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Film | 电影

动作之美——迪士尼的动画电影艺术

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多平面摄像机的问世……迪士尼制片厂从发展之初就体现出对于技术创新的执着追求,来真实表现它镜头下的动画形象。

自2016年10月14号至2017年3月5号,巴黎趣味艺术馆策划了一期特别的展览,“迪士尼动画电影艺术展——因自然而生动”: 30余部迪士尼动画里的400多幅草图以及手稿通过精美的智能显像屏展现在观众眼前。在华特·迪士尼动画研究所的协助下,博物馆馆长让-雅克·洛尼耶(Jean-Jacques Launier)让人们回顾了迪士尼公司是如何在发展过程中打破固有观念,不断创新的。

随着时间的流逝,迪士尼电 影作品已经成为了电影史上的经典。而它们在诞生之初,在艺术层面以及技术层面所实现的创新成果却是有着革命性的。

《威利号汽船》海报 | 来自网络

1928年问世的《威利号汽船》标志着由Ub Iwerks所创作的米老鼠米奇形象与大众的第一次见面。这是迪士尼公司所发行第一部短片动画电影。如果说直到今天电影都还会在放映时奉上一段由一位或多位音乐家演奏的配乐,那么电影配音则实现了和动画节奏的完美同步。每一个音符,每一声动静,都与人物的动作完美契合,听起来就像是从银幕里发出来的一样。动画史学家查尔斯·所罗门(Charles Solomon)在他的参考书《迷人绘画样式的历史》中写到:“当米老鼠在电影开场时鸣响比尔号汽船的时候,他同时也无意识地敲响了美国无声电影动画的丧钟。”

同样地,在著名系列作品《糊涂交响曲》(Silly Symphonies)中的一部短片作品则为让观众开启了彩色动画电影的时代——《花与树》,这部电影获得1932年奥斯卡最佳短片动画电影奖。


生命以外别无其他


1935年时,华特·迪士尼写道:“我觉得我们肯定创造不出什么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惊艳的事物,除非我们能很好地了解现实生活。“要将真实性注入到动画创作的意愿也使得迪士尼公司的艺术家们不断地从周围真实世界获取灵感,依据自然事物创作。

1937年在美国首映的《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Snow White and Seven Dwarfs是电影史上第一部长篇动画,是由迪士尼制片厂的工作团队设计的多平面摄影机拍摄而成。它能同时拍摄多部胶卷,这样就能在得到第一个平面的图像后,还能得到后续的多个平面,这样在拍摄画像时就营造出了一种和拍摄实物一样的立体效果。

1940年的《木偶奇遇记》Pinocchio)是他们制作的第二部长篇动画电影。该片以木偶为主角,拓宽了动画角色的范围,木偶的表情和动作都像极了一个真正的小男孩。这部片在艺术方面的高级之处在于它加入了一些前所未有的特效,例如仙女手中的魔法棒,还有海底世界里那些令人过目难忘的场景。

《幻想曲》剧照 | 来自网络

《幻想曲》(Fantasia,1940)则在视觉和声音方面实现了一次大胆突破。这个作品是迪士尼动画自《威利号汽船》起就不断尝试的结果。这部交响乐式作品共分为七章,理念前卫,画面炫目,内容丰富,既有创世纪的场面,又有一群穿着短裙的河马组成的芭蕾舞团。而一些纯粹以色彩和光影为内容的场景自身也成为了一幕幕抽象的视觉作品,随着音乐节奏变换。这种艺术形式的创新也同样在《小飞象》Dumbo,1941)里涌现,通过人物的幻觉以及梦中的场景将电影与这一时期著名超现实主义作家的作品联系了起来。

迪士尼动画电影的很大一部分美学灵感都来自于现实生活,观察那些最普通的日常和做本能的动作,通过精美的绘画或是人物的动作将它们以独特的方式在作品中重现。在华特·迪士尼的支持下,动画家埃特·巴比特Art Babbit率先引入了以鲜活生命为动画模特的做法,以使得动画师们在理解人物外形和姿态时更加有灵感。

在制作《小鹿斑比》Bambi,1942)时,一些幼鹿甚至在摄影棚里蹦跳雀跃,为的是动画家们能够仔细观察它们移动的方式以及从解剖学的角度分析它们的动作效果。

这种从现实中汲取灵感的做法从未停止过:半个世纪过后,为了制作《狮子王》The Lion King,1994),一头小狮子踏进了制片厂的大门。动画师们通过观察它的动作和姿态,来刻画辛巴(Simba)和木法沙(Mufasa)。

上世纪50年代标志着以设计和现代性为重心的新艺术浪潮的到来。在迪士尼公司内部,这一艺术运动通过一系列长篇动画电影的创作来体现,如《爱丽丝漫游仙境》(Alice in Wonderland,1951)、《睡美人》(Sleeping Beauty,1959)、《101斑点狗》(101 Dalmatians,1961)这些作品至今仍被不断提及。这一时期的动画电影乐于采用扁平视角,展现精美的画面设计,这构成了现代性运动的一大特征。而每部电影的视觉风格也深受画家风格的影响, 他们有些以及成为了传奇性人物,如艾温德·厄尔雷(Eyvind Earle),玛丽·布莱尔(Mary Blair)以及华特·皮瑞格依(Walt Peregoy)等。

