的地位却越来越尴尬,它不仅起不到了“里子”的作用,而且随着交易额和成交项目的逐年降低,参与者的满意程度也逐年下降。2015年超过50%的发行商和40%多的片商对戛纳电影市场表示了不满。远远超过只有不到30%的电影人的不满反馈。2016年的戛纳电影市场尽管详细数据还没有出来,但是从参与者感受来说,很显然是不如去年的。问题何在?抛开政治和经济大环境的因素,戛纳组委会们也该需要认真考虑下了!

tati

旅居丹麦,深度影迷分子。

Recent Posts

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一个摄影记者

斯坦利·库布里克不断制作出一部…

2 天 ago

艰难的归途:阿克曼的影像之旅与情感探索

“当别人用我的名字和姓氏谈论我…

5 天 ago

《让娜·迪尔曼》,世界上最好的电影

这个令人惊讶且备受争议的评选激…

1 周 ago

从《学徒》里找到特朗普成功的秘诀

影片的结尾旨在显示,到1980…

2 周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