《小姐与流浪汉》海报 | 来自网络

作为第一部在宽荧幕上放映的动画,《小姐与流浪汉》Lady and the Tramp,1955)的动画家们借助这一新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影片的现代性。这一放映技术允许影片在一个更宽的屏幕上放映,也就能展现出更为宏大壮观的背景环境。

身为《睡美人》Sleeping Beauty,1959)一片的美术指导,艾温德·厄尔雷在中世纪绘画与现代美术设计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复杂宏大又有着强烈视觉冲击力的“观念艺术(concept arts)”正是他的绘画风格从建筑学角度追求纯几何美感的见证。

从这个角度讲,《101斑点狗》,可以说在环境与人物构建上达到了一个顶峰。华特·皮瑞格依的概念艺术在这部片子里选取了一个更为抽象的维度,形式的简化和虚化的配景赋予了作品以立体派的绘画风格,观众在观影时可以看出大块色彩填充到线条轮廓里的痕迹。

《森林王子》剧照 | 来自网络

《森林王子》The Jungle Book ,1967)是华特·迪士尼生前制作的最后一部动画电影,距离第一部长篇动画电影《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的问世正好过去三十年。这部作品的诞生标志着动画电影走上了更为写实主义的发展方向。在过去十几年关于现代性的大胆尝试之后,这部电影将重心放在了表现人物个性魅力与紧密的角色关系上。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创作出早期迪士尼代表作品的艺术家们将接力棒交给了新一代的设计师和动画师,这些人自身便是自孩童时期就深受迪士尼动画的影响。凭借他们在艺术与技术方面惊人的革新能力,迪士尼再一次投身于全球范围内兴起的动画黄金时代。如果说1986年上映的《妙妙探》(The Great Mouse Detective)与1988年的《奥丽华历险记》(Oliver &; Company)是这一艺术复兴的标志,那么1989年上映的《小美人鱼》(The Little Mermaid)则又一次将迪士尼公司的创新能力推到了时代前列。该片有着独具一格的叙事方法,风格类似百老汇的音乐剧。它的成功标志着以新一代艺术家里的杰出人物为代表的新一类动画艺术派别的出现,格兰 吉恩便是其中一员,他参与监制了《小美人鱼》中爱丽儿的动画制作。也有传闻说,多亏得他,迪士尼公司才聘请到蒂姆·伯顿(Tim Burton)和约翰·拉赛特(John Lasseter)。

《狮子王》是迪士尼动画的一部巅峰之作,它的成功一方面得益于于创作团队从非洲之旅中获得的创作灵感,一方面要归功于传统动画与计算机动画的完美结合。我们可以观察到,自然元素以及它们的图像化处理技术在迪士尼的经典之作中向来占据着重要位置,例如闪电,风沙,火焰等景观。

《长发公主》剧照 | 来自网络

从许多方面来看,《长发公主》Tangled,2010)都是一部开启了计算机动画时代的转折之作。为了达到一个完美的效果,艺术家们需要坐在一起,讲传统技术与数字技术进行一番比较,以得出所谓的“两个世界中的优胜一方”。

如果说画家们笔下的画纸经常会被绘图仪所取代,从今以后走向数字化的“概念艺术”相比水彩画与铅笔画提供了更高的图片强度。电脑成为了画家们手上的一个新的工具,而它也使得自华特·迪士尼本人开始便追求真实感的原则得以延续:正是这样,在制作《冰雪奇缘》(Frozen,2013)时,一个专门的软件被设计出来,它可以生成2000片不同的雪花,为的是实现落在荧幕上的雪花看起来都是不一样的,正如自然界的真实情况一样。

自创始之日起,迪士尼公司都不仅仅满足于实现人物与环境的动态化,而是要截取处于动态的真实世界,并超越它。


翻译:DaringDabbler
校对:Piggy

Cinephilia

迷影网(Cinephilia.net)创立于2010年,聚焦于创作和搜集最好的华语电影文字内容,翻译传播海外电影学术界和评论界的声音,用更为生活化的方式解读电影,结合所有愿意分享个体电影体验的影迷们,共同创造出中文世界里独具特色、质量兼备的电影网站。

Share
Published by
Cinephilia

Recent Posts

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一个摄影记者

斯坦利·库布里克不断制作出一部…

22 小时 ago

艰难的归途:阿克曼的影像之旅与情感探索

“当别人用我的名字和姓氏谈论我…

4 天 ago

《让娜·迪尔曼》,世界上最好的电影

这个令人惊讶且备受争议的评选激…

1 周 ago

从《学徒》里找到特朗普成功的秘诀

影片的结尾旨在显示,到1980…

2 周 ago